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地区的吕家河地区,由于地形闭塞而留存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民歌曲目和民歌歌手。吕家河民歌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誉为湖北省民歌村、中国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数量非常多,而且风格独特,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现在搜集整理出的吕家河民歌达5 000多首,记录的曲调也有79种。吕家河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目前很少有汉语地区能够完整而且大量地保存如此之多的民族歌曲。吕家河民歌堪称独一无二。[2]
(一)历史渊源
吕家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雎》为《诗经》的开篇,其内容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而至今流传在吕家河一带的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的唱词是:“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你,年年为姐来做鞋。”这首民歌的歌词与《关雎》的诗句非常相似,无论《关雎》是由采风者在《年年难为姐做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民歌,还是《年年难为姐做鞋》是《关雎》在民间的流传变异,都说明二者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周宣王时太师尹吉甫,既是《诗经》的采风者之一,又是《诗经》中被歌颂的人之一。他是房陵人,《房县志》载:“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时采于房,诗人为之赋。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武当山距古房陵不过5千米,说明在春秋以前的西周,这里就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歌谣,采诗之风盛行。
武当道教宫观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到宋代已有相当的规模。明代大修武当山,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了30万军民,历时14年之久。30万军民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中国各地的歌谣。而吕家河村所在的官山镇,是当年修武当山时专门供给武当山军民吃粮食的粮庄。这些军民从自己家乡带来了家乡独有的民歌、小曲,这些歌曲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适当地改变了一些内容或形式以适应当地人的演唱需要。此外,吕家河靠近武当山道教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观赏群众也对吕家河民歌的发展与改变做出了重大贡献。各种民歌在吕家河地区集聚,千百年来不断变化、传承,形成了吕家河民歌的独特风格。所以吕家河民歌内容之丰富、曲调之广、歌手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3]
(二)吕家河村的民歌艺术特色
吕家河村民歌在结合各家所长的同时又颇具创新意识,大胆地创造出自己的曲调。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其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从21世纪初已整理的吕家河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演唱形式活泼多样。比如“阳歌”,主要是以男女的情爱为主,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诙谐风趣。婚嫁时要唱“迎亲歌”“陪嫁歌”“哭嫁歌”,过年时唱“闹年歌”,住新房要唱“暖房歌”,喝酒时要唱“劝酒歌”。例如《洞房歌》中所唱:“妹妹相中哥一人,雷劈地裂不变心。盼就盼哥吱一声,妹妹就是你的人。高山流水用心听,哥是妹妹的知音。待到月亮东山起,笙龠合奏到天明。”
吕家河的阳歌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歌声伴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们将歌声当作交往的第二语言,只要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歌声中都能找到,阳歌就如同阳光一样是村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阴歌是在葬礼上唱的民歌,数量极大,几乎占吕家河民歌总数的70%。阴歌又称“孝歌”“丧歌”“待尸歌”,可以分为歌头、劝善歌、翻田埂、还阳歌四大部分,它专用于丧事,一般在夜间演唱,所以也叫“夜锣鼓”。与“曲目腔调兼容东西南北中”的特点相对,阴歌曲调及其歌词内容则代表了武当山民歌地方性特点,是孕育武当山民歌历史的古老基因。
(三)吕家河村的民歌分类
吕家河村的民歌内容和形式非常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我们主要按照内容方面进行分类和说明。初步的整理资料显示,吕家河村的民歌共有4000余首,主要分为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三种。
1.阴歌
阴歌,顾名思义也就是在葬礼上抒发情感时唱的歌曲,数量占了吕家河民歌的绝大部分。这些歌曲正满足了人们发泄情感的需求。阴歌主要包括歌头、劝善歌、翻田埂和还阳歌几个部分。在向死者拜祭后,歌手边唱一句“歌头”边向丧家走一步,360句“歌头”唱完,正好进入丧家。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劝善歌”,先唱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再唱家庭要和睦相处、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及劳动致富、勤俭持家等做人道理。例如讲述母亲养育婴儿的辛苦:“娘睡湿、儿睡干,左边尿湿睡右边,右边尿湿睡左边,若还两边都尿湿,娘叫儿子睡胸前……”第三部分叫“翻田埂”,歌手们开始对歌、斗歌,双方用歌声比知识、比智慧、比人品。你能从开天辟地一朝一代往下唱,他就从明、元、宋、唐一朝一代往上唱。唱到半夜,大家都兴致高昂,毫无倦意。天亮了,要抬死者上山掩埋,歌手们在山上唱起“还阳歌”,送走死者,迎来阳光灿烂的新一天。吟唱这些歌的情绪是由悲痛欲绝一步步升华的,从痛苦到逐渐接受事实再到对明天和未来抱有希望,情感层次非常丰富。
2.阳歌
阳歌是与阴歌相对而言的,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多是取材于生活,运用在生活之中。如喜庆歌、祝寿歌等等。阳歌主要反映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唱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面、不同的气氛唱不同的歌,以达到提高人们兴致和情感的目的。在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阳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人们生活紧密连接。(www.xing528.com)
3.长篇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的唱法较为灵活,在不同的场合下歌唱者可以根据气氛唱出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曲调也会使听众的心情随之发生改变。
(四)吕家河民歌风俗
1.吕家河民歌无事不歌
无事不歌是吕家河人的天生本领,歌声仿佛是他们相互交流的“第二语言”。只要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几乎都能在他们的歌词中找到。“战歌”是牧童们专有的民歌,在放牧时,牧童们各占一个山头,先扯响鞭,告诉对方他在这里。对方回应呼鞭后,便打号子向对方挑战,对方也打号子响应。于是对唱战便开始了。
吕家河村民风淳朴。谁劳动不积极,谁不孝顺老人,谁虐待儿媳妇,锣鼓和歌声就会提醒他。当地人为琐事吵架了,一般只要一方到另一方门前唱一下表示和好的歌,双方就会和好如初。
当地民歌也在宣传国家政策上有贡献。青年们为计划生育没少编新歌:“人口多,资源贫,国家办事为国情;湖北省,人口密,人均耕地九分一;各位乡亲听仔细,计划生育要牢记……”
2.吕家河民歌对歌游戏
吕家河的民歌中最能体现歌手智慧的是对歌游戏。这类歌曲被研究者视为民歌精品。“招驸马”要求歌手用古人古事将自己和对方相比,唱来唱去,自己总能娶到对方女儿。例如甲唱自己是玉皇大帝,多么神圣威武,乙就唱自己是董永,娶了玉帝女儿七仙女,成了对方的女婿。
另一形式为“装葫芦”,要求甲巧妙地为乙设一圈套,乙破解后,再设难题将甲困住,双方兵来将挡,乐此不疲。唱词中,歌手善于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引经据典,为自己解围。这样的对歌是一种在熟悉传统民间文艺基础上的即兴创作,表现出歌手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艺术智慧,以竞赛的方式充分激活了歌手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演唱生动有趣,使听众获得娱乐,吸引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
【注释】
[1]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熊金波.吕家河民歌初探[J].商业文化,2014(12).
[3]熊金波.吕家河民歌现存状况探究[J].商业文化,20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