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提出过若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这个理论发展成为完备形态。
从思想史说,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抗战期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39年底以前,可视为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针对抗战爆发后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政见分歧,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及其前途,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开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些重要基本观点。一是认为中国革命要经历多个阶段,中国目前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帝国主义存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一定是发展到社会主义。二是进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革命道路思想作了理论概括。三是提出要实现革命转变,首先必须进行好当前阶段的革命;认为中国革命如同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四是指出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自由平等的新国家,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与不破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原则。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和1939年先后发布了两个“施政纲领”,努力以民主制度的普遍实行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给全国人民做出个榜样。这时虽还没有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但无论在理论的认识还是边区的实践上,都已呼之欲出。
从1939年冬至1945年党的七大,这可视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确立和展开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着这个理论体系的诞生和确立。在后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www.xing528.com)
这些著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并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和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目的、转变和前途等根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化的工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全面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他以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的实践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发挥了《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对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进一步分析,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强调了这个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他在六届七中全会上说,这个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我们要搞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不可怕的,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发展资本主义是无害有益的[11]。这个报告指出:在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的,是资本主义太少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这段时间,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另一重大发展,是特别强调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他在一些书信、讲话中不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建立新式工业、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不能解决这些,“共产党就要灭亡”,“那马克思主义也就不灵了”,“也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12]。因此,《论联合政府》写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是长期的,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充分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3]上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