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奇迹:1978-2008年经济增长及国际金融危机重新认识

中国奇迹:1978-2008年经济增长及国际金融危机重新认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图51978~2012年中国GDP及增长速度说明:GDP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中国30年经济增长的以下特征就是要素组合优势的反映。人口抚养比是人口结构的生产性指标,1982~2000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实质上就是以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前提的。

中国奇迹:1978-2008年经济增长及国际金融危机重新认识

1978~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创造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参见图5)。30年的高增长是通过发挥要素组合优势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的。

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规模大且快速成长的市场,共同构成了要素组合优势。(1)中国的劳动力不仅成本低而且性价比高,具有分阶段的动态成本优势,其竞争力体现为从农民工到承接服务外包和研发国际化的延续;(2)高储蓄率和低利率政策使资本成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个别年份甚至是负的实际利率),银行呆坏账的冲销和“债转股”还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偿还本金;(3)只反映开发成本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偏低,加之低污染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4)在计划经济中建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体制转轨中对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使中国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5)作为发展中大国,不仅人口多、市场规模大,而且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市场快速成长。

图5 1978~2012年中国GDP及增长速度

说明:GDP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customs.gov.cn。

20世纪80年代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兴起,发达国家发展以信息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而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在对外开放中,中国的要素组合优势与80年代的产业跨国转移相契合,引进了资本、技术和营销网络等,历史性地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就在于把要素组合起来并形成比较优势,而这种组合比较优势正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原因所在。中国30年经济增长的以下特征就是要素组合优势的反映。

1.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二元增长。体制转轨使中国的人口由不流动转为流动,进而在二元增长格局中形成“人口红利”——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的过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人口抚养比是人口结构的生产性指标,1982~2000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实质上就是以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前提的。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得工资水平缺乏弹性,从而一方面保证了资本积累率,另一方面造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www.xing528.com)

2.主导产业驱动的增长。在体制转轨中,消费需求成为产业成长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内消费结构梯度升级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30年间中国的消费结构依次经历了:80年代由衣(纺织品)食(食品)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所谓“老三样”),90年代再到彩电冰箱洗衣机(所谓“新三样”)和空调电脑,2000年以来进一步到汽车、住宅、旅游、教育的升级过程。相应地,主导产业也经历了由轻纺工业到新一代家电产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再到汽车、住宅、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先导性产业,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等中间投入品行业,以及能源、运输等基础行业的升级过程,并且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3.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中国的改革是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起步的增量改革。一方面,面对着“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破解难题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广阔的增长空间引发了“先进入优势”,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就表现为:高成长产业中先进入的企业取得优势,获得高回报→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企业间展开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竞争→市场外延扩张。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和成熟技术的引进和扩散[4]。技术引进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创办外资企业和设备引进来“以市场换技术”。因此,大多数产业中以中低技术为主,以引进模仿为主,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在技术研发而在市场外延扩张上。

4.出口拉动的增长。在对外开放中,中国通过FDI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全球重要的劳动密集制造基地和低成本制成品出口大国,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发展中赢家”。实质上,超过一半的FDI是将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出口导向型项目,中国产业体系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二传手”的位置,即从发达国家和东亚新兴经济体进口上游关键零部件,在国内完成劳动密集环节的组装加工,向全球(主要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口[5]。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的30%上升到60%,贸易格局依然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参见图6)。这反映了国内要素组合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实质是劳动力优势的输出。

图6 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

说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年末人民币汇率×进出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