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纪实作品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本书中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又穿插了作者的分析和评论。以下是作者的一些分析和评论,请再找出五处,摘抄下来。结合书中内容,逐一分析作者发表这样见解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倾向呢?
例如: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 “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分析:周恩来给斯诺自由活动和报道的权限,并提出给予一切帮助,并亲自动手替斯诺起草旅程。他出身官僚家庭,家境优越,却放弃这优越的条件,主动参与、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他没有领导架子,对所有人态度都非常温和,甚至把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陪斯诺在安静的乡间田埂散步聊天。基于这样的所见所闻,使得斯诺做出了以上评判。斯诺认为国民党是“污蔑”共产党员,这个词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斯诺的态度倾向,但因为前文有很多依据支撑,因此也不失真实性。
其他评论摘录:
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以后,就开始走上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愕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184页)
……(www.xing528.com)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202页)
……
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260页)
……
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3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