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武当山脚下的普通高校。从20个世纪80年代起,学校的一些教师自发地将目光投向武当山,开始关注武当文化,逐步走上了武当文化的研究之路。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将研究心得带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新发现和新思考。随着越来越多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武当文化研究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研究主题持续扩展,大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集中涌现,武当文化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湖北省、十堰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大量引用了武当文化的研究成果;2000年12月,武当文化研究进入《湖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势及特色领域》名录;2007年4月,校本课程“武当文化”获批湖北省精品课程。同一时间,汉江师范学院开始全面面向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的历史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体育教育、美术学、音乐学7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武当山和武当文化,增进他们对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他们的乡土意识和人文素养。
随着武当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行政干部、景区工作人员和导游人员的专题培训和业务培训也日益增多,这对武当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提出了现实需求,对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将长期的科研成果、教学心得、培训报告、讲座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整理出版,为当前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本书的构思始于2011年,由于汉江师范学院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本人工作岗位的变动,书稿的撰写工作一再推迟。2017年,随着学校重点工作的陆续完成,我也回归教学岗位,才终于有时间着手本书的撰写。从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足足用了1年的时间,而真正动笔写作的时间不过短短3个月。大半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仍然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就包括道教科仪、道教信仰、宫观建筑、碑刻铭文、道教音乐、造像艺术、武当武术、皇室崇道等,我们将如何取舍?这是我和本书的合作者崇慧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反复讨论并征求相关专家、业界、学生的意见,结合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学术讲座和旅游培训工作,我们最终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提纲。
但凡著作后记都少不了感谢,本书的诞生,离不开许多人的无私帮助和真诚鼓励。
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的合作者——汉江师范学院青年学者崇慧博士。近几年来,我因为忙于教务处和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加之忙项目、忙论坛、忙评审,无暇顾及武当文化的教学工作。2012年以来,崇慧在繁重的博士学业和科研压力之下坚守心中的那份执念,一直坚持承担着武当文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她的博士论文也与武当文化有关,可以说她始终站在武当文化教学与科研的最前沿。《武当文化概观》一书的提纲、写作、出版各个环节,都凝结着她的智慧和心血。
其次,我要衷心感谢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舒伯阳教授以及汉江师范学院副校长、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潘世东教授。他们是我学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舒伯阳教授为我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并让我有幸参与多个县域旅游规划和旅游商业计划。潘世东教授在汉水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对我多有提携。十余年的学术思考和积淀,让我由懵懂无知的门外汉蜕变为文化地理与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的青年学者。在本书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舒伯阳教授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议性的意见和建议,潘世东教授在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立项评审中,给予了鼎力支持。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再次,我要特别感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教授。杨立志教授首倡“武当文化”,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和发扬武当文化,是武当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因为工作原因,时任汉江师范学院副校长的杨立志教授经常前往武当山,有时也会带上学校的青年教师,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耳濡目染下,我也逐步走上了武当文化的研究之路,开始尝试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去关注武当文化。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湖北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武当山旅游业的发展在景区管理、旅游开发、导游服务、资源评价、文物保护等方面提供了许多现实的课题。我完成的第一个社会服务项目“武当山博物馆文物陈列与布展质量提升”和第一篇论文《加快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思路和对策》都是在武当山相关部门的委托下,对武当山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回应。近些年来,我还多次参与武当山对外宣传推广项目的评审工作以及武当山特区各级领导干部、选调生、导游人员的专题培训工作。
最后,我还要真诚感谢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图书馆的部分教师,他们无私地向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研究资料。这些研究成果在本书的许多内容中都有所体现。(www.xing528.com)
此外,衷心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孟媛、何宝华两位女士。尽管素未谋面,但她们善于创新、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我早有耳闻。孟媛女士积极策划了本书,何宝华女士对本书进行了深度加工整理。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她们为本书的细节不辞辛苦,多次联系。正是由于她们的高效工作,才使得本书得以在短时间内和读者见面。在此,对她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真诚的感谢!
我还要衷心感谢和祝福我们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肖鸾女士和崇慧的丈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理学院青年学者南楠先生。南楠曾参与了我们的讨论,帮助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拍摄并整理了部分图片;肖鸾收集并翻译了2004年以来武当山主办的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道教文化论坛中的英文资料,使我们得以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现状。感谢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最后,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读者,你们的肯定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廖兆光
2019年9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