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进入新时代后,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体制机制完善、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正如顾定倩教授所说,人们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教育方式的层次上,而是提高到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
在人权保障方面。《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的精神,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破解限制随班就读的发展障碍。应该说,加强随班就读工作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强化依法治教理念,完成“应随尽随”任务,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目标任务。当然,随班就读也是人民政府的职责之所在。2017年3月修订通过的第674号国务院令,即《残疾人教育条例》明文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23]这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细化了“随班就读”“优先安排”政策,提出残疾人要尽可能充分融入普通学校,提出“一人一案”[24],全力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所有残疾人公平公正地享有受教育权利和尊严,提升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
在安置模式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一地一案”,强调地方政府的贯彻实施职责,要求要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坚持同一学区内优先原则,“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25],选择质优、条件完善的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强化属地控辍保学制度,这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特殊教育总体水平的内在要求,努力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昆明市华夏中专为例,2017年9月,昆明几所培智学校的学生通过了“单招单考”招生考试,兴高采烈地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华夏中专,接手的班主任一见面,凭借经验直觉,认为他们是耳聋而且智力障碍学生,与所招收的其他学生不一样,虽说是要接纳“不同”,但还是觉得需要报告。当时有人建议通过面试辞退智力障碍学生。不曾想学生大多不满16周岁,存在义务教育年龄段“控辍保学”风险,学校也曾试探家长态度,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学校应接纳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随班就读,不得拒收。因此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征求家长意见,将7位同学编入中专一年级和“电子商务”专业班级,与普通的26名同学随班就读。
在课程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注重课程教学调适,“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26]。同时,要注重培养残疾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既重视让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丁勇认为,“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课程适性调整是关键”[27]。普通学校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性,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身心存在障碍,他们在学科学习和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开展随班就读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教学调适,促进每一个学生有尊严且高质量地发展。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8年9月,为了对比实验,将新入学的13名多重障碍同学编入“西式面点制作”专业,文化课实行随班就读,专业课单独上课。我们要求有经验的教师负责这两个班级,而事实上仅仅班主任是特别挑选的,任课教师却是随机的,这不是草率,是迫于课程统一性和教师单一性的无奈选择。虽然授课前对教师通报了班级情况,也提出了特别授课要求,但授课实务没有个别化教学计划,可能的特别关注也许仅限于提问多一些,走到身边的时机多一些,这是依据听课时的课堂观察而得出的结论。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学习优劣之分,也没有心理上的焦虑不安,过程平淡如水。(www.xing528.com)
在评价体系方面。改革和完善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方式,是推进随班就读、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一环。对此,《指导意见》提出,“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并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避免单纯以学科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将调整过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评价依据,实施个别化评价”[28]。为了使残疾孩子入学后留得住、学得好,入学前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台账。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记得沈玉琳老师说过,一刀切的考试办法是产生差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对多重障碍学生的评估需要针对不同特质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初,我们对学生采用考试的办法,考试结果急坏了上课教师。我们咨询并聘请了学生原来的老师、班主任、校长,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个别化评估流程,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做品德评估、基础课评估、专业评估和综合发展评估,学生的进步使我们感到欣慰。
在调配师资方面。确保学生能学得好,老师教得好是关键因素。《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校要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加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29]一是要加大教师配备力度,保持人员相对稳定,满足基本需要,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补充机制。二是要抓好教师培训培养,依托“国培计划”和地方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落实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要求,加强随班就读教研工作,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三是要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全面评价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等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落实特殊教育资源教师的岗位补助津贴。四是要聚焦“课程”和“师资”,这是切实提升融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李国庆介绍,目前,“上海虹口区通过搭建不同层面的发展平台,形成了以特教学科正高级教师为龙头、逐级开展的梯队带教式培养模式,并将特殊教育通识性课程培训纳入新教师培训课程体系”[30]。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是云南特殊教育的技术资源中心之一,资源教师、资源教室一应俱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还是比较容易的。如“西式面点制作”专业学生烤出的面点,顾客大多喜欢品尝,有的还花钱购买。我们认为,有的放矢,专攻一点,通过放弃困难的,让学生掌握必须的,我们的“随班就读”补偿或者是“个别化”教学是有效的。
总之,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各项具体措施,是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政策保障,是积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行“一县一案”,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随班就读落地实施的举措。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改进随班就读工作方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是不小的挑战。与“大水漫灌式”的一般性要求不同,王凯研究员说:《指导意见》“形成了能够体现出适宜性、便利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的随班就读新机制,为营造残疾儿童就近随班就读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31],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