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因素解析

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因素解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科学研究和无数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大。调查表明,90%的后进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仅仅掌握了部分知识或几次测验甚至一次考试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后,就会产生“差不多”“全懂了”的饱胀感,因而他们的情绪容易冲动,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制能力差,学习成绩不稳定,总体上仍属后进生范畴。

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因素解析

智商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指标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不可否认存在着智力水平低下的学生。智力低下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是遗传,另一种因素是大脑意外受到伤害。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是要使适龄青少年都受到一定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面对这些智力较差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是拒之门外还是耐心地教育。笔者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尽心守职,对这样的差生也要认真教学。这些学生一般来说行动表现比较异常,反应迟钝,不合学生群体,因此我们在教育时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从内心深处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没有歧视、看轻他们,同时做好班干部和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感到班级集体的温暖;另外,在布置作业时适当降低要求,抓住学习进步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使他们感到学习进步的乐趣。通过上述的努力,这些差生的非智能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灵活性一般的数学题能正确地解答,同样在考试中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部分后进生无论是对当前事物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还是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概括,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觉及思维发展水平都比那些优等生差,从而构成了他们的知觉及思维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较好地抓住反映数学表面的不同特征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为理性认识提供材料。后进生习惯于以点代面,一叶障目。如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常常不考虑习题的要求和条件;没预先想好“该如何”就开始解题,生搬硬套公式、法则,答题走题等。

第二,思维肤浅,他们习惯于问题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不去更深一层地分析和综合,进行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由于思维形式的不适应,后进生不能与教师同步思维,常处于茫然的状态,或提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疑问,对学过的知识常出现负迁移。

第三,他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薄弱,概括能力也较差。后进生很少能够按顺序完整地叙述所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叙述中常掺有很多次要的无意义的东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表现为机械地模仿。

第四,他们思维呆板,缺乏联想。后进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不高,认知的联想能力也较低,不善于在研究问题时通过联想使头脑中的知识复活起来,并把他们纳入相应的知识系统,从而产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后进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www.xing528.com)

但是,科学研究和无数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不是造成大量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大量后进生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上来说,它主要指情感、意志和个性。其具体表现为:思想因素上,后进生并非都智力差,有一部分后进生并不亚于优等生,只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这影响着聪明才智的发挥;而有的优等生的智力低于后进生的一般水平,他们的学习成绩之所以突出,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的、浓厚的兴趣、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即用良好的思想品质因素弥补了自己智力上的不足;而部分后进生思想素质差,缺乏自强自立、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没有长远的理想目标,不能形成正确的动机,对学习不负责任,对作业马虎了事,有时虽然认识上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怕苦怕累怕麻烦,缺乏兴趣,不爱学、不愿学。

学习心理障碍因素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其突出特征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克服困难。而后进生的行为恰恰相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觉性。就多数后进生而言,他们还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数学只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外界的微小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调查表明,90%的后进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正因为学习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所以,一遇挫折,他们就会一蹶不振,使学习越来越差。第二,惰性心理。他们学习上不肯用功,只图安逸自在,怕动脑筋,不愿意刻苦学习。第三,依赖心理。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往往依赖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遇到难题总是依赖他人给予解决,讨论问题时常常是人云亦云,遇到较难的运算就不愿动笔。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在认识方面反映出依赖直观、依赖习惯的思维模式,在解题时常常希望有现成的公式或解题模式,对数学学习的参与热情不够。第四,“饱胀”心理。有些学生仅仅掌握了部分知识或几次测验甚至一次考试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后,就会产生“差不多”“全懂了”的饱胀感,因而他们的情绪容易冲动,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制能力差,学习成绩不稳定,总体上仍属后进生范畴。第五,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后进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另外,还有情感障碍。情感是人内心对外界事物抱有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有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而在数学教育的客观实际中,恰恰有许多与后进生需要相抵触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后进生的情感障碍。

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后进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弥补他们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并且家长埋怨、教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使得他们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即“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第二,胆怯心理。后进生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教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第三,恐惧心理。一些后进生受到来自家长的严厉批评、教师的冷漠及同学的歧视,过高地要求或在学习上屡遭失败,造成心理承受不了,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联想中断、思维紊乱。第四,逆反心理。后进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第五,厌烦心理。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很“枯燥”“烦恼”的事,因此他们在厌烦心理状态下学习,会使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而与学习无关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在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第六,焦急心理。有些学生主观上想把学习搞好,学习认真刻苦,但考试成绩却常常不理想,即主观愿望与客观之间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心理冲突,形成焦急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