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挑战在于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就不可能落实。人民币完全开放一直被看作洪水猛兽,其根本原因是害怕境外资金的大规模进出引发金融危机。但是,这是中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果什么代价也不付,什么风险也不承担就不可能成为大国。
要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应对大规模外部冲击的实力;二是要具有一定的应对货币冲击的技巧和经验。
1. 应对大规模外部冲击的实力
应对外部货币冲击的实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经济要有实力,包括:要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使得境外人民币有实际购买力基础;同时也需要有较为发达的虚拟经济,以便境外人民币短期资金流回时可以大规模购买各种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正像美国亚洲金融危机中突然回流了18000亿美元资金,并没有引起物价上涨,而仅仅是股市和房市攀升一样,靠较发达的虚拟经济可以缓解外部的货币冲击力。二是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作人民币的平准基金。当人民币汇率下跌时及时干预,维持其稳定的汇价,这也是外汇储备的最佳用途。中国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个实力意味着人民币在1美元等于7元人民币的水平上可以应付14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回流而不必使人民币汇率下跌。至少可以支撑人民币达到国际官方外汇总储备7万亿美元的20%~30%。这就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直接支撑。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验:我国曾经长期出现高经济增长与高呆坏账率并存,却没有发生银行和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其背后有许多类似呆坏账处理的经验可以总结,中国曾经不怕呆坏账,至少等于说在资本市场不开放条件下,中国不会发生自酿的金融危机。
2. 要保护好中国公众对银行业的信任(www.xing528.com)
中国公众之所以对国有银行有很高的信任度,不是因为银行业经营的好,管理得好,而是相信国家对银行的支持。与美国不同,中国金融业不是由银行信用来支撑的,而是由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来支撑的。人们之所以在国有银行呆坏账率达到30%以上还丝毫不减信心,也没有恐慌,是因为人们相信政府不会不管,而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让公众失望过。要破坏对政府的信心也十分容易,只要四大国有银行有一个倒闭,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就会荡然无存,国有银行不倒闭,中国人民就永远不会真正体会什么是金融恐慌,谁也不愿意体会恐慌的感觉。这种信心不容易建立,却很容易遭到破坏。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心是防范金融风险最重要的武器。
3. 建议在国内局部地区建立“风险控制实验特区”
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须要面对的,资本市场开放也是躲不开的,何况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的调整需要时间,更需要对动荡的国际货币环境有防御能力;即使我们不想做大国,至少要想办法避免小国总是被攻击,被货币大国牵着鼻子走的境况。控制风险,应对大规模冲击是无论如何也要取得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决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领域的另一个难题。
可控条件下的资本市场开放已经势在必行。邓小平鼓励利用经济特区实验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开的办法屡屡获得成功。它告诉我们,从局部开始进行“资本市场全面放开”的实验,不但需要,而且可行。局部开始进行“资本市场全面放开”的意思就是将某些局部地区全封闭,控制其境内所有资金与外部的往来,包括人民币和外汇的进出;所谓“全面放开”则是在局部范围内,也就是只在“特区”的范围内对所有金融房地产项目的放开。中国要取得经验必须单独开辟这样一个特区,由监管当局派员组成联合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和干预。这个大的原则确定之后,细节可以在后面实践过程中调整,自然此局部地区要为国家民族的大局承担金融全面放开的风险。
如果我们能在两三年内将消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0%甚至以上,我们就可以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的第一个难题;如果同时人民币可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占外汇总储备的15%以上),我们就具备了控制外部冲击的能力,就可以顺利地解决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领域的第二个难题,几年之后一个新兴的负责任的大国将给世界带来稳定和持续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