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资料,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等几所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聋人高等教育机构,“近几年的聋人大学生就业率较低,一般在60%左右,这一数字比普通高校同年就业率的73%要低13个百分点”[5]。同时,已就业的聋人大学生的就业主要靠父母及亲朋好友帮忙,真正靠自己独立找工作能够成功的不多。即使在江浙沪等私营及外资、合资企业较多的地区,聋人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比例依然不高。国内某大学毕业的聋人大学生中,95%都是靠父母帮忙才找到工作的。
但是,依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报主要数据,听觉障碍残疾人的在职率仅为22%,略高于14%的残疾人平均在业率,说明文化水平较低的中专、职高、仅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听觉障碍学生就业率可能更低。
(二)残疾人整体就业比例仍然不高可能是导致听觉障碍学生就业比例不高的原因
依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报主要数据,截至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听觉障碍者200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仅次于肢体残疾的2412万人,处于第二位。我国就业压力大,残疾人口数量多,在职残疾人不足残疾人总数的14%,残疾人就业比例很低。
一方面,聋人学生由于受过教育,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视野更宽,平等意识更强,成就动机更高,有了更高的就业期望,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聋人个体的就业倾向存在差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依然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非常普遍。“白领”“蓝领”之争导致聋人学生不愿加入到技术工人的队伍中去,如某校安排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工资虽高,大部分学生却因为吃不了苦要回来。
(三)残疾人文化水平可能影响残疾人的就业状况(www.xing528.com)
从残疾人在业情况看,文化水平较高的残疾人在业状况相对稳定。依据云南省公布的数据,在在业的残疾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有54.72%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40.56%从事商业、服务业,2.02%从事农牧渔林业生产;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有4.5%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50.31%从事商业、服务业,44.97%从事农牧渔林业生产;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93.7%从事农牧渔林业生产,5.8%从事商业、服务业,只有0.41%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6]残疾人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四)接受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残疾人比例不高,从而影响就业率
城市接受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残疾人数占残疾人总数的8.45%,而有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需求的残疾人比例达到27.69%[7],说明接受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残疾人比例不高,加之听觉障碍人群沟通困难,接受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的人数应该更少。
在业人员少使得大多数听障者缺乏独立的经济保障,这必然影响到听障者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改善听障者的就业环境,提供必要的就业通道,大力促进听障者就业。如何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就业率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五)沟通受限可能是社会对聋人就业排斥和偏见的主要原因
由于沟通的困难,听觉障碍学生就业比例不高,沟通受限使聋人在就业时受到社会排斥。广告、室内设计、石影雕应该是美术专业聋人最想干的热门工种,但多数相关企业会拒绝接受聋人就业,原因是聋人与客户存在沟通障碍。但更多企业应该是考虑到自己与聋人无法交流,从而不能对聋人进行有效管理,这在社会层面常常被认为是对聋人存在的偏见,因为的确有个别企业使用聋人后效果很好,如云南金宝山公墓使用聋人设计墓碑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