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觉障碍者的个人与社会适应特征及转衔研究成果

听觉障碍者的个人与社会适应特征及转衔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觉障碍虽不致对个人与社会适应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听觉缺陷与其附带的沟通障碍,使某些生活适应与行为的问题更易于出现。一般说来,听障儿童的社会成熟度多不如听力正常的儿童。许多听障者的行为在常人的眼光中,也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其他如过度的表情与动作,皆会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有些听障者也常有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形。

听觉障碍者的个人与社会适应特征及转衔研究成果

听觉障碍虽不致对个人与社会适应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听觉缺陷与其附带的沟通障碍,使某些生活适应与行为的问题更易于出现。一般说来,听障儿童的社会成熟度多不如听力正常的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在待人接物上有其重要性,语言发展的迟滞势必限制许多人际交往和互动的机会,同时也会损及许多日常生活与社会技能的获得,听障者在团体中往往是孤立的。其与别人的交往互动,也有可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不是一般情形下的增强,这种情形尤以团体中只有一个听障者最为明显。许多听障者的行为在常人的眼光中,也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例如,一般人相对而谈时,间歇性地注视对方是一种常态,可是聋人在与常人沟通时常目不转睛直视对方,颇令人不自在。其他如过度的表情与动作,皆会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

有些听障者也常有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形。例如过度的情绪反应,太过依赖或退缩等。这些行为问题应该与他们的自我观念较差或沟通上的挫折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听障者常常需要常人对日常听音信号进行解释(如上下班的铃声要换成指示灯),以及他们对视觉性线索的依赖,无形中皆会养成他们容易受到暗示的行为特质。尽管听障者比听力正常者有着更多适应上的问题,正如米多所言:“认定有单纯听障者人格类型的存在是一种错误。但如果认为听障者与常人无异也是一种错误,在听障者中存在着许多歧异性,而这些歧异性皆和教育、沟通与经验有关。”[4](www.xing528.com)

为了避免在团体中受到孤立,听障者在相互交往时形成次级文化团体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这种听障者群体自儿童期至成人阶段皆可发现,其团体的内聚力很强,这与其他的残障者有点不同。不管他们所学的是手语或汉语的沟通方式,约有80%的听障者选择配偶时都以听障者为对象,台湾“聋人手语研究会”对岛内听障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聋人的理想婚姻伴侣是聋人者,分别高达31%及50%”[5]。由此可见其群体内聚力之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