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缺乏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在重拾自信后,学生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向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有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等生往往并不难,对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等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样,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教师也就失去了信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体验成功呢?
笔者认为可以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后进生在学校、班级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他们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感到最吃力的工作。但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对整个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显得极其重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本书试图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赏识教育理论与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及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转化后进生的探究。
(一)以尊重、信任后进生为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的关系如何。”一个取得了学生信任和爱戴的教师必定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即使是严厉地批评了学生,学生也能感觉到言词间的关心、爱护之意,因而心悦诚服。由于年龄的差距,教师和学生在问题的认识、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处理问题时,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如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要盲目地批评指责,而是要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明白他们的心理。如果是因为特殊原因而犯的错误,那么可以表示理解;如果学生是故意犯的错误,那么教师要帮助其分析所犯错误的危害及做法。
教师要学会尊重、爱护学生。很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教师。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看不起。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教师应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学会换位思考,尊重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如在对待学生早恋的问题上,教师应该明白这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所具有的正常现象,并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倘若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怎样做。面对早恋的学生,我们不要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而是要在尊重这名学生的基础上,获取他的信任,让他愿意对我们说出心里话,从而便于我们更加深一步地了解他心中所想。针对问题所在,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其慢慢走出早恋的困境。
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周弘教师说,不能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表扬,赏识是“行”,而不是“奖”或“罚”,赏识是指“看得起”。教师只有在充分地肯定学生“行”、看得起学生,发挥情感效应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毫无保留地向你敞开心扉,接受你,信赖你,与你开诚布公地交流,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赏识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信任。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谁能尊重、信任孩子们,谁就是他们的朋友和知音。获取学生的信赖,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你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切交往最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像朋友一样地交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当学生认为你尊重和信任他时,你的批评就会被学生理解成关心和帮助,而你的表扬被认可,就会被学生理解为肯定和鼓励;相反,当学生没有接纳你的尊重和信任时,你的批评就可能被学生理解成歧视和挑刺,而你的表扬则会被认为是讨好和利用。曾经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的一位教师,他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知识渊博,还写得一手好诗。那时我成绩不错,教师也很喜欢我,处处关心我。按理说,我应该喜欢他,但我不能。因为他对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拳打脚踢,现在这位同学和我还有联系。他说:‘我永远不会原谅他,虽然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他没有想过,那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也就是说,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不尊重学生。尊重本身才是为“他”好。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中“尊重、信任学生”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而成为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具体做法有:应尽快记住他们的姓名,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主动跟这些学生打招呼,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与教师的隔阂;尽可能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位后进生曾经这样跟笔者说过:“老师,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您好像有些不重视我。当您与其他同学一起谈话时,您不知道,我多么羡慕他们呀!老师,认识我吧,我想与您做朋友!老师,接触我吧,我需要您的关爱与呵护!”这个学生的话让笔者倍感心酸和触动。虽然后进生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方面进步比较慢,但是如果我们从人格上多去关注、重视他们一下,并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笔者相信他们会努力的,并最终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例如,去年我教的一个毕业班是全年级最差的,因为所有的差生都集中在这里。我们学校在今年的毕业班做过调查:学生最爱上什么学科的课?他们的回答是最爱上历史课。什么原因呢?学生说:“历史教师从来不歧视我们,反而非常尊重和重视我们。她认为我们都能行!”因为我在给毕业班上第一节课时,就这样对他们说:“在教师的眼里,你们没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没有好与差之分,只有有自信与不自信之分。那么,从现在开始,找回你的自信,教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短短的几句话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扉,使学生由于教师的赏识而增添了对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因此,在今年的中考中,全班40多个学生除了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未考)为不合格外,其余学生均为合格以上,使我倍感欣慰!
(二)以表扬与鼓励为契机,建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认为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种教育,即让学生自信起来的教育,就有可能挽救一大批后进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而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是后进生进步的关键。教师平时应注意关注后进生参加的每一项有益活动,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并想方设法促使其成功,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受到教师的心是和他们紧贴在一起的。
如在中学实习时,有初一(5)班的马某,上课经常无缘无故地说话,对此我感到十分反感,下课后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准备狠狠批评一顿。可是,在看到他战战兢兢的表情时,我心软了,语气不由缓和下来,开始和他平和地聊天。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马某比较喜欢历史,尤其对《三国演义》十分感兴趣,一讲到里面的相关历史人物,他就会变得相当兴奋,滔滔不绝。我觉得这是马某的一个很大优点,所以在以后上课时,只要一有空档,我就会让他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他也很乐意这样做,每次演讲时都会面带笑容,表现得十分开心。有一次他对我说,“老师,我认为咱们班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三国演义》的了,我感到很自豪。”我就趁机说:“是啊,你本来就很聪明的,也见多识广,我相信,只要你稍加努力,学习成绩定能提上去的。”听了我的话,马某很开心,并答应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果真,在以后的上课中,马某再也没打断过我的讲课,而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教师只要不断激发、鼓励学生,后进生的情感因素必将渐渐积淀增厚,感到自己并不差,有能力做好,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自信的心理品质,获得进步。
记得有个心理学家讲述了他童年的故事:上小学时,他就遇到了这样的教师——地理教师把他当成得意门生,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并一再夸他学习好;而数学教师却总是看他不顺眼,就是答对题,也不表扬,反而对他学习上的失误一再冷嘲热讽。他们两人的不同态度,令他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赏识使他的地理课进入了良性循环,地理成绩名列前茅;而偏见使他的数学课学习进入恶性循环,对数学的兴趣锐减。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宣布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预示他们可能比其他学生有更好的成绩。八个月后,教师获得如期的结果。一年后,再一次测验,这些学生的成绩仍在提高。罗森塔尔这种实验效应被称为皮马利翁效应,学术界又称为罗森塔尔实验效应或期望效应。期望是一种看不见的教育信念,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承认每个孩子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从而对孩子抱有积极的远景性期望。对于期望,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易于接受,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能自觉努力去实现,不断地逼近远景性期望。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听了一个十多年来始终在男中音声区徘徊的苦闷的学生的一段练声后,说了一句:“你是一个漂亮的男高音,你的高音出来后会非常漂亮,我相信你能成功!”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他的努力,那个学生果然找到了自己歌唱最舒适的感觉,成了一名很棒的男高音。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呢?只有赏识教育,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被赏识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向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教育与被教育的目的。因此,利用赏识教育表扬和鼓励的特点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对于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当他的成绩由60分提高到65分再提高到70分时,应该给予表扬。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如果动态地观察他,却是在进步、在前进。
例如,我班上一个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是最让家长和教师头痛的,但偶然间他的画画比以前进步了,我马上抓住时机当大家的面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予以强化,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又如,我们班的学生齐维新十分调皮,上课经常无故说小话。刚开始我有些不满,但几次下来我发现他的知识很丰富,特别喜欢读历史小说。于是,我没有在大家面前直接批评他,而是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他以为我会狠狠地批评他破坏了课堂纪律,但我却夸奖他头脑活络,课外知识很广,特别是对三国的故事、人物尤为丰富,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听到我这样说,他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后来,一有时间,我就会让他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故事,这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在他的影响下,班上还兴起了读“三国”热。从此,他不再打断我的讲课,而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同时他本人也受到鼓舞,重新找回了自信心。
作家张抗抗在题为《什么时候开始都行》一文中谈到她儿子的成长过程。那孩子一直功课平平,无任何特长,后来在学习外语方面树立起自信心,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在孩子长长的成长过程中,正如张抗抗所言“什么时候都行”一样,只要孩子重新拾回了自信心,他就会走向成功。
(三)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
罗月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并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间,对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记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非常注重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对即将初中毕业的后进生进行评价时,他这样说:“这些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时,尤其是在自己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肯坐在教室里八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说明他们身上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而当他们面对教师的批评、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脚’之后,仍能真诚地问候‘教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正是由于魏书生先生善于从缺失之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而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进而愿意接受他的教导,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因此,优秀的孩子及孩子优秀的表现固然值得赏识,然而对于后进生及孩子后进的表现,尤需我们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挖掘“赏识”的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始终要有一个信念: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他自身的优点,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发现它们、挖掘他们。有人说:“什么是野草?野草,就是价值还没有被发现的鲜花。”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教师的“小题大做”,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四)更新家长的观念(www.xing528.com)
台湾著名教育学家周弘教师有一句名言:“哪怕是天下人都瞧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满怀热情和期望地欣赏他、拥抱他、鼓励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并没有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孩子,不是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找孩子的毛病,看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这样无疑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挫,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使孩子不愿意去和家长交流、交心,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上产生缺失。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和赏识,肯定是孩子生命的阳光,赏识是孩子心灵的甘泉。为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一定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信任、多一点鼓励。当然,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不容易做到,不过我们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这样,孩子才会理解我们、信任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例如,我在中学实习时,初一(5)班的杜某学习比较差,而他的爸爸(杜教师)又恰好是这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对杜某管得非常严,只要课间一看到他和其他同学玩耍,就会当着他同学们的面打他,还说他“脑袋笨得不行,也不知道好好用功”。为此,很多同学因为害怕受到牵连,而不敢再和杜某玩,而杜某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在教师、同学面前常常垂头丧气,变得自闭,学习成绩一降再降。杜某的教师了解情况后,特地找到杜教师,和他共同探讨对杜某的教育方法。首先,她指出杜教师的这种做法不太妥当,不但不会让杜某的成绩提高,反而会严重影响到杜某的性格形成;其次,她建议杜教师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教育杜某,学会表扬他、鼓励他,“如果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孩子的话,那么还会有谁看得起他呢?”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杜教师,他答应以后不再对杜某那么严厉了,并试着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杜教师教育方法的改变又渐渐地让杜某找回了自信,使他变得像以前一样活泼起来,上课经常举手发言,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问教师、问家长。现在,他的成绩已慢慢取得了进步,而且懂得了关心别人,知道父母的艰辛。
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就讲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赏识孩子。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真心地赏识过孩子。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里有些错位。在观念上,不少家长仍然抱着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才有出息、才有成才的观念,因而家长关心的是考试分数、在班上的名次,并且给孩子定方向、定志愿、定指标。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一些家长做出了偏激的行为,如一位家长在教自己孩子从1数到100时,由于孩子不会,而招致毒打,最终死于爸爸的棍棒之下,结束了仅仅6岁的小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呀!
由此可见,我们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尤其是面对学习差的孩子时,不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缺点,不是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不是用鼓励的话语去激励孩子前进,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找孩子的缺点,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对此盲目地比较,这样下去不但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而且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隔阂,使孩子不愿意去和家长交流、交心,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在人格上的缺失。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责骂和棍棒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和赏识,其实不要说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谁都愿意和赏识自己的人一道工作,谁也不愿意和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一起共事。
(五)谈心、交心,拉近关系
感情的投资是转化后进生的内动力,师爱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也会效其行。
后进生在许多教师眼中是眼中钉、肉中刺,是绊脚石,遇到的总是教师的冷面孔,对教师敬而远之,对教师的教育认为可望而不可及,在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有自卑感。因此,要转化后进生,就必须关心他们,对他们和其他学生一律平等。遇到后进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信任。只有这样,后进生才有可能沿着教师的期望发展。为此,笔者每接到一个新班时,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聊天,拉家常,特别是对住校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到学生宿舍里了解情况,在生活上经常问寒问暖,发现身体不舒服的,就及时到附近医院治病,多加照顾。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感到教师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因而愿意向教师倾吐心中的秘密和苦衷。这使笔者对他们的思想、家庭、心理状态了如指掌,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六)放大优点,重塑形象
“好学生是评价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不同侧面去发现学生、去了解学生、去尊重学生,进而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然后“一针见血”地评价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那么,给予我们教师的思考就是,必须进行行为和身份的转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后进生顺利地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教师必须在班中对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进行公开表扬,并要求同学关心、支持,给他们以改正的机会。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信赖、赞扬,后进生更是如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密切注意后进生的言行,寻找后进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适时地进行表扬。因为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能使他们记忆终生。放大优点,对后进生无疑是一种信任、鼓励、鞭策,因而一定要把握好、运用好它。
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后进生也是祖国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我们绝不能把后进生当成负担,而是应该把转化后进生当成自己的职责,作为实现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方面来抓。因此,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家长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观念。只有家长更新了教育观念,用一种全新的赏识教育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信任、多一点鼓励,并与学校、教师的力量拧在一起,形成共教合力,才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可行办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学校、教师极难对付的工作,因此做他们的转变工作,就要针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到有耐心、有信心、有毅力,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进步,并得到充分的巩固。后进生虽少,但他们的转化工作却体现了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进。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而是要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后进生,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七)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素质教育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因而顺应这种理念要求的教师必然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高尚的品格育人;不仅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以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品格”,以“心灵”打动“心灵”。学生在教师身上学习和理解着如何做人,并影响学生的一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工作特点,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根据素质教育下的赏识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赏识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教学只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只面向学生应试素质,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评判学生的好坏只以“分数”为标准,这些显然是不符合当今的教育观念。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和赏识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用赏识教育思想来教育学生,使教育真正地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创新型人才。
2.教师要具备热爱学生的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3.教师要具备善于挖掘闪光点的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不是每个后进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后进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因此,寻找后进生闪光点就需要我们教师从细微处入手,哪怕是稍纵即逝,都需要教师用一颗伯乐的心去挖掘,要用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部分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赏识教育是认识素质教育一种新视角,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和自信心,注重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体味到人生是幸福的。教师是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顺利实施赏识教育,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下的应试教育观,如改变以分数取人的观念,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改变偏爱优等生的观念与歧视后进生的陋习。同时,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来转变后进生,使他们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重新寻回自信心。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去挖掘后进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为他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铺路架桥。
在这种新形势下,进行赏识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实施赏识教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素养。只有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才能使师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形成学生向上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现代化的合格的新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