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景物特点(强化特点)
【甲】
原文: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乙】
修改:笔直的干和枝,宽大向上的叶子,光滑有银色晕圈的皮。
文段【甲】和文段【乙】都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但文段【甲】通过反复的手法还有“绝无”“绝不”等词强调其笔直向上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由此可见,通过强化景物的特点可以表达更强烈的情感。
2.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精神(景我相通)
一棵树再“笔直”,再有特点,你会去“赞美”一棵树吗?不会。作者为什么会“礼赞”白杨树呢?联系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因为茅盾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在延安生活的经历,当然,更因为他的满腔爱国热情,所以当他看到荒芜的黄土高原上那一棵棵笔直向上,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联想到了北方的军民,联想到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礼赞”之情喷薄而出。因此,当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精神时,人与景物之间产生了一种情感的交流或精神的共鸣,情感在这种“共振”当中自然表达得更为浓烈了。(www.xing528.com)
3.写与景物相关的经历(经历共情)
在写景的时候,不止写景、物的特点,还写与景、物相关的生活经历,能表达更为浓郁的情感。以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为例: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上面这段,不仅写了昆明菌子繁多和美味的特点,文字中还隐含作者的生活经历,如逛菜市场看到各种菌子,平时伙食不好的学校饭堂在雨季可以吃到美味的牛肝菌等。作为读者的我们,虽然没有在西南联大的饭桌上吃过牛肝菌的经历,但我们有过在某个季节吃当季的美味菜肴的相似经历。看到这儿时,我们能与作者产生一种“经历共情”。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物的那段也有同样的效果。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如果仅仅是描摹景物的特点:有毒的蜈蚣、会喷烟雾的斑蝥、像人形的何首乌的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球形的覆盆子……所表达的情感自然要寡淡得多。而原文中不仅有有特点的描摹,还有与景物相关的少年鲁迅在百草园的有趣的经历:翻开断砖找蜈蚣,按住斑蝥让它喷烟雾,不断地拔何首乌,想找一块像人样的吃了成仙;尝覆盆子……看到这些有趣的经历,不禁引起读者对童年的怀想,便会感到文字间情意浓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