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欧洲地区的文艺复兴运动促成了社会思想的革命与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曲技巧、歌词创作形式与乐器发明及改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而15世纪后期诞生的铅活字印刷术,更是给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巨变。更为高效、准确的印刷技术使音乐曲谱的商业化规模复制成为可能,音乐曲谱开始得以广泛传播,随即,部分作曲者尝试通过贩售曲谱出版物获得相应利润。进入16世纪,印刷技术进一步改进,曲谱印本逐渐扩展了公众接触音乐作品的途径,由此造就了更多的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的大众化。
17世纪直至18世纪中期,音乐曲谱的印刷技术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音乐曲谱的出版规模、效率及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在曲谱印刷水准大幅提升、乐器类型增多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音乐创作的职业化及现场演出的公开化成为可能。17世纪后,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歌剧艺术开始兴盛并走向公众文化生活,经营性质的歌剧院与商业演出团队不断涌现,服务于歌剧创作与演出的职业作曲家及表演者登上历史舞台。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欧洲音乐迈入古典主义时代,期间先后诞生了如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等一批举世无双的杰出音乐家,其大多虽是依附于贵族阶层赞助制度(patronage)的音乐创作者,但根据考证,曲谱印刷出版及现场音乐会演奏亦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由此,以创作音乐、公开表演音乐换取商业报酬的职业群体出现,音乐创作与现场演出开始迈向商业化。1777年,“印制曲谱”作为一种作品类型被纳入英国版权法《安妮法令》,音乐作品正式成为可受版权保护的权利客体;1791年,法国在其成文法规范中开创性地为作曲者设置了公开表演权,自此,音乐创作与表演所产生的利益得以由法律制度予以保障。(www.xing528.com)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产业与社会变革,国际贸易逐渐繁荣,印刷出版行业日趋成熟。与此同时,浪漫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蓬勃发展,音乐体裁更加多样,音乐的表现力显著增强,地方交响乐团涌现,公共音乐会演出受到大众欢迎,歌剧艺术持续繁荣,改进后的钢琴开始走进普通家庭,公众对音乐的需求空前,由此也带动了音乐评论、音乐出版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左右,音乐出版行业兴盛,以美国“叮砰巷”(Tin Pan Valley)[1]为代表,大量的出版公司开始根据群众口味聘请专业词曲作者为其创作歌曲,将之规模化印制成活页曲谱(Sheet Music),并雇佣专人以各种形式进行推销,同时与现场演出行业形成联动,力图打造各类热门曲目,由此,一件曲谱被售卖百万份从幻想变为现实。音乐行业内的词曲创作、作品推广、歌手与乐队包装、现场演出各方面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音乐成为一种商业性特征鲜明的文化产品。在音乐出版业的引领下,音乐行业开始全面迈向产业化,并推动了流行音乐文化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