1877年12月6日,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在助手约翰·克鲁西(John Kruesi)的帮助下,通过其发明的留声机(Phonograph)录制并播放了“玛丽有只小羊羔”这一句不朽的声音,人类由此进入录音时代。1887年,美国发明家埃米尔·贝林纳(Emile Berliner)对爱迪生的留声机进行了大幅改进,发明了唱盘式留声机(Gramophone),现代唱片机的雏形就此诞生。此后,埃尔德里奇·约翰逊(Eldridge Johnson)于1900年对贝林纳留声机所使用的唱片制作工艺进行了大幅改进,唱片得以被规模化的高质量复制,由此为唱片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1901年,胜利留声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成立,其生产的小型家用唱片机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唱片机开始走入美国的千家万户,走向世界。至此,录音技术与唱片机的发明与不断改进彻底改变了音乐产业的命运,公众从此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欣赏音乐,唱片工业(Recorded Music Industry)取代了曲谱印刷成为音乐产业的核心动能,其将音乐创作、曲谱出版与现场表演等通过唱片制作与发行更为紧密地协调与串联起来,音乐所具备的流行文化特征愈发明显。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无线电广播开始普及,唱片与无线广播得以联合,音乐唱片的销量虽因无线广播的普及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但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与消费市场。此后,电视技术的出现使得音乐现场演出的欣赏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广大听众带来了更加全面而多元的视听体验,进一步扩充了音乐流行文化的内涵。在上述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下,音乐产业的分工得以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以唱片工业为核心,词曲创作与出版、艺人歌手发掘与培养、音乐现场演出、音乐广电播放与节目制作彼此协调、贯通融合的价值链构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线广播技术进一步发展,彩色电视、磁带等新型媒介出现。1958年,RCA公司率先开展了录音磁带小型化的尝试,原本只能录制在黑胶唱片上的音乐开始得以通过磁带这一新的小型化媒介更为便利地被录制、传播;1963年,飞利浦公司成功研发了后来被全球用户广泛使用的口袋大小的“盒式磁带”(Compact Cassette),就此开启了录制音乐的“磁带时代”;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了具有高度便携性与稳定性的盒式磁带播放器“随身听”(Sony Walkman),一时轰动全球,“随身听”一度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代名词。除了技术的推动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音乐产业的发展。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音乐的需求更为旺盛。在技术、经济与社会格局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流行音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诞生了如“猫王”“甲壳虫乐队”等风靡世界的现象级音乐艺人及乐队。同时,随着国际贸易与金融的发展,音乐产业的资本化运作日趋成熟,产业内的商业交易习惯与行业规范得以逐步建立,产业总体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斗争也更加激烈。(www.xing528.com)
唱片工业的大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产业的诞生与起步。早在1897年,即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0年后,蜡筒留声机和圆柱形蜡筒唱片就被引进到上海,“留声机”与“唱片”这些新创的中文词汇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904年,前文提及的胜利留声机公司开始将京剧录制成为唱片,标志着中国唱片工业的正式起步。1915年,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了其在中国的唱片公司,并在此后的30多年内独霸中国唱片市场,造就了周璇、胡蝶、阮玲玉等中国第一批“歌星”。1927年,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中日合资设立的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改为中方自主经营,成为第一家真正的中国自有唱片公司。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音乐产业主要依靠国外资本与技术,受国外控制与影响较为明显,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产业仍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探索、逐渐成长,形成了自己的分工体系与行业文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片工业乃至整个音乐事业成为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公共事业,其商业属性被抑制,民国时期的唱片公司陆续被整合成为中国唱片社(后改为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成为国内唯一的音乐出版机构。改革开放后,国内唱片公司重新走向市场化,盒式磁带与华语流行音乐一同高调地走入中国大陆地区音乐市场,并席卷全国,录音机成为中国家庭的新宠。中国的音乐产业也由国有经营走向全面市场化,音乐内容创作与音像出版发行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国内市场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收益连年上升,音乐产业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经历百年沧桑而又略显稚嫩的中国音乐产业未及再次站稳脚跟,就又迎来了数字与互联网技术的挑战。录音制品盗版猖獗、网络音乐市场管理混乱、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给国内的唱片工业乃至整个音乐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冲击,中国音乐产业在繁荣与艰苦并存的背景下迎来了21世纪,并在之后到来的网络流媒体时代再次迎来机遇与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