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环节:复习巩固
教师用文法手语讲述要求,突然将卡片从身后出示,较好地运用了视觉语言刺激,通过感官的吸引以唤醒知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第二环节:实物导入
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无听力的实际,利用视觉刺激和行为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感观刺激,如丰富的画面、多变的图片、不同的色彩和学生实际操作,在黑板上贴上白纸,先将授课内容掩盖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等,通过感官的吸引以唤醒学生的知觉。不过,吸引并维持注意力只是激发动机的第一步,吸引并维持注意力的策略既包括一些简单的知觉唤醒,也包括能够唤醒深度好奇心的探寻唤醒。所以,周淑芬老师适时插入“锯是怎样发明的呢”,“锯是谁发明的呢”(设问,不用回答),设计学生所要学习的专题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以问题的形式介绍以引出主题,从而完成了探寻唤醒(也叫好奇唤醒),这种唤醒能够有效地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一种吸引并维持注意力的方法就是增强多变性,如出示带锯齿的叶片、实物锯(弓锯、刀锯两种)、课件图片、锯木棒,绘制小草图片,设问,在黑板上贴上白纸。这些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第三环节:探究学习
在这一环节,周淑芬老师较好地运用了动机要素中的寻求相关性策略。所谓相关性就是所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自身成长相关,是否为学生的兴趣所在或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用。例如,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带锯齿的叶片、实物锯、锯木棒;选择最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学习者被鼓励与他人、与自己的记录及小组间竞争学习模式——小组讨论归纳段意;将目前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结合起来——小组讨论归纳段意,并进行书面语汇总,选择执笔,谁将结果贴到黑板上;等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的相关性就越清晰,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就越强,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越强。尤其是教师逐一点评“归纳段意”这个环节,周淑芬老师个性化的语言使学习者感觉到他们每个人都被当作一个个体来对待。一般来说,受到的关注越多,学生就会感到被宠爱得越深,他自身就会感到自己越发重要,因而学习就越努力。
一个人的学习,仅有注意力和找到了相关性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相信他们会成功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成功,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自我掌控、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如负责书面语汇总的执笔,将结果贴到黑板上的操作,这一点也很重要。要使学习者清晰地知道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能力之上的,这样,他们就有了自信心。如果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别人帮助,他们很幸运,或者是由于教师的偏袒,他们还是不会对将来的成功充满信心。(www.xing528.com)
(四)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学生开火车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课文内容,也是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然而,自身的成功未必能够一直提升自信,让学习者认识到他们的成功是由于他们具备成功的能力并且一直在努力学习,这才是保持自信的关键。
(五)教学全过程
动机要素的第四点是教师提供的满意感,这一要素蕴含在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满意感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满意感、外部鼓励以及增强公平感给学生提供满意感。如教学中老师的点评、赞美、表扬、肯定等,就是使用内在奖励使学生建立内部满意感,而发红花是通过外在奖励增强满意度。还有,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为什么要一一点评、鼓励每一个小组呢?公平赞赏学习成果,提供等量呵护与指导,是维系教学公平的两个基本要素,如果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提供反馈和评分,那么学生的满意感会很快消失。
从整体效果来看,周淑芬老师的语文课《锯是怎样发明的》是一节成功的课,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我们认为是完成了;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激发学生学习鲁班仔细观察、动脑分析、大胆尝试、发明创造的精神,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可深可浅,但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且民主,课堂气氛的活跃、融洽且和谐,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师多变而极具创新意识的课堂设计,这些都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尝试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这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完成了。另外,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方法的活泼而多样,课堂密度的深厚,当堂解决问题的比重之高,都是周淑芬老师语文教学的亮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动机策略的四个要素并非越全越好,要依据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动机激发策略,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对于特殊的聋儿来说,并不需要在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满意感四个方面都平均用力,而是要针对其最需要的方面予以关注。比如,针对学生无听力的实际,要利用视觉刺激和行为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体现感官的刺激与吸引,因而第二环节的实物导入是讲课者最精彩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