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州园林:特征、说明顺序与地位

苏州园林:特征、说明顺序与地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1.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采用从概括到具体、从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苏州园林:特征、说明顺序与地位

学习目标

1.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2.能够分析文中的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严谨、平实又不乏生动的语言特点。

4.通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从身边发现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学习过程

活动一 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在文中画出关键语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教师提示:找出文章3~9段的中心句,并思考它们与第1、2段的关系。

(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4.理清结构和说明顺序。

(1)教师指导: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法。

①明确说明文的形式: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②抓中心句及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等。

(2)文章结构:总—分—总的特点:1~2段总说特征,3~9段分说,10段再总说。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思索和向往。

(3)学生探究: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①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②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小结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采用从概括到具体、从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

(4)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同学发言,互相补充。

小结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最后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活动二 品味语言 把握特色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能去掉吗?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学法指导: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www.xing528.com)

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的词进行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词在原句中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了××,删掉了“××”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三 体会说明方法及作用

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小结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活动四 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请学生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记叙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

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2.议论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

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

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3.描写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活动五 完善表格

活动六 阅读训练

舞蹈的建筑

刘心武

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在舞蹈与建筑之间嵌入一个“凝固”的限制词,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也是可以的。

②在中外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古典时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手段与施工技术没有如今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如今有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非唯心随心所欲地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维进入了某些建筑设计师大脑,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应运而生。

③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开风气之先,把天棚设计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风衣,生动活泼,奇诡醒目,此种设计后来渐成范式,只是新的设计不断花样翻新,韩国世界杯足球赛新建的比赛场,就是最新的一个变体。这种糅进舞蹈元素的设计方式也在世界各地的机场设计中流行开来,美国中部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

④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建筑师欧·盖里就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几乎完全由“扭动的肢体”构成,没有一个立面是规整的,不仅天棚,所有的使用空间,包括走廊,充满了舞蹈的曲面和曲线。建成后的博物馆,通体仿佛是几个穿着紧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动中纠缠在一起

⑤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流派而存在。这一流派的设计,要化为大地上的实际存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的机缘凑集。

⑥特别看重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内涵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尤其是年轻一代,据我所知,有的一直在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舞蹈性思维”。中国传统艺术里,跟舞蹈最相通的是书法里的狂草,舞剑器与挥毫墨绝对是异曲同工。他们在借鉴舞蹈时也借鉴书法,这构成一种创新优势,是特别可贵的。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相关探索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舞蹈的建筑”?不着急,早晚会出现的吧。

(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

1.阅读文章,概括“舞蹈的建筑”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

2.简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文章第④⑤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4.文章第⑥段加点词“一直”能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人们的思路更加多元狂放。(2)设计手段与施工技术日趋先进。

(3)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4)舞蹈思维进入许多建筑师的大脑。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糅进了舞蹈元素的天棚独具特色的形态,“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颇具舞蹈的灵魂感,是本段提到的天棚的出色代表。

3.不能对调。因为第④段是过渡段,上承第③段的舞蹈元素设计描写,下启第⑤段“舞蹈化”的建筑流派介绍,若对调就会造成行文结构的混乱。(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即可。)

4.不能去掉。“一直”一词突出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师对将“舞蹈性思维”运用于建筑的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追求。这也是文末作者坚信中国早晚会出现“舞蹈的建筑”的信心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