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道教的勃兴期-武当文化概观

武当道教的勃兴期-武当文化概观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北宋时,武当道教已形成相应的教团组织,拥有众多的下层信徒,建有宫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北宋灭亡后,南宋与金对峙争战,位于襄阳附近的武当山“百年之中,三罹劫火”,武当道教的发展受到影响。武当道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元末,武当山地区战乱频繁,道众流散各地,宫观庵庙毁于兵乱。

武当道教的勃兴期-武当文化概观

(一)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道教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唐朝皇室崇奉老子,扶植道教,提高了道教的地位。此时,武当山民间祭祀的五龙受到了皇室的注意。贞观年间(627—649),均州刺史姚简奉旨到武当山祷雨有应,唐太宗即命其建成五龙祠(古代山志记载的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使武当道教出现了全面发展的繁荣局面。

虽然在唐朝司马承祯(646—735)编撰的《天地宫府图》中所列的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中,还没有出现武当山之名,但到唐末杜光庭(850—933)编写《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时,武当山已经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这表明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在唐末地位已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这个时期的武当建筑多为简陋的茅庵、岩庙、星牖,如杨仙岩、隐仙岩、三元庙等,较正规的祠庙建筑有九室宫、五龙祠、龙王庙、白鹤观、明道观、神武威公新庙。著名道士有姚简、孙思邈吕洞宾、陶幼安、陈抟等。其中陈抟是五代宋初道教内丹学、易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道”与“器”、“体”与“用”等范畴,对宋明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

(二)宋代

宋代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也是武当山真武神信仰兴起和武当道教形成的时期。武当山道教形成于宋代,当时的修炼者都崇拜和信仰真武神。在北宋广为流传的道经有记载说真武神就发源于武当山。宋代《图经》称“今五龙观即其隐处”。北宋宣和年间始建紫霄宫。

两宋时期,上至皇室,下至民间,都崇奉真武。无论皇帝、官僚、将士、儒士、市民、农民,还是民间巫师、巫医、术士,甚至也有僧人(武当山历史上曾有佛教活动)崇奉其香火。

两宋皇室如宋太祖、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及母亲韦后、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都对真武虔诚奉祀,并多有加封。其中宋真宗和宋仁宗对玄武非常尊敬。宋真宗改玄武为真武,加封号为“真武灵应真君”,把玄武从将军提升为真君,提高了真武的神格地位。宋仁宗时,对真武的崇奉达到高峰。仁宗生病时,道士王伯初奏称真武显灵,此后仁宗病愈,故仁宗之后对真武神更加虔诚。徽宗给以“敕额文据”。宋代文献还有民众祭祀真武的记载。显然,北宋时,武当道教已形成相应的教团组织,拥有众多的下层信徒,建有宫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北宋灭亡后,南宋与金对峙争战,位于襄阳附近的武当山“百年之中,三罹劫火”,武当道教的发展受到影响。不过,由于宋皇室奉祀真武,对武当道教也颇为关注,绍兴辛酉茅山高道孙元政入武当兴复五龙诸庙,宋高宗诏赴阙廷,符水称旨,敕度道士10人。孙元政所传道派虽属茅山宗,但长期在武当山传承,奉祀真武,遂形成武当五龙派。该派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强调忠孝伦理,以奉真武神为雷部祖师,传习上清五雷诸法,倡导“内丹外用”“内道外法”,擅长符水、禳袷、驱邪为主要特征。宋代由于皇室的推崇,上行下效,民间也非常崇奉真武神。宋朝周边政权辽、夏、金、蒙古军事力量强大,群敌环伺,战争频发,宋朝的士兵、将领在出征前都会向真武祈祷,以期获得真武的护佑。士农工商各阶层也虔诚信奉真武,祈求真武显灵,风调雨顺,治病禳灾,解脱苦难,救护众人。

由于百姓信仰真武,道教思想广泛传播,民间信徒到武当山朝拜进香的民俗大大兴起。宋元交兵时,武当山宫观多有焚毁,道众四处流散,进入民间传教。

宋代真武经典有《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启圣纪》《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等。其主要内容是:真武—玄帝神话的系统化;道教基本信仰与真武应化之说;通过修炼内丹上道而登天界;度人济物,扬善抑恶;宣扬忠孝伦理、三教融合等思想。

宋代武当道教的主要特征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真武—玄帝为特定信仰;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斋醮;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宋代武当山著名道士有邓若拙、刘道士、王道士、房长须、谢天地、田蓑衣、孙寂然、邓真官、曹观妙、唐风仙、吉志通等。(www.xing528.com)

(三)元代

元皇室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对各宗教都大加扶植,武当道教在此社会背景下也呈现出非常兴盛的局面。

元代武当山道教的发展与元皇室对它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同宋代一样,元皇室重视武当道教是从崇奉玄武神开始的。据碑铭、史志记载,早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前,蒙古国大汗忽必烈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就开始奉祀玄武神。元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缓解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笼络民心,提倡宗教,元代诸帝皆奉祀玄帝,将玄帝奉为皇家保护神,扶持武当道教(加封神号、修宫赐额、召道士祷雨祛疾、遣使奉香建醮),把武当宫观变成了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场所。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文宗元顺帝等都通过赐地、加封及崇奉玄帝扶持武当道教。

武当道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北方兴盛的全真派,南方流行的清微派、正一派等先后传入武当山,与武当山原有道派相融合,遂形成以奉祀玄天上帝为主要信仰,既重视修炼内丹,又擅长符箓斋醮的新武当派。元初,吉志通、汪贞常入武当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度徒百余,武当山成为元代全真道的最大活动据点。不久,叶云莱入武当传清微派,度徒颇众,是清微法集大成者黄舜申门下的重要支派。武当道士鲁大宥(号洞云)收张守清为徒,张博采全真、清微、正一等派之长,创新武当派,奉旨管领教门公事,授徒数千人,使武当派教团组织发展迅速。《武当福地总真集》称五龙宫“每岁上巳、重九,行缘受供,遏者辐辏”,可知当时香火盛况。元末,武当山地区战乱频繁,道众流散各地,宫观庵庙毁于兵乱。

元代武当道教发展主要体现在:

(1)全真派、清微派、正一派等先后传入武当,与武当本山派融合,形成以奉祀玄天上帝为主要信仰,既重视内丹修炼,又擅长符箓斋醮的新武当派。

(2)宫观规模宏大,布局以真武修真的故事为基础。元代武当宫观具有民间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主要是靠民间“大檀信士”的施舍和道众的辛勤劳动逐渐营造的,其布局既根据真武修真的神话故事,又与自然完美结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武当宫观布局基础。有“九宫八观”之说:五龙宫、真庆宫、紫霄宫、太和宫、王母宫、紫虚宫、紫极宫、延长宫、琼台宫等九宫,佑圣观、云霞观、修真观、三清观、三茅观、太上观、明真观、八仙观等八观,加上庵、岩庙、行宫、道院等一共有70余处。

(3)编纂山志,刊印道经。此时期武当道士编纂刊印了《武当福地总真集》《武当纪胜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清微玄枢奏告仪》《清微神烈秘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斋法》等山志和道经。

元代的著名道士有:武当本山派鲁洞云;全真派王重阳李明良、汪真常;清微派叶云莱、刘道明、张道贵;神霄派胡道玄;茅山宗曹古松;新武当派张守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