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及相关论文汇总

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及相关论文汇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牟永抗、刘斌:《纪念良渚遗址发掘50周年》,《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年。郑振香:《殷墟玉器探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及相关论文汇总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

董作宾:《卜辞中的商与毫》,《大陆杂志》1953年第6期。

陈左夫:《良渚古玉探讨》,《考古通讯》1957年第2期。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第七册。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说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说商》,《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虞志英:《长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

陈吉余、虞志英、恽才兴:《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25卷第3期。

夏鼐:《长江流域考古问题—— 1959年12月26日在长办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的发言》,《考古》1960年第2期。

林沄:《说“王”》,《考古》1965年第6期。

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

吴汝祚:《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考古》1975年第5期。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

苏秉琦:《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的一次发言提纲》,《文物》1978年第3期。

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1979年。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版。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第11期。

牟永抗、魏正瑾:《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太湖流域原始文化的分期问题》,《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苏秉琦:《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南京博物院:《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

吴汝祚:《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汪遵国:《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析》,《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年第4期。

魏正瑾:《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与分期》,《考古》1983年第9期。

宋兆麟:《木牛挽犁考》,《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文物》1984年第2期。

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文物出版社,1984年。

纪仲庆:《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相邻地区诸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民:《关于商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第6期。

周南泉:《故宫博物院藏的几件新石器时代纹饰玉器》,《文物》1984年第10期。

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考古》1985年第9期。

杜在忠:《论潍淄流域的原始文化》,《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于志耿等:《先商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第11期。

汪济英:《良渚文化的回顾与探讨》,《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年。

郑祥民、严钦尚、郭蓄民:《长江三角洲南部晚更新世晚期风成黄土与地层》,《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章申民、严钦尚、郭蓄民:《上海滨海平原贝壳沙堤》,《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陶强、严钦尚:《长江三角洲南部洮滆湖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沉积环境》,《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之恒:《略论良渚文化的分期》,《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7年。

牟永抗、刘斌:《纪念良渚遗址发掘50周年》,《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年。

叶文宪:《良渚文化去向蠡测》,《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7年。

殷志强:《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

安志敏:《关于良诸文化的若干问题——为纪念良诸文化发现五十周年而作》,《考古》1988年第3期。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

张光直:《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郑振香:《殷墟玉器探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任式楠:《长江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张岱海:《陶寺文化与龙山时代》,《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张敏:《试论点将台文化》,《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

吴汝祚:《论良渚文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陈国庆:《良渚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中村慎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东京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纪要》第8期,1989年。

洪雪晴:《全新世低温事件及海面波动》,《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与事件》,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王巍:《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9年第9期。

慎微之:《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吴越文化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牟永抗:《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郑祥民:《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统基底硬土层的成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地理科学专辑)》,1990年。

钟华邦:《江苏省溧阳县透闪石岩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年第9卷第2期。

吴汝祚:《太湖文化区史前时期的墓葬》,《文物》1992年第11期。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

刘斌:《良渚文化玉琮初探》,《文物》1990年第2期。

纪仲庆:《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萧家仪:《江苏吴江龙南遗址孢粉组合与先人的生活环境》,《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饶宗颐:《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号试释》,《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高蒙河:《试论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区域》,《学术月刊》1990年第10期。

萧家仪:《江苏吴县龙南遗址孢粉组合及其环境考古意义》,《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杜正胜:《城垣发展与国家性质的转变》,《考古与历史文化》,台北中正书局, 1991年。

谷建祥:《高淳县朝墩头新石器时代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钱锋:《新沂花厅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林巳奈夫著、徐朝龙译:《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东南文化》 1991年第3期。

洪学晴:《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第4期。

陈国庆:《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鸭形壶》,《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杨晶:《论良渚文化分期》,《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林华东:《论良渚文化玉琮》,《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苏州大学学报》吴学研究专辑,1992年。

宋建:《嵩山地区与太湖地区文明进程的比较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92年。

栾丰实:《花厅墓地初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考古》1992年第6期。

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92年第10期。

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B辑)》1992年第12期。

黄宣佩:《论良渚文化分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明达等:《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刘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及与良渚文化的关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吉林大学考古系编,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与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刘军、王海明:《宁绍平原良渚文化初探》,《东南文化》1993年第l期。

吉德伟:《考古学与思想状态——中国的创建》,《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王恩田、田昌五等人:《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www.xing528.com)

陆思贤:《良渚文化陶文释例——最古的大阳年星历记录》,《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5期。

渡边芳郎:《葬制仪礼与阶层性——以良渚文化玉敛葬为例》,《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四号,1994年。

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吴汝祚、牟永抗:《玉器时代说》,《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

WilliamY. B. Chang、许雪珉等:《从沉积物特征谈太湖的演变》,《湖泊科学》1994年第6卷第3期。

谢仲礼:《“玉器时代”——一个新概念的分析》,《考古》1994年第9期。

严文明:《中国古代文化三系统说——兼论赤峰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黄然伟:《殷礼考实》,《殷周史料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费国平:《浙江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东南文化》1995年第2期。

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文物》1995年第5期。

许世远、陈中原:《中国大河三角洲发育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地理学报》1995年第6期。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绝对年代的探讨》,《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费国平:《余杭良渚遗址群概况》,《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蒋素华:《江苏阜宁陆庄出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张之恒:《良渚文化聚落群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分区》,《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陆建芳:《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孙维昌:《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论析》,《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闻广、荆志淳:《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池锦旗、王昌燧:《中国新沂市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吴荣清:《安徽省定远县德胜村出土良渚文化遗物》,《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严文明:《良渚文化と中国文明の起源》,《日中文化研究》11号,1996年。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北渐》,《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96年第4期。

安志敏:《良渚文化与文明起源》,《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

林华东:《良渚方国与古史传说》,《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

栾丰实:《王油坊类型初论》,《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坚:《花厅墓地浅析》,《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第8期。

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文明诸因素的剖析——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考古》1997年第9期。

严文明:《碰撞与征服——花厅墓地埋葬情况的思考》,《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邓淑苹《雕有神祖面纹与相关纹饰的有刃玉器》,《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青:《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大墓神徽饰纹的复原研究》,《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刘会平、王开发:《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孢粉—气候对应分析》,《地理科学》1998年第4期。

赵辉:《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一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良渚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建:《论良渚文明的兴衰过程》,《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斌:《良渚文化聚落研究的线索与问题》,《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华东:《论江浙地区的石耨刀》,《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晔:《良渚文化祭坛、墓地及其反映的社会形态初探》,《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邓淑苹:《由良渚刻符玉璧论璧之原始意义》,《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蒋卫东:《良渚玉器的原料和制琢》,《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游修龄:《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晔:《良渚玉琮新探》,《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集》,西泠印社1999年版。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商城与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魏兴涛:《试论下七垣文化鹿台岗类型》,《考古》1999年第5期。

丁品:《良渚古国范围及其与周邻文化交往的主要特征》,《史前研究(2000辑刊)》,三秦出版社,2000年。

严文明:《稻作、陶器与都市的起源》,见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与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

王宇信:《殷人宝玉、用玉及对玉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顾万发:《试论新砦陶器盖上的饕餮纹》,《华夏考古》2000年第4期。

朔知:《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安志敏:《关于“玉器时代”说的溯源》,《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

高广仁:《花厅墓地“文化两合现象”的分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汤惠生等:《原始文化中的二元逻辑与史前考古艺术形象》,《考古》2001年第5期。

郝明华:《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

栾丰实:《再论良渚文化的年代》,《浙江学刊》2003年增刊《良渚文化论集》。

陈雪香:《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

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声波:《龙山时代城址与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2004年第1期。

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

覃军干、吴国瑄、郑洪波、李从先:《从孢粉、藻类化石组合看长江三角洲第一硬质黏土层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004年第5期。

王青:《镶嵌铜牌饰的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

陈声波:《论良渚文化中心聚落的特殊性》,《东南文化》2005年第2期。

陈声波:《良渚文化“神徽”与商代美术中的人兽母题》,《美术与设计》2005年第3期。

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张忠培:《解惑与求真——在“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的讲话》,《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高蒙河:《良渚文化区的人文景观》,《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蒋卫东:《良渚文化下限年代的探讨》,《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村慎一撰、刘恒武译:《略论良渚文化石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ⅡFJT1实地模拟观测报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9期,2006年6月。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考古》2007年第9期。

武家璧、陈美东、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中国科学》G辑2008年第38卷第9期。

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天文学报》 2009年第1期。

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2009年第3期。

韩建业:《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第11期。

王立新、胡保华:《试论下七垣文化的南下》,《考古学研究(八)》,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钰:《试论马桥文化鸭形壶的来源与传播》,《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吕琪昌:《青铜爵与良渚陶鬹的关系再议》,《华夏考古》2011年第4期。

吕昕娱:《红山文化玉器功用初探》,《学术交流》2011年第7期。

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中期的社会分层》,《东方考古》第9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峰:《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南徙路线重建》,《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魏正瑾:《昝庙遗址内涵的初步分析》,《南京考古资料汇编》第一册,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陈小三:《试论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

陈声波:《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礼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郑云飞、陈旭高、丁品:《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1期。

刘斌、王宁远:《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南文化》2014年第2期。

丁品:《钱山漾遗址与钱山漾文化》,《浙江文物》2014年第6期。

王明珂:《早期中国“月明星稀的历程”》,《大众考古》 2014年第7期。

李新伟:《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文物》2015年第4期。

王宁远:《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第5期。

郭立新、郭静云:《早期稻田遗存的类型及其社会相关性》,《中国农史》2016年第6期。

刘斌、王宁远等:《良渚:神王之国》,《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

陈声波:《方圆之变——试论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艺术》,《边疆考古研究》第23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朱晓汀:《江苏兴化蒋庄良渚文化墓葬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8年。

王宁远:《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发现记》,《杭州文博》2018年第2期。

贾艳:《良渚先民的水稻生产》,《大众考古》2019年第4期。

邓聪、张强禄、邓学文:《良渚文化玉器向南界限初探——珠江三角洲考古新发现的琮、镯、钺》,《南方文物》201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