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全国的“文化热”,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地区)的一些地方文化学者开始研究武当山的文化问题。“武当文化”这一名词最早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8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汉江师范学院)成立了“武当文化研究室”,汇集了一批历史学、文学背景的教师,开始研讨武当文化。1991年,“首届中国湖北武当文化武术节”在武当山开幕,这是官方文件正式使用这一概念。举办武术节的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对外开放,振兴湖北经济”。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武当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历史发展到现代,为了建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从而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文化浪潮,武当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的需要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对武当文化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且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面世的历史时期,对武当文化概念进行界定显得非常必要。
学界对武当文化概念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武当山+文化”说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开始兴起,此时的武当山旅游业和武当文化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部分学者围绕武当山与文化的关系,提出武当文化就是武当山与文化的简单叠加的观点。武当文化仅指武当山地区的文化,包含习俗、心理、宗教等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也包括建筑、桥梁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2.武当山中心说
这种观点认为,武当文化不仅是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文化,还包括全国乃至全世界因信仰玄天上帝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3.“道教+武当山”说
这种观点认为,武当文化深受道教精神的熏陶,道教思想观念在武当山历代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中都打下了深深烙印,构成了武当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属性。
2008年,武当文化学者杨立志在其专著《武当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出:“武当文化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6]这是目前为止被学界广泛接受的定义之一。
我们认为,对武当文化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五个原则:(www.xing528.com)
第一,武当文化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任何割裂或孤立武当文化系统的概念,都不是科学的、完整的概念。
第二,武当文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静态的考察,容易使武当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过宽或过窄,只有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才能使武当文化的概念更为具体和准确,并符合实际。
第三,武当文化的核心是道教。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历史上一直是道教的重要道场之一。在唐、宋、元时期,武当山已有相当规模的道教活动,明代皇室大修武当,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从全国各地选派400余名高道入驻武当山,使之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此外,武当武术也是道教名人张三丰所创。
第四,自唐朝以来,武当山与历朝皇室关系密切,从而形成了浓郁的皇家特色文化氛围。皇室通过颁布圣旨赐封、派遣高官亲信营建、邀请高道入京、御赐钱物和法器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武当山的重视。
第五,武当文化是一种渊源于武当山的社会生活结构体系,偏重于精神(心理)层面。
依此原则,结合我们对“武当”和“文化”的理解,我们对武当文化给出如下定义:武当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在道教影响下,在历朝历代皇室推崇、加封、敕建、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一定义揭示了武当文化的以下本质属性:
第一,武当文化深受道教精神的影响。武当文化是受到武当道教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第二,武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强调武当山的中心地位。武当山是真武(玄武)信仰的祖庭,武当文化除武当山地区的文化外,还包括真武神信仰和武当武术流传的广大地区创造的文化成果。
第三,武当文化要强调武当山因“皇室家庙”这种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而形成的皇家特色官道文化成果。自唐朝以来,历朝皇室对武当山尊崇备隆,通过建庙、赐额、加封等方式,不断提高其地位,扩大其影响。至明朝,武当山成为官山,武当庙宇成为皇室家庙,武当道场成为御用道场,武当道士成为官道。皇室推崇、敕建和固化的具有浓郁的皇家特色的官道文化是武当山区别于其他道教名山最显著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