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他们建座圆梦桥:学生生计教育研究

为他们建座圆梦桥:学生生计教育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特殊教育学校只注重那些要往大学升造的少数学生的教育需要,却没有同等地重视绝大多数不升大学的学生的需要”[24],从而提出要推广以生活为中心的“生计教育”。倡导者认为生计教育是通过改变特殊教育与现实生活和劳动相脱节的状况,消除教育与职业之间的鸿沟,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培养个体规划其全面生活的能力与态度,使教育贯穿于人的终身。在时限上为由幼儿园、学龄期至高中教育。

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特殊教育学校只注重那些要往大学升造的少数学生的教育需要,却没有同等地重视绝大多数不升大学的学生的需要”[24],从而提出要推广以生活为中心的“生计教育”。倡导者认为生计教育是通过改变特殊教育与现实生活和劳动相脱节的状况,消除教育与职业之间的鸿沟,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培养个体规划其全面生活的能力与态度,使教育贯穿于人的终身。包括四个阶段:生计察觉、生计探索、生计准备与生计统整。内容强调日常生活技能、个人社会技能、职业辅导与技能准备。该概念由当时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在休士顿对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所做的演讲中提出。马兰认为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成功地克服并解决每个阶段所遇到的难题,而后再转到下一阶段的循环往复的历程。他倡导终身学习和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主张教育要尊重个人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要提供给残疾孩子在一个最少限制的环境下学习的机会,包括学业、日常生活技能、人际社会交往及工作技能等要素,强调个人生涯计划的制订,强调生活功能性课程和生存能力本位课程的设置。在时限上为由幼儿园、学龄期至高中教育。在方法上,强调社区适应与生活适应,就是有系统地整合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生活要素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并促进学生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生活方面的所有潜能。其目的在于终身性地提升智力残疾者学识与职业各层面的素质,包含: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民生活、业余生活、社区生活等,宗旨是帮助所有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遗憾的是,由于生计教育在教学上未能发展出具有可行性与普遍性的课程与教材教法,加上《生计教育执行奖励法案》于1982年遭到美国国会的撤销与废除,生计教育的概念与行为模式因此在缺乏美国联邦经费的支持下无疾而终,而此时期它的发展已将近有10年之久。但庆幸的是,由于生计教育理念的影响,终身学习与生涯的阶段性发展理念得到认可,促进了个别化生涯规划的盛行,并使得生涯规划的方法深植人心,影响至今,促使了后来对“生涯教育”的重视,并引导“生涯教育”向着“转衔服务”连续演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