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山水景点分布全解析

武当山水景点分布全解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武当山的奇峰异谷,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成为武当山胜景。[2]宋代以前已有“武当山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的说法,此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武当山的峰岩溪涧等自然景色。下面以《武当福地总真集》为主要依据,罗列七十二峰如下:七十二峰分布图[3]大顶天柱峰。《武当山赋》说:“傍立而九,若分职佐理者,曰卿寺之列。”

武当山水景点分布全解析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武当山的奇峰异谷,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成为武当山胜景。古人或以地貌特征,或以道教信仰予以命名,编织出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使其更加神奇可爱。

主峰天柱峰,犹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峙苍穹,素有“一柱擎天”之誉。环绕主峰的众峰千奇百怪、争雄斗奇,但又朝向主峰,形成天造地设的“万山来朝”奇观。金童、玉女峰,婀娜多姿,亭亭秀立;大笔、中笔峰,如铺展云笺,挥毫生辉;天马峰飞鬣扬鬃,昂首霄汉;狮子峰摇身舞爪,戏耍绣球于云端;南岩,峰岭奇峭,上传碧霄,下临虎涧,高明豁敞,似鸾凤展翅于苍穹;玉虚岩壁立涧旁,水石交融。遥看诸峰,有的似青莲绽花,流香荡翠;有的似旌旗招展,击风搏雨;有的美似珠,有的奇似猴……种种景致,美不胜收。加上主峰周围扬波溅珠的溪涧、珍禽异兽出没的悬崖、吞云吐雾的山洞、孕月育日的潭池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长卷,蔚为天下奇观。

据不完全统计,武当山曾有宫、观、庵、堂、祠、庙、亭、台、桥、坛等500多处。其中,宫23处,观37处,庵39处,庙院、楼阁98处,祠25处,岩庙72处,亭26座,坊27处。其余为仓、厂、桥、坛、城、府等。这些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大部分都已坍塌毁废。今仅存的较为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 332平方米[2]

宋代以前已有“武当山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的说法,此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武当山的峰岩溪涧等自然景色。

(一)七十二峰

古人云:武当山“七十二峰凌耸九霄,气吞太华,应七十二候”。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这个数字的流行,大致说来,发轫于六国,大盛于西汉,这也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代,故七十二峰之说,实际上是五行思想附会于自然景物的反映。

现代所见最早提到武当七十二峰的书籍,是宋代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纪胜》。全面记载七十二峰名称方位和景色的文献是元代刘道明所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下面以《武当福地总真集》为主要依据,罗列七十二峰如下:

七十二峰分布图[3]

(1)大顶天柱峰。一名参岭。海拔1612米,居七十二峰之中,上应三天,当翼轸之次。俯眺均州、邓州、襄阳、房州千里之地。晨夕见日月之降升,常有彩云密覆其岭。峰顶东西长七丈,南北阔九尺,四围皆石脊,如金银之色。《武当山赋》云:“大顶居中,众山来宗。屹若长人,抚摩诸峰。”

(2)显定峰。在大顶之北,一名副顶。上应显定极风天。翠倚空,人迹不及,祥云瑞气,弥漫其间。

(3)万丈峰。在大顶之东北,海拔1448米。峭壁万丈,高耸入云。

(4)狮子峰。在大顶之北,一天门之上。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狮子之形。

(5)皇崖峰。在大顶之北,上应太安皇崖天。金碧障空,瑞光交映,夕阳回景,辉射九霄,雨霁之间,飞虹绚彩,可仰而不可及。

(6)小笔峰。在大顶东,海拔1458米。孤岭卓立如毫端。

(7)紫霄峰。在大顶东北,峭拔端立,影入霄汉。石作金星银星之色,竹木交翠,紫云缭绕。

(8)雷石峰。在大顶之西北,山南路经此登大顶。叠石架空,献瑰纳奇,跧伏拱立,如虎如神,杂以烟云林木,可敬可玩。

(9)贪狼峰。

(10)巨门峰。

(11)禄存峰。

(12)文曲峰。

(13)廉贞峰。

(14)武曲峰。

(15)破军峰。

以上七峰在天柱峰之北。势如北斗拱极之象,昂霄耸汉,左参右立,云开雾幕,绰约璇枢。

(16)中笏峰。在大顶之北。石如圭瓒,鞠躬朝顶,类进趋之势。

(17)千丈峰。在大顶之西。群山之中,超然独出。

(18)大莲峰。

(19)小莲峰。大莲、小莲二峰在大顶之西南,相望并秀。棱层崔嵬,婷婷然如隐清波,春夏之时,明媚尤绝。

(20)大笔峰。

(21)中笔峰。大笔、中笔二峰相峙于莲峰之间,千仞石笋,直插云天,犹如双管齐挥,云黄雾蓝。

(22)紫气峰。

(23)落帽峰。在中笔峰之北,巨灵镇应,险绝难攀。

(24)白云峰。在大顶之西。紫盖皇崖,东西亘拱。

(25)紫盖峰。在大顶之西。五龙宫之南二十里,横立太空,若牙纛森列,清晓紫气腾覆,夜间频见“仙灯”往来。

(26)松萝峰。在紫盖峰西。下有松萝垭,盛产松萝。

(27)桃源峰。在紫盖峰之北。地势阔远,峰峦叠翠。其西曰桃源洞

(28)迭字峰。在五龙顶南。三山迭映如字,石蹬攀缘,松竹苍翠。

(29)金鼎峰。在迭字峰西。山形类鼎,时喷云烟。

(30)伏龙峰。在五龙峰西。山势屈伏,瞻望西表,龙湫密迩,人迹少到。

(31)五龙峰。一名五龙顶。上应龙变梵度天。五峰分列。

(32)灵应峰。在五龙宫后。松杉接翠,上凌星斗。

(33)隐仙峰。在龙顶之北。其下曰隐仙岩,前曰竹关,即五龙宫第二门。

(34)阳鹤峰。在龙顶西北。连峰叠嶂,修竹茂林,寿杉数株。昔有瑞鹤宿于上,庵宇亦以此名。中有药圃、莲池。

(35)健人峰。在大顶东北,三公山之右。上控云霄,仰冲斗牛,堂堂如天丁拱立之状。

(36)太师峰。

(37)太傅峰。

(38)太保峰。太师、太傅、太保三峰在大顶之东,又曰三公山。《武当山赋》:“前向而三,若视品同秩者,槐府之公侍侧。”紫霄宫之前,如玉笋分班,鸾停鹄立,曳紫拖蓝。巫峡华顶,似难并肩,极天下俊秀,无以加此。

(39)始老峰。

(40)真老峰。

(41)黄老峰。

(42)玄老峰。

(43)元老峰。

以上五峰在大顶东南,又名五老峰。五峰列居,跂连巅岐,错列如笔架。

(44)仙人峰。

(45)隐士峰。仙人、隐士二峰在大顶之南。大岭高山,仅能企仰。

(46)大明峰。在大顶之西矗立。正处阳明,竹木泉石,森天荫日,山深路僻,畲原沃壤,学道者多卜居之。

(47)中鼻峰。

(48)聚云峰。

(49)手扒峰。

(50)竹筱峰。

(51)槎牙峰。

以上五峰在大顶之东南。一岭南飞,五峰分布,高岗深壑,迢遥数里,中有山径,名曰主簿垭,当均、房往来之道。

(52)灶门峰。在大顶东南,云岭横铺,怪石巩竖,岚烟瘴雾,清晨如炊。

(53)九卿峰。在大顶之南。《武当山赋》说:“傍立而九,若分职佐理者,曰卿寺之列。”峰峦秀丽,葱倩奇特,松篁花卉,分置内外。

(54)伏魔峰。在大顶之南。接来龙之脉,山势威雄,林木挺秀。

(55)玉笋峰。在大顶之南,亦名石人山。峰形如人似笋,故名。北有鸡冠岭。

(56)拄笏峰。

(57)大夷峰。拄笏、大夷二峰在大顶之西。南望天柱嵩副之,岗领平夷,其横如带。一峰回仰如搢玉笏,一峰坦然如掌托天,皆猛兽所栖之地。

(58)把针峰。在大顶之西。一峰尖小而高耸,颖秀可爱。

(59)丹灶峰。在大顶之西。其山类偃月之体,昏晓之交,间有青烟紫雾,人谓之丹灶凝烟。足迹不可及。

(60)天马峰。在大顶之西百里,一名马嘶山,一名西望峰,即武当来山之正脉。当均、房官道中,有龙井深不可测,泉清而美,商旅莫不饮爨于此。

(61)鸡鸣峰。

(62)鸡笼峰。鸡鸣、鸡笼二峰在大顶之西,天马峰北,当均、房官道。昔有丹凤集于山巅,鸣及上下,人莫之识,指之曰天鸡。俗呼山曰大鸡鸣、小鸡鸣。

(63)眉棱峰。在五龙顶之西,房陵登山之路。高低昂藏,萦迂盘曲三十余里而至五龙宫,两涧列乎左右,群山连峰接岫,耸其高低。石脊连蜷,如眉棱生紫。

(64)复朝峰。即外朝山也,当均、房官道。七十峰峦俱拱天柱,独此一山飘然外居,谓去有可复之理,故名。其北平田敞豁,桑麻蔽野,鸡犬之声相闻。

(65)香炉峰。在大顶之东北,海拔1 255米,仙关之南。峣岩磊落,浮岚掩霭,千态万状。取香炉近于帝座而名。下有紫霄涧,即登山道路。

(66)九渡峰。一名仙关,在上十八盘,大顶之东。峭峰屹巀,上摩青苍,石径湾还,白云来去。游人到此,万虑豁然。(www.xing528.com)

(67)展旗峰。在大顶之东,海拔1 015米。一柱擎天,千仞如削,东铺翠嶂,如帜飞空,宛然皂纛之形。烟霭岚横,人间紫府。

(68)金锁峰。在展旗峰之北。地形类阁,上倚苍穹,下临青涧,石如刀剑,藤若网罗,凛凛有不可近之势。

(69)青羊峰。在金锁峰之北。高耸突兀,林木蔚畅,《传》云太上驾青牛,常游于此。其下即青泉,名曰青羊涧。

(70)七里峰。在隐仙岩北,竹关之下。一径七里,百步九折,越山度岭,即钻天,五里下即五龙接待庵。土花盈砌,山桂飘香。

(71)系马峰。在接待庵西北。当登山正路,一峰突起,即天马台。

(72)会仙峰。在登山大道间。仙木铺地,橡木映天。

除七十二峰之外,尚有茅阜峰、蓬莱第一峰、大小宝珠二峰、逍遥峰、金童峰、玉女峰、天门峰、望州峰、聚云峰、望顶峰等著名山峰,或峰同而名异,此不一一列举。

(二)三十六岩

“三十六岩”之说,始见于《舆地纪胜》引《武当山记》:“山有三十六岩。”这表明在唐、宋之际,民间已有“三十六岩”之说。元初成书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对“三十六岩”的记载非常具体,后世山志皆转载其说。清代山志增记八岩云“四十四岩”,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三十六岩”。

三十六岩分布图[4]

(1)紫霄岩。一名南岩,一名独阳岩。岩在大顶之北,更衣台之东。当阳虚寂,上依云霄,下临虎涧,高明豁敞,石精玉莹,形似鸾凤。万壑松风,千岩浩气,齐收眼底。幽人达士多居之,为三十六岩之第一。

(2)隐仙岩。一名尹仙岩,一名北岩。在竹关之上,高耸入云,俯视汉水。石如玉璧,呈瑰纳奇,相传系神仙尹喜、尹轨所居,历代方士多炼大丹于此,丹室炉灶存焉。岩周围土地肥沃,遍布竹木花卉。

(3)仙侣岩。在大顶之北,青羊涧之上,白云岩之左。面朝天门,山畬平坦,一泉自岩而出,有鸣金漱玉之声。

(4)卧龙岩。在松萝峰下,面向东北,豁达高洁。霜天雪夜,鹤唳猿啼,清幽无比。云霭雾霾,隐现南阳气象

(5)尹喜岩。一名隐仙岩。在展旗峰北,翠峦耸立,玉涧调琴。昔文始先生即隐此。

(6)玉虚岩。一名俞公岩。在仙关之东,九渡涧之上。石壁半空,岩高万仞,岩上藤萝下垂,如帘高悬;岩下涧声雷震,万壑风烟。历代多隐居者。

(7)五龙岩。一名灵应岩。在五龙峰顶,石径崎岖,草木茂密。岩内有泉水,每遇天旱,山民祈祷如响答。下临深壑,云雾弥漫。

(8)玉清岩。

(9)太清岩。太清岩,原名修道岩,昔黄太清得道于此,因名之。

(10)太子岩。

以上三岩在展旗峰下,又名三清岩。

(11)皇后岩。在皇崖峰下。峭壁陡立,鸟栖猱息之地。

(12)白云岩。在白云峰下。岩石悬空,势极险峻。岩旁有石穴,名星牖。

(13)三公岩。在三公峰下。自朝天宫东出三公岩,是上岩也。路险绝,难以容足。其下又有岩,亦名三公。二岩相距三舍。岩南向爽垲,幽静可居。

(14)天马岩。在天马峰下。西涧自西来过岩下,路当均、房官道,岩石嵌空,可避风雨,昔日途经此地的商旅常宿于此,俗称岩屋。

(15)藏云岩。在金鼎峰下。地近风岩、雷岩,雨则云起,雨后云归,其气清蒙,故名。

(16)隐士岩。在仙人峰、隐士峰之阴。相传古时常有隐士出没其间,故名。

(17)云母岩。

(18)杨仙岩。即唐代道士杨华阳隐居处,故又名华阳岩。云母、杨仙二岩在五龙宫东二百步。二岩对立,桃花夹径,云龛月席,面对群山。

(19)沈仙岩。在飞升台之西。石室偃仰,泉溜清幽,昔有沈仙成道于此,故名。

(20)滴水岩。在仙侣岩之南。岩如大厦,裂石出泉,因以名之。

(21)常春岩。一名长春岩,在七星峰下。南向,高爽敞阔,终年气候温和,犹如阳春,故名。

(22)集云岩。在聚云峰之间。五峰相蔽,岩壑如齿,宿云常堆于其间。

(23)谢天地岩。在南岩梳妆台下。壁临深涧,如悬空中。宋代道士谢天地在此隐居修炼,故名。

(24)北斗岩。在七星峰下。北向,上纳太虚,清寒碧峭。仰望七峰,如在斗口之魁柄中,故云北斗岩。

(25)欻火岩。在紫霄岩之北,一名雷洞。岩呈红色,犹如火焰。周围树如龙爪,高深皆丈余。

(26)黑龙岩。在仙关、九渡峰南,龙潭之上。

(27)白龙岩。在飞升台下,龙潭之南。

(28)黑虎岩。在黑虎涧下。大林巨石之中,黑虎所栖之地。

(29)升真岩。在五老峰下。拔空腾起,其势如飞。

(30)碧峰岩。在玉笋峰下。远望峰秀似碧纱,岩地敞垲,水土甘美,隐居者便之。

(31)仙龟岩。在金锁锋下。石如神龟,含烟喷雾,岩居其中。

(32)雷岩。在迭字峰下。岩下有石洞,深不知底,雷声每起于中,故名。

(33)风岩。在大顶之下,万虎涧滨。石穴噫气,震响林壑。

(34)九卿岩。在九卿峰下。岚气清回,犹远隔尘世。岩下有潭,深不可测。

(35)凌虚岩,又名灵虚岩。在五龙宫西南二里许,松竹掩映,下眺皆巨杉,蓊偃阴深。

(36)太上岩。在老君堂上。山峰围绕,地势高耸,上接紫霄,下瞰碧涧,陈柯不剪,最为幽翳。

除了上述三十六岩外,尚有法华岩、青岩、独阳岩、崇福岩、虎耳岩、悟真岩、罗公岩、清微妙华岩、簸箩岩、磨子岩、观音岩、九室岩等。

(三)二十四涧

二十四涧分布图[5]

武当山天柱峰周围,山高谷深,溪涧纵横。整个武当山区雨量充沛,河流众多,但由于谷狭坡陡,大部分河流的季节性变化比较显著:夏秋季节暴雨时,河水猛涨,激流奔突,雨后河水骤退;冬春两季水流清浅舒缓,澄溪浅渚,细鱼轻翔,泉水甘洌,沙石清奇。一般溪涧都有深潭石泓,碧若翡翠,竹木掩映,杂花缀岸,清奇幽丽。人临其境,尘氛皆去,俗念顿消,恍惚有出世之感。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一文中说:“游人乃云:‘此山诎水,殊可笑。’”宋代《舆地纪胜》称武当山有“二十四涧”。元代编辑的《玄天上帝启圣录》(以下简称《启圣录》)卷一中有“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之诗句。《武当福地总真集》载有二十四涧名目、方位及流向等。

(1)大青羊涧。一名青羊涧,今俗称为东河。在大顶之北,汇诸涧而出潧河。蛟室龙宫,分列上下。春夏水泛,喷雪轰雷。夕现虹霓,朝腾烟雾。石鱼金鲤,神兽幽禽,仿佛在桃源之境。

(2)万虎涧。在大顶之北。因水流湍急,好似风雷震怒、万虎咆哮而得名。汇入青羊涧。

(3)牛漕涧。在尹喜岩下。飞湍而入青羊涧。

(4)桃源涧。发源于紫盖峰,流经桃源峰下,瀑声喧于翠林花丛中。由龙潭东入青羊涧。

(5)黑虎涧。

(6)磨针涧。

黑虎、磨针二涧起自龙顶,汇于白龙潭。

(7)小青羊涧。一名阳鹤涧。起自阳鹤峰下,东入青羊涧。

(8)金锁涧。

(9)飞云涧。

(10)瀑布涧。起于金锁、青羊二峰之左右,俱入青羊涧。

(11)会仙涧。在五龙顶之北。诸峰之水汇入,北出蒿口,入蒿谷涧。

(12)蒿谷涧。梅溪之东,诸山之水汇集而成,西入青羊涧,汇入淄河。

(13)武当涧。在大顶之东。皇崖诸峰之水汇集而成,北入紫霄涧。

(14)紫霄涧。三公峰之水转入紫霄宫,南迤北汇入诸涧,入九渡涧。

(15)黑龙涧。香炉诸峰之水汇前二涧,自龙潭飞流,东入九渡涧。

(16)白云涧。在白云峰白云岩下。自五老峰出,入九渡涧。

(17)九渡涧。汇诸涧而出为梅溪涧。

(18)梅溪涧。因近榔梅而得名。汇武当以下诸涧,出梅溪庄,而为淄河。

(19)西涧。自马嘶山龙井出而北,总汇西山诸涧。其河道弯曲,水流湍急,夏秋涨水,环山襄陵,商旅经月不得渡。民谚云:“上得马嘶山,四十九渡不曾干。”

(20)金鸡涧。在大小金鸡峰之间,其水入西涧。

(21)雷涧。自迭字峰雷洞之水由南入五龙涧。

(22)五龙涧。自伏老诸峰之水,由雷涧出西涧,自蒿口汇入青羊涧,再入梅溪涧,合为淄河,东北入汉水。

(23)鬼谷涧。自大顶之南出,汇山南诸峰之水,东入双溪涧。

(24)双溪涧。自大顶东南诸峰之水交汇鬼谷涧,由浪河西北入汉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