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文化:古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武当文化:古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当山道教古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当时均州刺史姚简祈雨成功,唐太宗命即其地建五龙祠,这是武当山志所载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到元代后期,武当山古建筑群形成较大规模,全山共有“九宫八观”等60余处道教建筑。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及遗址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武当文化:古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武当山已有简陋的石室石洞,隐居修道者多栖息于此,例如尹喜“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古有铜床玉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建筑开始增加。西晋初年荆州都督羊祜建成武当山寺,东晋华阴令徐子平弃官学道,传说他隐居于武当山砂朗涧下成仙,后人为祀,建石鼓庵。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当时均州刺史姚简祈雨成功,唐太宗命即其地建五龙祠,这是武当山志所载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上元二年(761),唐肃宗建太乙、延昌、香严、长寿四座庙宇;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建“神威武公新庙”。

北宋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将五龙祠升格为观,后宋孝宗赐额“灵应观”。宣和年间,宋徽宗创建紫霄宫。宋时,由道士兴工修建的建筑有九室宫、王母宫、紫虚宫、紫极宫、延长宫、佑圣观、云霞观、玉仙观、冲虚庵、白雪庵、云窟庵、威烈庙、龙王庙、黑虎祠、大顶天柱峰石殿及铜亭等。这一时期,西神道成为朝山主线。南宋后期,道教建筑遭受破坏较大。

元代是武当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宫观建筑的规模日益扩大。元世祖忽必烈志元十五年(1278)将五龙宫升为“五龙灵应宫”,后加赐宫额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皇庆元年(1312),因武当道士张守清求雨祛病有功,援建天乙真庆宫,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加赐南岩天一真庆宫为“大天一真庆万寿宫”。到元代后期,武当山古建筑群形成较大规模,全山共有“九宫八观”等60余处道教建筑。九宫为五龙宫、真庆宫、紫霄宫、太和宫、王母宫、紫虚宫、紫极宫、延长宫、琼台宫;八观为佑圣观、云霞观、修真观、三清观、三茅观、太上观、明真观、八仙观。(www.xing528.com)

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永乐年间(1403),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共建成九宫八观(玉虚宫、净乐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遇真宫、清微宫、朝天宫、太和宫;元和观、回龙观、太玄观、复真观、仁威观、龙泉观、威烈观、八仙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二十多座亭台、四十多座桥梁,使武当山成为明朝的皇室家庙和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声称得武当真武大帝保佑。为报答神恩,永乐九年(1411)始派工部侍郎郭琎、亲信勋贵皇戚张信、沐昕等督率军民夫匠三十余万,大规模地营建武当宫观,前后历时十四年,耗费亿万钱粮,建成了“朝廷家庙”,并直接派遣藩臣、内臣提督率领均州千户所数千名正军余丁长期负责全山宫观、桥梁、道路的维修。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皇帝拨内帑银十一万两重修各宫观,建“治世玄岳”石坊一座,将宫观修整如新。

清代民国,武当宫观失去“朝廷家庙”地位,其建筑物遭兵灾匪患,或被焚毁,或因年久失修而自然坍塌。到1949年,全山仅剩破旧庙房2000多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及遗址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政府将全山建筑都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拨款数千万元用于古建保护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