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代表作《登武当大顶记》及其影响

元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代表作《登武当大顶记》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道士、地理学家朱思本的《登武当大顶记》堪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扛鼎之作。因此,游人数量大减,游记文学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之明代也大为减少和降低了[7]。这是一篇短小凝练、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议论精当的游记作品。《游大岳记》是隆庆三年夏四月三游武当山后写的。

元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代表作《登武当大顶记》及其影响

古代游记文学肇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大盛于明清。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与此在某些阶段有一致性,亦发端于魏晋,成熟于宋元,大盛于明代,清代渐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的数量较多,有些刊行于《古今图书集成》《湖广通志》《襄阳府志》《太和山志》等专书中,也有一些散见于历代文人的个人文集当中。就现在我们手头所能搜集到的作品而言,大多为明代文人所作,其他朝代的作品较少。在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汉江师范学院的程明安、饶春球、罗耀松等三位先生用力甚勤,整理出版了《武当山游记校译》一书。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肇始于魏晋。南朝刘宋郭仲产所著的《南雍州记》对武当山有如下描述:“武当山……山高陇峻,若博山香炉,岧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兽所逐。”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注》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曰仙室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上述两则记录,虽不一定是作者所亲历,且文字简约,但对武当山的描摹也颇有文采。即使算不上是真正的游记文学作品,也可视为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滥觞。

宋元是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成熟期。北宋李昉(925—996)主编的《太平御览》引用的《武当山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武当山游记,可惜作者及成文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引《武当山记》云:“山有石室,有板床,铜杖长七尺三分。”同书卷七百五十七云:“殷斌《武当山记》曰:魏兴反照山上有三公铁镬,常有数十斛,虽大旱而不减。”元代道士地理学家朱思本的《登武当大顶记》堪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扛鼎之作。该文明确记载了他登临武当山的时间,详细记录了游山的行走路线,且对武当山的山水和动植物都描摹得绘声绘色,极具神韵。同时,文中对武当山大顶的风景建筑也记叙得极为详备,是我们了解元代武当山建筑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审美情趣,更具有地理研究价值。

明代是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鼎盛期。明成祖大兴土木之后,武当山名声之大甚至超过了五岳,各路文人纷纷登临武当山游览,游记文学作品数量骤增,且内容更为丰富,写作技法和行文风格也各有千秋,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盛大气象。这个时期的主要游记作品有:陆铨的《武当游记》、顾璘的《游太和山记》、徐学谟的《游大岳记》、陈文烛的《游太和山记》、汪道昆的《太和山记》和《太和山后记》、王世贞的《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等四篇、王在晋的《游太和山记》、袁中道的《玄岳记》、雷思霈的《太和山记》、谭元春的《游玄岳记》、徐宏祖的《游太和山日记》、杨鹤的《嵾话》、尹伸的《嵾游记》等。

清代是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衰落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较少,主要有:王永祀的《太和山记》、蔡毓荣的《登太和山记》、钟岳灵的《太和山记》、马如麟的《八宫纪胜》等。清代统治者并不提倡道教,再加之道教自身的衰颓之势,武当山的名气在人们的心中也大大减弱。因此,游人数量大减,游记文学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之明代也大为减少和降低了[7]

下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游记加以概述:

1.《武当山记》

《武当山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武当山游记。北宋李昉(925—996)主编的《太平御览》卷四十三引《武当山记》,该文是这样描述武当山秀美景色的:“武当山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嵾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间,不见四五。轻霄盖于上,白云带其前。旦必西行,夕而东返。常谓之朝山,盖以众山朝揖之主也。”这段文字,系远眺武当山主峰所见的神奇而壮美的景色。虽文字也不算太长,然而用词精炼,文质优美,某些文句对仗也极工整,对武当山景色的动态描绘也恰到好处。

2.元朱思本《登武当大顶记》

《登武当大顶记》是目前所见的第一篇完整的武当山游记。朱思本登大顶天柱峰的时间是延佑四年(1317)四月,游记写道:初穿林莽,“万木交错,叶或大如箕,或小如蒙茸;或直上数十百尺,或朴樕扶疏,皆昔所未见”。“又七里所,缘青壁藤蔓而匍匐登,返顾嵌岩幽深,草木葱蒨。惟闻水声淙淙,莫能窥其底也。咳唾笑语,山谷响应。怪禽飞翔,大如鸡鹜,小如雀鸽,光彩绚烂,鸣声清越,非所尝闻。”作者登上大顶,“四望豁然,汉水环均州若衣带,其余数百里间,山川城郭,皆仿佛可辨。俯视群山,尽鳞比在山足,千态万状,如赴如挹,如听命待役焉者。天宇晃朗,风景凌厉……”

3.明陆铨《武当游记》

陆铨,字选之。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他于嘉靖十四年(1535)夏五月登武当山,作《武当游记》。该游记描述了登武当山之艰难,最险陡处既不能坐轿子,也不能坐滑竿,而是用长布兜着臀部,前有人拉,后有人推,“力挽而上”。“舆人曰:‘紫霄以上,山势陡峻,非推挽不可行。’乃命四人挽以长绁,复命四人以手推之。”

4.明顾璘《游太和山记》

顾璘于嘉靖十七年(1538)十月游武当山,他在《游太和山记》中写道:“山行凡五日,历宫九,皆绝,工丽坚壮,而南岩、五龙多石为幽。观凡十一,多居岩阿。仁威观前有白石,特奇,余题曰‘玉璘’。”这是一篇短小凝练、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议论精当的游记作品。

5.明徐学谟《游大岳记》

徐学谟多次在湖广地区为官,曾三度游览武当山。《游大岳记》是隆庆三年(1569)夏四月三游武当山后写的。这篇游记是古代武当山游记中篇幅最长的。作者饱游武当,记述游踪十分详细。他在文末总结游览武当山的诀窍时说:“兹山自南岩迤北及西,多清幽深邃之景观,自南岩迤南及东,多高远辽阔之景观。”游览武当山应“自奥抵旷”“纤巨毕至”。

6.明陈文烛《游太和山记》

陈文烛于隆庆四年(1570)六月登武当山。他游览的路线是:第一天,由襄阳至谷城;第二天,由谷城至界山;第三天,从界山出发,历遇真宫、太子坡、晚宿玉虚宫;第四天,从玉虚宫出发,历龙泉观、天津桥、桥门岩,晚宿紫霄宫;第五天,游览紫霄宫附近禹迹池、万松亭等;第六天,酌上善泉,继续在紫霄宫徘徊;第七天,由紫霄经乌鸦岭、黑虎庙、榔梅祠、清微观、金顶,晚宿太和宫;第八天,再登金顶,拜谒玄天上帝,并继续在太和宫观光;第九天,由太和宫至南岩宫,晚宿南岩宫;第十天,过虎耳岩、滴水岩,晚宿五龙宫;第十一天,游五龙宫,历迎恩宫,晚宿静乐宫。

7.明汪道昆《太和山记》《太和山后记》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官至兵部侍郎。他曾三次登临武当山,饱游武当,并作有两篇游记,详尽记述了武当山的自然风貌、地理特征、宫观建筑和当时的著名佛道人物,感情真挚,清新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8.明王世贞《游太和山记》

王世贞于万历三年(1575)三月,游览武当山,写过《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由紫霄登太和绝顶记》《由太和下宿南岩记》《自南岩历五龙出玉虚记》四篇游记,合称《游太和山记》。王世贞的游山线路及日程安排:第一天,游净乐宫、迎恩宫、“治世玄岳”石坊、遇真宫、元和观、玉虚宫、龙泉观、天津桥,晚宿紫霄宫;第二天,游紫霄宫、榔梅祠、太和宫、金殿,晚宿金顶道房中;第三天,游朝圣门、三天门、二天门、摘星桥、文昌祠、一天门、南岩宫、佛子岩(又名虎耳岩),晚宿南岩宫客房;第四天,游滴水岩、竹笆桥、仙龟岩、青羊涧、青羊桥、五龙宫、仁威观、五龙行宫、玉虚宫,晚宿迎恩宫。作者时而描山摹水,时而抒写人情,时而酌山泉畅饮,时而听林中鸟鸣……通篇表现出一个“乐”字:表现山水之乐,传达人情之乐,显示禽兽之乐,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名副其实、经久难忘的乐山乐水长卷。

9.明王士性《太和山游记》

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明临海(今属浙江)人。万历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官终鸿胪卿。于万历十六年(1588)写过《太和山游记》。王士性的游山线路及日程安排是:第一天,由襄阳至谷城;第二天,由谷城至界山;第三天,游草店、玄岳门、遇真宫、元和观、回龙观,晚宿太子坡;第四天,游龙泉观、天津桥、紫霄宫、太子岩、榔梅祠、朝圣门、太和宫、金殿,晚宿南岩宫;第五天,游青羊涧、五龙宫、自然庵、老姥祠、隐仙岩、玉虚宫,晚宿遇真宫;第六天,游迎恩宫、静乐宫。

10.明王在晋《游太和山记》

王在晋,字明初,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进士,授中书舍人,历任江西布政使、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他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秋游览武当山。其行程为:第一天,游静乐官、迎恩官、“治世玄岳”石坊、遇真宫、太子坡、十八盘,晚宿紫霄宫;第二天,由紫霄宫出发,历榔梅祠、欢喜坡、太和宫、金顶,晚宿太和宫;第三天,复上金顶观日出,下朝圣门、三天门、乌鸦庙、雷神洞,游南岩宫,过紫霄宫、回龙观、玉虚宫。该游记条理井然,语言典雅,描写细腻,对了解当时朝山进香等习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明袁中道《玄岳记》

袁中道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写过《玄岳记》。袁中道的游山线路及日程安排:第一天,从楚府庵出发,游草店、冲虚庵(又名金花树)、玄岳门、元和观、回龙观、关公庙、老君堂、太子坡、下十八盘、龙泉观、天津桥、九渡涧、玉虚岩、中琼台观,晚宿上琼台观;第二天,游天柱峰、金殿、三天门神道、南岩宫、舍身岩、紫霄宫,夜宿紫霄宫;第三天,游元和观、遇真桥、五龙行宫、仁威观、五龙宫、自然庵、长生岩,晚宿五龙宫;第四天,返回五龙行宫、游玉虚宫、遇真宫等处。袁中道《书太和记后》:

太和之山,无所不有,分之为洞天福地者,当不知其几。今欲一览而穷其胜,此其神情,何关山水?夫欲尽其要妙,虽山中黄冠,有不及至者。要以涉其梗概,太淹或不能留,太速又有不惬。觉日来游屐,尚有所遗,都由山径不熟,故耳。令予再至,则知游矣。请以八日为期:朝从迎恩宫发,徐行于龙泉、九渡之间,日中而止紫霄,览紫霄毕,以其余力及七星、宝珠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紫霄发,徐行于摘星、天门之间,日中而止太和,谒帝、览太和毕,以其余及清微、朝圣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天柱发,徐行于天门、摘星之间,日中而止南岩,览南岩毕,以余力及歘火、不二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南岩发,徐行于仙侣、青羊之间,日中而止五龙,览五龙毕,以余力及自然、长生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五龙发,徐行磨针、仁威之间,日中而止玉虚宫,览玉虚毕,以余力及仙衣、钵堂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玉虚宫发,折而右,徐行九渡、渊默之间,日中而止玉虚岩,览玉虚岩毕,以其余力溯蜡烛涧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玉虚岩发,徐行于中、下琼台之间,日中而止上琼台,览上琼台毕,以其余力及外朝峰诸处,而胜可穷也;朝从上琼台发,徐行于太上、八仙间,日中而止遇真,览遇真毕,以其余力及冲虚、元和诸处,而胜可穷也。竭此八日之力,即不必尽发其隐伏,而亦可以无遗憾矣……

12.明雷思霈《太和山记》

雷思霈在万历年间登武当山。他的游山线路及日程安排:第一天宿谷城;第二天宿界山;第三天,经清微宫、太子岩,晚宿南岩宫;第四天,上太和宫,下三天门,过文昌祠、虎耳岩,晚宿南岩宫;第五天,游紫霄宫、玉虚宫,晚宿玉虚宫。

13.明谭元春《游玄岳记》

谭元春的游山线路及日程安排:第一天,游迎恩宫、沐浴堂、遇真宫,晚宿玉虚宫;第二天,游金沙坪、系马峰、仁威观、老姥祠、五龙宫,晚宿五龙宫方丈;第三天,游青羊桥、青羊涧、仙龟岩、百花泉、滴水岩、过南岩,游紫霄宫、太子岩、虎耳岩;第四天,游南岩宫、飞升台、晒谷岭、铜殿垭、太和宫、金殿、上琼台观、中琼台观,晚宿中琼台观;第五天,游下琼台、蜡烛涧、玉虚岩、九渡涧等处。这篇游记,是谭元春游记中的代表作。

14.明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www.xing528.com)

徐霞客(1584—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人。他于天启三年(1623)写过《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的游山线路及日程安排:第一天,游迎恩宫,过草店,游遇真宫、太子坡、天津桥、九渡涧、十八盘、紫霄宫、榔梅祠、朝天宫、三天门、太和宫、金殿,晚宿太和宫;第二天,再游金顶、蜡烛峰、上琼台观、中琼台,出朝天宫右,游南岩宫南天门、正殿、石殿、飞升台,晚宿南岩宫;第三天,从北天门下,游滴水岩、仙侣岩、竹笆桥、青羊涧、青羊桥、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榔梅台诸名胜,即下山至草店。该游记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他游览武当山的所见所闻,可谓是一篇景点明确、路线清晰的导游手册。尤为可贵的是,他对武当山的自然环境、生态植被等均做了详尽的记录。如走到回龙观时,他描写道:“满山乔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幕中。”走到南岩时,但见“数抱松杉,连阴挺秀”。游记结尾处,他还将武当山与华山的植被状况进行了对比:“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15.明杨鹤《嵾话》

杨鹤(?—1635),字修龄。明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累拜兵部右侍郎。他于天启三年(1623)游武当山,游山线路及日程是:第一天,从界山出发,历草店、“治世玄岳”石牌坊,晚宿遇真宫;第二天,历好汉坡、回龙观、太子坡、紫霄宫,晚宿紫霄宫;第三天,历南岩,游五龙宫等处,晚宿五龙宫;第四天,返南岩,历晒谷岭、榔梅祠、文昌祠、三天门、登天柱峰,晚宿太和宫;第五天,游蜡烛涧、琼台观,游玉虚宫。他在《嵾话》中写道:“是役也,山行五日,一日睛,四日雨。雨后千山飞瀑,万流俱响,耳中如闻三峡流泉,可补山灵缺陷。”

16.清钟岳灵《太和山记》

钟岳灵(1594—1674)均州人,对武当山尤为熟悉,所记登山路径颇详。西神道“从玉虚宫入,行山之腹,洪敞逸岩,起伏险远。松杉之木,一望数里,叠叠而上,回环于青映之中,大木过十围者奇且众”。途经遇仙坪(即金沙坪)、仁威观、五龙宫、南岩。东神道“从好汉坡入者,行山之脊,一往景物较玉虚又异,大率宫殿庵观因境著名者最多”,途经太子坡、天津桥、紫霄宫、南岩。自南岩上金顶,沿途经过斜桥、黄龙峰、显定峰、三天门等景点。从金顶下山之路“则入蜡烛涧,涧之幽清深秀,另一乾坤……群崖夹出,天如云汉昭回;一水百盘,人疑鸟虫之跳越。涧行三十里而还集于天津桥。此往返之大概也”。

17.清王永祀《太和山记》

王永祀(1615—?),生平不详。明崇祯四年(1631),他16岁时曾游览过武当山。清康熙八年(1669)再游武当,作《太和山记》。虽然武当山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但就王永祀游记中描写的情况来看,清初武当山九宫八观及庵、庙等建筑依然完好,并未有大规模被人为毁坏的痕迹。植被状况也保护甚好,如周府庵中“有桂八株,匝荫布地,时才吐萼”,遇真宫至元和观间“万木扶疏,夹道而峙”,“从元和造岭,树尤奇,千寻百抱,郁盘蓼虬,鹊渡成桥,见树而不见山。山下草木掩暖,望莫穷极”。紫霄宫周围“杉桧参天,株可十围,曲如幢,立如人,不可胜数。而七星尤称最,使分其一二,植于通都,当亦与虞山之桧、慈仁之松争雄”。

18.清蔡毓荣《登太和山记》

蔡毓荣(1633—1699),字仁庵。祖籍锦州。康熙年间任四川湖广总督。于康熙癸丑(1673)作《登太和山记》。此文虽然不长,但写出了作者登武当山的真切感受。记云:“五岳并峙海内尚矣。太和山以崇祀真武上帝,特称大岳,又尊之曰‘治世元岳’。虽昉于前朝永、嘉之代,而其兆灵北极,符协徽名,实维我国家肇基王迹,皇上诞膺景命之祥也。毓荣持节入楚,礼得祀其封内名山大川,寤寐嵾上,四载于兹矣。癸丑之春,皇上特遣近臣,驰视绘图以进,此《诗》所谓‘怀柔百神,及河乔岳’者也。毓荣縻于官守,未获对扬休命,窃怦怦焉。未几,有郧襄之役。由襄入郧,兹山为孔道云。”

19.民国秦学圣《武当琐话》

秦学圣的《武当琐话》,记述了1943年8月7日他乘滑竿游览武当山的经历。他从草店出发,历老营宫、磨针井、太子坡、紫霄宫、太和宫,下山时遇到暴风骤雨,晚宿七星树小店;第二天游览南天门、南岩宫。

20.民国峒星《武当山巡礼》

峒星于1944年作《武当山巡礼》,记述了中秋前到武当山旅游的经历:

财神庙附近有古迹名“夜宿岩”,其实只是“真武祖师”留宿一宵的所在地,正像一些现代大人物们在某地曾经驻足或题了字迹,除徒负虚名而外,别无胜景可寻。不过群岩之中夹以木屋数间,却也自有它的景趣。这里是十八盘道的止点,当从树木参差的围抱中,透露出一簇琉璃瓦的屋角时,那便是武当山中心的紫霄宫,我们四十里山路的步行在这里作为结束了。

这是座藏在深山中难得的建筑,和其他著名寺院一样,有着高阔壮巍的外貌和内容。从明永乐十三年起,便开始它所存在的年代,岁月已经在这里画上了年老的皱纹,可是紫霄殿上的雕梁画栋和双手合抱的庭柱,仍值得为后来的瞻仰者们所称颂。

回到紫霄宫,玉盘似的银月已经涌过东边的山峰,高悬在蔚蓝如泥的云际里;莹洁的光芒照遍整个山野,武当山的景物这时都在她的下面受着光明的洗礼。为了赏月,我们团坐在殿前的平台上,嚼着食盘里的山果,品茗清谈,这种环境极其优美,明月在前,我们自己也像清心涤虑忘记了尘世中的烦俗。名山中度佳节,每个人都该感到无限的兴奋。

作者走到金顶时,见到了久负盛名的金殿。

金顶的形状,颇如西式大厦中的露台,中间便是最负盛名的“金殿”——一座精美的宫殿式建筑。广阔各约丈余,它底每一部分,甚至瓦片和檐角上各种形物的装饰,都是用灿然光滑的铜质镂刻成功的。金殿外围是一百三十八根铜质的圆柱……这些铜像的铸造,从清晰可辨的鬓发和冠带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精细,虽然岁月深长已经褪去他们金装的外衣,然而像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伟大作品,实在是我国艺术史上值得留下的一页。

21.臧克家《朝武当》

臧克家于1946年写的《朝武当》,记载了民国29年(1940)秋,他到武当山“朝圣”的见闻。在经过废弃的玉虚宫(老营宫)时,他写道:“这一个废墟里埋着一个故事:当年建筑工人,成千累万,终年不停地工作,怕他们捞到了钱动了归思,便在这儿设了一个‘翠花巷’,里面全是一些擦粉黛绿的卖笑人,工人在这儿享乐一时,把腰包倒完,不得不再回头去受那长年的辛苦。她们,这些可怜的女子,像花一样,吸引着那些劳苦工蜂。”他走到乌鸦岭时,见过乌鸦接食的奇观,他又写道:“游过‘武当’的人,过乌鸦岭不会忘买两个馒头,站在岭头上,叫几声‘老鸦、老鸦’,老鸦便哑哑的不知从什么地方来到半空里捉住,有的随着它坠到山谷里。”

22.纪乘之《武当纪游》

纪乘之于1947年写《武当纪游》等。

民国时期的游记多为白话文,通俗易懂,如峒星写纪乘之的作品里记载了“朝武当”的民俗:“每年来拜山的香客颇多,大约二三月间来者为河南人民,四五月间为四川人,九十月间者本省人,尤其是汉阳府一带的香客,络绎不绝。”

1949年以后创作的武当山游记主要有:碧野的《武当山记》《武当春暖》,王维州的《武当山日出记》,沐溢的《一柱擎天话武当》等。

【注释】

[1]张良皋.武当山古建筑[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6.

[2]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3]张华鹏,张富清.武当山早期文明.武当山特区地方志办公室(内部印刷),2007.

[4]张华鹏,张富清.武当山早期文明.武当山特区地方志办公室(内部印刷),2007.

[5]张华鹏,张富清.武当山早期文明.武当山特区地方志办公室(内部印刷),2007.

[6]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田雨泽.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研究大有可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