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以学生的智力学科学习状况为依据的。根据标准的不同,差生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第一,学科标准。把未达到学科基本标准要求者称之为差生。这种界定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前提是存在一个与一定年龄、智龄、年级学生相对应的学科基本标准。第二,群体相对标准。把学业测定成绩在相关群体中居后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它以学生在群体中的排名为依据,而不问是否达到基本学科标准。第三,个体能力标准。它可分为个体能力相对标准与潜能标准。个体能力相对标准是指“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成绩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定的学力测查得分”。潜能标准是指“学生未能发挥其拥有的潜能而导致学业测验结果差或不理想”。第四,智力—学业成绩相对标准——一种限定智力水平的个体能力相对标准。它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以上是几种主要的学业定向的差生分类标准。
第一种学科标准是一种绝对标准。不论学生自身情况如何,达不到学科成绩基本要求的就是后进生。现在的中小学会考中的及格分数、各种类型的等级考试及格标准等都可以看作这种标准。它的优点是简明易行,缺点是依赖于学科的基本标准确立是否恰当。另外,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因素,难免使一些学生由于受其自身智力或健康状况的影响,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因而成为永久性的后进生。
第二种学科标准是一种相对标准,是当前国内中小学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它存在的问题是每次考试总会有后进生出现,因而也会产生永久性的后进生。这种不考虑学生个性实际,仅以相对名次为标准的情况,会严重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产生其他负面影响,不利于因材施教。(www.xing528.com)
第三、第四种学科标准中,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个体智力发育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情况来评定后进生。优点在于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标准所依据的教育观念、目的及相关人群等是不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的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教育实际的需要。但是,以今天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来,“学科标准”与“群体标准”都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面向全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导致永久性差生的出现也是素质教育目标所不允许的。限定个体能力标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因素,但却排除了智力水平标准以下的学生,与当前世界教育所倡导的“全纳性学校”运动,以及国内中小学学生情况复杂性状况的教育要求是不相符的。“个体能力标准”既考虑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性特点,满足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又是针对各类学生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实际的要求,因此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考虑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多元性,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一界定标准能够满足这种多元化目标实现的需要吗?显然,上述仅是对学业后进生的界定,没有包括智育以外德与体等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