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中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学习差异对比

数学教学中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学习差异对比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思维策略差异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在知识掌握的差异和思维策略运用上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一般视内发性动机为有力成因的成就动机,是引起行为的重要动机。成就动机和学习意欲是追逐并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动机。该研究表明,这六个方面的测试分数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相关,优等生和后进生在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数学教学中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学习差异对比

(一)认知因素差异

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同一件事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思考角度明显不同,优等生因为认知能力强,所以理解力好,理解得快;相反,后进生因为认知能力弱,可能比较慢。

(二)知识水平差异

任何人头脑中的知识都是以一种逐渐积累的方式学得的。千里之行靠的是积跬步,由于这种原因,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在知识的积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量的差异,更有质的差异。

(三)知识量的差异

在一个领域中,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伴随着这一领域中有关知识的积累量的不足。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对大学优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有机合成的基本知识的测定,结果发现,优等生正确率是85%,而后进生正确率是19%。知识量的不足给后来的学习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其后有关知识学习上的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头脑中有关知识组块越多,短时记忆的能力越强。关于阅读理解的实验也证明,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主题越熟悉,所具备的有关背景知识越丰富。那么阅读理解的效果越好,短时记忆能力越强,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越强。

(四)知识质的差异

优等生和后进生不仅在知识掌握的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概念掌握水平上有明显差异。

后进生虽然也能背诵一个概念的定义,但他们仅仅是从字面上了解了定义,并未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理解。这是一种水平十分肤浅的理解,他们可能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产生对概念的曲解。但他们把握不住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在做习题时不是用科学的概念去思维,而是采用生搬硬套教师例题的方式去解答习题。

第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同。

优等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十分熟练,甚至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因此,思考问题时反应快,显得思维敏捷,其实是熟能生巧的缘故,而后进生由于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达不到熟练的程度,显得反应迟钝。

第三,知识的组织程度不同。

头脑中的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不应是堆积的,而应当是有机架构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头脑中的知识的架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后进生头脑中的知识是罗列的、水平的,而优等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机架构的。

(五)思维策略差异(www.xing528.com)

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在知识掌握的差异和思维策略运用上的差异有密切关系。拉金的一项研究证明,由于优等生头脑中具有大容量组块知识,所以往往采取顺向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而后进生则相反,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策略。

(六)创造能力差异

对学业优劣与创造力有无关系这一问题,钟启泉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做过初步研究,他们把8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是,对高中生而言,其学历与学业成就水平基本定型,其创造性也比儿童成熟,我们可以在对象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研究学业不良与创造性的关系、学业优秀生与不良生进行创造性特征的比较。比较从创造性的两个因素入手:一是创造性思维,二是创造性人格特征。其结果表明,学业优劣与创造性思维有关,与创造性人格特征无关,即高中学业优良者的创造性思维优于学业不良者,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而高中学业优秀者与学业不良者在创造性人格特征方面不存在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业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亦相对优秀,学业不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亦相对较差。

(七)记忆能力差异

一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记忆能力起着极大的作用。简而言之,记忆既有机械式的浅水平的记忆,也有深水平的记忆。优等生和后进生记忆能力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学者洪德厚等人于1983年对初中二年级26名优等生和31名后进生的记忆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后进生在记忆能力的广度、速度精确性、记忆时间的长短方面都低于优等生,且差异显著。同优等生比较,后进生更缺乏记忆结构概括、记忆结构的主动性和记忆结构的稳定性。

(八)动机体系差异

动机体系可分为两部分:动机和焦虑。动机是指激起行为的原动力,分为以下两类:凡行为由报酬、奖励、表扬等而产生的,称为外发性动机;凡行为有明确的目标而产生的,称为内发性动机。一般视内发性动机为有力成因的成就动机,是引起行为的重要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设置某种目标,战胜种种障碍以实现该目标的动机。成就动机和学习意欲是追逐并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动机。与此相对的,有避免失败的消极性动机,这就是焦虑。

动机和焦虑与学业的关系都遵循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和焦虑程度处于最佳水平时,学业成绩最好。对于比较简单的课题,学业成绩随动机和焦虑水平的上升而提高;对于比较难的课题,学业成绩随动机和焦虑水平的上升而降低,二者呈“u”关系。

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动机体系上存在差异,后进生要么学习动机和焦虑水平过低,不利于激发学习热情,要么过高,阻碍学习能力正常发挥;而优等生一般能正确处理学业成绩与动机体系的关系,使动机体系处于最佳水平,从而有利于学业能力的提高。

(九)行为特征差异

在行为特征方面,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差别最大。一般来说,优等生的行为基本上符合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要求,表现为“守规守矩”;而后进生存在许多行为缺陷,如多动、分心、固执、笨拙、冲动、孤僻,表现为不能安定下来,不断地来回走动。就像饲养在笼子里的小老鼠,哧溜哧溜地窜,在教室里从椅子上跳到桌子上,坐不下来,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听到一点响动就不能自制,四处张望,对特定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执着特征,情绪不稳定和冲动性,社交技能低下,不能与伙伴好好游戏,不擅长集体活动。

(十)主体性差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已被广泛接受。但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测量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确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研究课题。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主体性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该研究表明,这六个方面的测试分数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相关,优等生和后进生在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