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后的50~6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一直是顺差,金融项目一直是逆差,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对外循环方式是: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如对外贷出美元和对外美元援助输出美元,得到美元的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从而导致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这种对外的美元循环方式导致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的外部需求,刺激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后,美元流出美国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约束,为美国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开了绿灯。20世纪整个7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有五年是逆差,这标志着从经常项目顺差的循环方式向经常项目逆差的循环方式演变。1982年以后美国开始了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时代。经常项目逆差的特殊循环方式是指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美国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债券和金融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的不断膨胀。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而实体经济却不断衰落的趋势,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的严重失衡。
1. 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实体经济的衰落
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提出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他意识到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会加快削弱美国制造工业,指出由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比其他部门要快,故美国很难在没有制造业的情况下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我们认为,麦金农所讲的“去工业化”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我们的研究证据有三点:
第一,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的1945~1950年,其GDP基本上占世界GDP的一半,其中1945年为53%,1950年为50%;而到2004年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不到30%了。
第二,从二战后到现在,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和服务的产业),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表示美国的虚拟经济(依托于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炒作的产业)。我们的分析表明(见表2-1),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1950年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7%,到2007年则只占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了,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
表2-1 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各自创造的GDP及其占总GDP的比重 单位:10亿美元(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根据IMF历年公布的数据整理。
第三,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美国官方提供的统计数字仍然过高地反映了制造业,对依赖金融资产创造和炒作产生的GDP还要大打折扣。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强大的象征之一,现在它的技术开发能力并不弱,但是卖车挣的货币利润远远不如其从事金融活动的利润。福特汽车公司2004年全年税前利润58亿美元,其中,有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是福特公司经营信贷和租赁等金融业务所得。卖汽车赚的利润不过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与亚洲的销售市场有关。福特更重要的是一个品牌和平台,靠这个品牌和平台,可以赚取金融服务、汽车俱乐部服务等非制造业收入。靠制造业赚钱对企业家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许多像福特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多在从事各类虚拟经济的活动。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中,隐藏着越来越大的虚拟经济创造GDP的活动,这些收入中的绝大部分会被计入制造业的GDP。这就是说,虽然GDP统计数字反映出的“虚拟经济不断增大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还是不足以说明虚拟经济在当代美国经济中的地位。
2. 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发展
在美国经济“去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美国经济的“虚拟性”却在不断加深。美国债券(其中就包括次贷)、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成为美国人创造货币财富的机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2007年底美国境内的地产、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7年美国GDP的30倍左右。这就好比美国是一支股票,用其虚拟资产总市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0倍左右,而其他国家类似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最多只有十几倍,如日本是16倍左右,中国是10倍左右,这充分说明美国经济已经如一只市盈率过高的股票一样,具有了一定的泡沫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