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化顾名思义是指一国法定货币的使用和职能扩展到国际范围。国内外学者一般根据货币的三大职能对货币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例如,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张到该发行国以外,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层次。Tavals(1997)指出当一种货币在没有该货币发行国参与的国际交易中充当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和储蓄手段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The Internal Executive Hartmann(2002)通过对国际货币不同职能进行了具体的分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货币国际化的概念,他认为作为支付手段,国际货币是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于直接的交换以及两个其他货币之间交换的媒介货币,被官方部门用做外汇干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是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并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评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选择金融资产时使用,如表示的非居民持有的债券、存款、贷款价值,官方部门拥有国际货币和以它计价的金融资产作为储备资产。因此,根据上述国外学者特别是Hartman对于国际化货币概念的界定可以将国际货币的职能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如表9-2所示。
表9-2 国际货币职能及应用
表9-2的划分为我们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简单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标准:首先,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其次,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及各国的央行将人民币和人民币计价的虚拟资产(如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股票等)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虚拟资产需要不断扩大其广度和深度。根据目前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1],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其实现和保证美元国际化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发达的虚拟资本市场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后,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要达到一定的比重,并保证较大规模的交易区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研究,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类学者持有积极的观点,即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例如,李伏安(2009)通过回顾以美国为核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提出应当加速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步伐及建立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并强调了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的增长及金融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对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宗良(2010)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遭到普遍质疑,导致改革之声此起彼伏,而此时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恰好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王元龙(2009)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更具有紧迫性。黄海洲(2009)分别从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及国际层面的分析入手,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将担当起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助推器,在微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对外经济交易中的计价频率,从而降低中国出口企业面对汇率波动的风险;在宏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再受制于美国货币政策,进而既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也有利于当前巨额的外汇资产管理。刘骏民(2008)从虚拟经济的视角指出解决中国目前流动性膨胀困境,必须积极向外疏导人民币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www.xing528.com)
第二类学者对待人民币国际化则持有更加谨慎的观点。例如,李永宁(2010)指出虽然此次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国际战略机遇,即微观上中国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的时机出现了,但是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举措却不具有现实意义。姜波克(2009)从国际货币面临的政策两难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他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中国在享受国际货币利益的同时,政策自主权将受到极大的削弱。
总体来看,大多数国内的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即适时逐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交换和价值储藏的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