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募基金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相比,私募基金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发展很快,截至2019年12月底,私募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近14万亿元,说明我国财富管理需求巨大,相较于资金方,资产端供给的数量与质量还有待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营销文化也有待改善。
2018年以来私募基金受到监管环境的影响,导致合规成本、人员成本、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叠加行业出现产品暴雷、P2P乱象丛生,导致私募行业内注销、转让、撤销的管理人数量急剧上升。在经过一波行业肃清后,私募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一些有成长潜力的私募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2019年,随着市场流动性渐渐充裕,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积极,叠加股市行情的回暖,私募行业在2019年面临的坏境整体好于2018年,预计随着2020年一系列金融对外开放和监管政策的实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转型方向将更加明晰。
1)资产管理模式继续转变升级
此前,我国首批私募资产配置管理人在2019年2月12日上线,这是对基金管理人的一种细分,明确机构可以开展跨资产配置运营,其底层标的可以是权益类资产、有价证券、实物资产等多类型资产,这样可以丰富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需求。与此同时,私募资产配置管理人的出现推动了私募FOF基金的发展,促进风险与收益平衡,有望成为国内私募基金公司又一转型方向。
2)外资进入促进私募格局改变
近期外资在中国布局不断加深,2020年1月13日,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旗下的“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获得私募投顾资格。而在2019年3月,还有三家外资私募获得投顾资格。与此同时,更有外资私募开始探索“私转公”流程,2019年7月,金稳会宣布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并将取消公募基金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从2021年提前至2020年结束。相较于外资私募,我国私募因发展时间有限,在投资理念、风控体系等多方面都不够完善;金融的对外开放会倒逼国内金融行业不断进步,从追求短期收益向追求长期收益转变,这样有助于我国私募行业更加稳定与成熟。
(www.xing528.com)
图表113:外资私募公司及产品备案情况
资料来源:民创研究院
3)产品回归价值,引导改革新周期
随着监管对私募产品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叠加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变得剧烈,投资者被动投资热情逐步提高。私募公司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承受较大压力,如果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意愿可能会被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一些新兴理财公司分流,私募行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为此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加强团队实力,对市场价值进行细分,并提供定制化产品设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客户粘性。
将设计完的产品卖给投资者之后并不是项目的结束,私募机构应加强投后管理。因我国被投企业多数是从小做起,对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不是非常了解,私募机构要协助企业主做好风险的权衡。理清资金运用方向和退出步骤后,在经营层面尽可能放手,不应过度干预被投企业的日常经营。
4)加强行业监管,加强投资者教育
近几年来,因私募的快速发展,冒出来不少非法集资团伙,也有不少投资者被骗金额巨大。为促使私募资管更加稳健地发展,监管部门应细化审查稽核机制,明晰“伪私募”的区别方法:一是未持监管部门批准文件或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公开途径向大众宣传;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股权、实物、货币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是向社会公众即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与此同时,投资者自身也应该提高警惕,不光是听,还要看公司、看产品、看合同,以及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等多个步骤都不可缺少,切不可被利益冲昏头脑,应明白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道理,天上不可能掉馅饼。私募机构方面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风险揭示书、合格投资者承诺书、风险测评调查问卷等步骤不可缺少,真正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