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从各自的认知角度对不同形态的金融危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过度交易、财政赤字、金融不稳定性、银行体系关键论、银行挤兑、道德风险、资产价格下降、综合性债务、金融创新过度等假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危机模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也叫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它是由Salant和Henderson(1978)、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不断改进所得到的。最初是在1979年Krugman利用Salant提出的金本位下的黄金投机理论,来研究固定汇率制度的货币危机问题;后经Flood和Garber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它能够较好地解释资本账户相对封闭条件下的金融危机。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危机模型,它是针对无法用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解释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而提出的。它是Obstfeld(1994)、Calvo(1995)、Eichengreen等(1996)、Rose和Wyplosz(1996)、Cole和Kehoe(1996)将政府行为与市场交易者行为结合起来,基于自我实现机制的假设,运用多重均衡分析方法,以揭示拥有大量外汇储备、且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的汇率政策之间并没有出现不协调性的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没有统一分析范式,主要包括Krugman (1998),Corsetti、Pesenti和Roubini(1999)形成的道德风险模型,Radelet和Saehe(1998)、Chang和Velasco (1998)形成的金融恐慌模型,金融不稳定性模型,外资诱导模型,Kaminsky、Reinhart和Reinhart(1999),Mishkin(1999a,1999b),Mckinnon和Pill(1996)的“孪生”危机模型,Chari和Jagannathan(1998)的羊群效应模型。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跳出了汇率机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共政策等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转而关注金融中介、资产价格等方面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是第一代到第三代的金融危机模型在当前新型的金融危机面前是束手无策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场风暴的来临,这源于它们要么局限于各种经济表面的现象,要么没认识到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没有深入到经济运行方式的本身中来分析,所以得出了从事实情况来看令人荒谬的结论。那如何突破当前的这种传统金融危机理论的困境,从而构建第四代金融危机理论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运行方式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经济不断虚拟化已经使得虚拟经济开始引领实体经济,这也是这次金融危机表现出新型特征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货币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多地参与相对价格的决定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配置,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定价方式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使得我们的金融危机理论再也不能基于传统的“一般均衡”、“货币中性”和“经济增长”三个理论框架的支点上,从而得出主流经济学理论所谓的经济金融危机外生性、小概率性、不可预测性也无规律可循的结论。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也说过,当前全球经济运行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理论,所以当前的金融危机呼唤第四代金融危机理论的出现。金融危机理论的作用在于预测、判断,甚至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事实证明,前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往往只能对已经发生的金融危机做出事后解释而无法对新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在该方面的功能似乎是微乎其微。因此,第四代金融危机理论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运行方式以及人类的发展规律中去寻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