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及其社会影响

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及其社会影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促进了明朝武当进香民俗的迅猛发展。后世明朝历代皇帝对成祖制定的崇祀真武、扶植武当道教的政策措施都虔诚奉行,并不断补充完善。明朝武当道教的主要活动有明显的御用性。正是由于明皇室对武当道教长期实行特殊保护政策,所以,武当道教在明朝两百多年中始终保持鼎盛局面。此时的武当山宫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还吸引了文人墨客、官员赞颂。

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及其社会影响

明朝武当道教发展非常迅速。经过明皇室的大力扶植和精心管理,武当道教呈现出了空前而持久的鼎盛局面,不仅武当道教的名号地位显著提高,道士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宫观建筑规模宏伟,像器设置富丽堂皇,武当道教成为全国最大的道教教团。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促进了明朝武当进香民俗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明成祖朱棣为巩固统治,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把武当道教推上了顶峰。明成祖以后的明朝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要派专使到武当山致祭。后世明朝历代皇帝对成祖制定的崇祀真武、扶植武当道教的政策措施都虔诚奉行,并不断补充完善。明皇室还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玄岳太和山”,使它的地位高于五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明朝武当道教的主要活动有明显的御用性。

据明代山志统计,从明初到隆庆年间,明帝为扶植和管理武当道教,先后颁降圣旨敕诰三百多道,御制碑文近百通。太祖以后明皇室诸帝皆信奉道教神灵,并广设斋醮,崇尚方术,任用道士,致使职业道士数量增多,宫观祠庙遍布全国。上行下效,明代许多官吏也奉道习术。至于在下层民众中本来就存在的道教习俗,由于皇室的崇奉和扶植更加炽盛,道教与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正是由于明皇室对武当道教长期实行特殊保护政策,所以,武当道教在明朝两百多年中始终保持鼎盛局面。

1.明成祖对武当道教的扶植和管理

明成祖“为报答神贶”,对武当道教采取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主要有:

(1)营建宏伟宫观,长期派遣军民修葺洒扫。

明成祖“为报答神贶”,非常重视武当工程的营建。从永乐九年(1411)始,用14年的时间,先后委派工部侍郎郭、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等高官,“统领天下亿万钱粮”,督率军民夫匠30余万,调集四川、河南、陕西及江南各省物资,共建成五龙、南岩、紫霄、太和、朝天、清微、玉虚、静乐、遇真九宫,回龙、太玄、复真、仁威、威烈、八仙、元和、龙泉八观及岩、殿、祠、庙等33处,殿堂房宇1800余间,并修了40多座石桥,100多千米的石蹬道。明成祖为了保证“宫观常年完美,沟渠道路永远通利”,特将均州千户所正军余丁4000多人的杂泛差役、屯田子粒等“尽行优免”,让他们专心维修、守护宫观庙宇。明代山志称:“太和山高且奇,宫观伟丽,皆天下所无”“栋宇之盛,盖旷古所未有也”。此时的武当山宫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另外,明皇室还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玄岳太和山”,使它的地位高于五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

(2)选调高道,给以廪食布匹等。

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命正一真人张守清及道录司从全国各地举荐选拔400名“至诚敬谨”的高道到武当山焚修办道,朝廷授以度牒,给以廪食布匹。

明皇室为了供养武当道士,专门调拨田地佃户,办纳“斋粮”。永乐十四年(1416),成祖命户部差官会同均州官吏收缴圈占武当山周围田地27 750亩(约18.5平方千米),命法司拨徙流犯人555户,每年办纳米麦3885石。这些田地是武当山的庙产,不归均州管辖,由皇帝委派专官在佃户屯田之处建公廨管理。武当道士相当于皇室御用神职人员,明皇室还仿照神乐观乐舞生例,每年给赐“棉布二匹,夏布二匹”,由“所有襄阳府县额办给散”。宫观常用消耗物,如香烛灯油等,也由皇室差人购买。至此,武当山荟萃了各大门派的著名道士,他们在武当结友修炼,为皇室建醮祈福。各大宫又建钵堂以接待四方云游道士,并允许无度牒者在小宫观里焚修,这就使武当山变成各地道士定期朝奉的“圣山”,成为明代全国道教文化的交流中心。永乐以后,全国各地民众到武当山进香的活动日益炽盛,北方晋、陕、豫等省及南方各省民众都有定期朝奉武当的风俗。江浙一带甚至每年组织约“百十艘”进香船队朝武当。

(3)制造、斋送大量像器、经书,充实各宫观。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钦降金殿圣像、幡幢(旗子或刻着经咒的石柱子)、供器安奉各宫观”。此后历朝皇帝常遣内臣奉安像器。

据山志统计,从宪宗成化九年(1473)至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4),共制送神像、供器、香帛20余次,其中银铸鎏金、铜铸贴金、鎏金等神像93尊,供器285件,铜钟、玉磬12付,神灵画像2640轴,绮罗销金或丝幡、幢、帐、幔、顶伞等600余件。

(4)颁布圣旨,委派专官严格管理。

明成祖及其后继者不仅是武当道教的“信徒”和施主,而且还直接管理这里的宗教事务。永乐十一年(1413),成祖颁降圣旨保护武当道教,不许往来浮浪之人“生事喧聒,扰其静功,妨其办道,违者治以重罪”,并严饬道规:“若道士有不务本教,生事害群,伤坏祖风者,轻者即时谴责,逐出下山;重则具奏来闻,治以重罪。”

2.在武当山建立系统的管理机构(www.xing528.com)

明皇室为了直接管理武当道教,还委派藩参、宦官提督全山,并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构:

(1)内臣提督署。

宣德十年(1435)三月至崇祯十四年(1641),皇室共派遣30余名宦官提督武当山。

(2)藩臣提调署。

自永乐十七年(1419)至明末,皇室直接委派湖广布政司右参议或右参政巡视全山,调用均州千户所军余修葺宫观。

(3)均州守御千户所。

永乐年间即规定均州千户所军余守护山场、修葺宫观,为此特免其科差、杂泛差役及屯田子粒等军役负担。后其成为“专一供应宫观洒扫修理之役”的工程兵,成为一种特殊的军事制度。

(4)道官提点印信衙门。

永乐十一年(1413),成祖命正一真人张守清举荐17名高道分别任静乐、遇真、玉虚、五龙、紫霄、南岩、太和七宫提点。成化年间又设迎恩宫提点。各宫均设正六品道官提点印信衙门。

(5)佃户屯田所。

永乐年间,拨赐太和山公田佃户时,即钦除均州知州吴礼不管均州事,专一提调佃户,并命在佃户屯所另盖公廨管理。

明代武当道教的主要宗教活动有:主要祭礼活动(特祭、时祭、日常功课);修建大醮(重大国醮,安神大醮,例行国醮,皇后、皇妃、太子、公主等授意建醮);岁供仙品(武当山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鲜笋、骞林茶、九仙子、隔山消、黄精、榔梅等仙品);书写符箓等。

著名道士有: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卢秋云、刘古泉、李素希、周真德、邓青羊、李孤云、杨善澄等。

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还吸引了文人墨客、官员赞颂。据山志、碑碣及明人文集粗略统计,现存与武当道教相关的明代诗、歌、赋、序、游记、碑铭等共一千余篇。其作者多为名人,这些名人的咏赞扩大了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丰富了武当山山水文学的内容。此外,还有一部由道士、藩参、太监等编写的明代武当山志,记载了明代武当山道教的盛况,是广大研究人员了解、考察、研究武当山的发展历程和道教文化的宝贵资料。[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