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蜘蛛导弹:SS-23的诞生与争议

蜘蛛导弹:SS-23的诞生与争议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蜘蛛”导弹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在东德西德和捷克一线形成对峙。这就是“蜘蛛”导弹,西方编号为SS-23。一时间美国和北约盟国谈“奥卡”而色变,并给它起名“毒蜘蛛”。SS-23“蜘蛛”战术导弹行进中的SS-23“蜘蛛”战术导弹从1981年10月开始,美国和苏联展开削减中短程进攻性武器的谈判。但是销毁“奥卡”导弹受到军方强硬派的极力反对。

蜘蛛导弹:SS-23的诞生与争议

蜘蛛导弹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在东德西德和捷克一线形成对峙。当时,苏联境外欧洲部队装备的武器反应能力较低,对北约欧洲空军基地的打击能力十分有限。苏联陆军装备的“飞毛腿B”系统采用液体燃料,作战反应时间长,准备和发射大约要90分钟,不便于机动隐蔽,生存率低,打击效果也较差。因此,苏联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制了代号为“奥卡”的替代系统,其反应时间少于30分钟,使用较易维护的固体燃料导弹,射程为400千米,超过了“飞毛腿”的300千米。这就是“蜘蛛”导弹,西方编号为SS-23。其设计师是谢尔盖·涅波别季梅。

SS-23“蜘蛛”导弹

谢尔盖·涅波别季梅1921年出生于俄罗斯梁赞州,小时候十分淘气,但他从小就对机械非常感兴趣。1938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挖过战壕。尽管他没参加过战斗,但亲眼看见了飞机和坦克。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能制造出对付这些铁甲的武器。1945年毕业后他前往位于俄罗斯的机器制造设计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是世界上装备迫击炮最多的国家,但是迫击炮的射程不远。为了增加射程,他设想,当导弹被射出时,让它在飞行中加速。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设计出了世界上先进的射程为400千米的“奥卡”导弹。该型导弹于1977年开始研制,1978年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79年正式生产,1980年开始装备部队。

谢尔盖·涅波别季梅

“奥卡”为单级固体近程弹道导弹,弹长7.52米,弹径0.97米,起飞重量3 990千克,可携带1枚常规弹头,也可携带1枚化学核弹头,核弹头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与“飞毛腿”导弹一样,在飞行过程中,“奥卡”导弹的弹头与弹体互不分离。“奥卡”导弹武器系统以导弹旅为基本作战单位,每旅辖2~3个发射营,配备12~18部发射架。苏联共装备了7个导弹旅,每个旅有12~18辆运输-起竖-发射车,每辆车载弹1枚。

从1980年开始,“奥卡”导弹陆续装备苏联和其他华约国家陆军,以填补战略导弹和远程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并很快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使用。在阿富汗的反游击作战中,“奥卡”取得骇人战果,有时甚至代替战机实施“定点清除”,被阿富汗游击队称为“种族灭绝者”。

SS-23的部署使苏军在欧洲大陆对西方国家形成了一定优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SS-23已具备500千米射程的能力,速度最大可达9马赫。由于当时没有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因此北约对它毫无招架之力。美国及北约盟国的情报显示,“奥卡”导弹携带有电子对抗系统,再加上采用复合制导,导弹攻击不受天气影响,即使是美国当时研制的“爱国者-1”防空导弹也难以招架。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华约国家就能用“奥卡”导弹覆盖美军部署在西欧的绝大多数重要目标。一时间美国和北约盟国谈“奥卡”而色变,并给它起名“毒蜘蛛”。

SS-23“蜘蛛”战术导弹

行进中的SS-23“蜘蛛”战术导弹

从1981年10月开始,美国和苏联展开削减中短程进攻性武器的谈判。在长达6年的谈判中,美方坚持苏联必须把部署和未部署的射程在500~5 500千米的导弹全部销毁,而且以后不得试验、生产和拥有这些武器,“奥卡”导弹也在其列。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1982年3月至4月,墨西哥钦乔纳尔火山喷发,火山灰上升到两万多米高空,形成一个3 000米厚的火山灰云层,从墨西哥一直散布到沙特阿拉伯上空,直接导致苏联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苏联只能从国外进口粮食,而美国恰恰又将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出台减少三分之一耕种面积的决定,导致国际粮价飞涨。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不无得意地向苏联放话:为了人民,克里姆林宫核导弹来换口粮,这是很自然的事情。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和国防会议主席,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试图以“新思维”来缓和美苏矛盾,提出:“在核大战的背景下,没有一方是胜利者,苏联必须竭尽全力避免核战争的发生。”受此影响,美苏核裁军谈判再次进入快车道。在与美国总统里根进行电话交谈时,戈尔巴乔夫默认了销毁导弹的条件,以换取美国取消对苏联的粮食出口禁令。

1987年12月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家条约——《苏联和美国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于1988年6月1日开始生效。该条约的目的就是销毁和禁止美苏两国射程在500~5 500千米地面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及有关保障设备。在条约中苏联满足了美方要求销毁“奥卡”导弹及其配套设施的要求,并允许美国专家进行现场核查。但是销毁“奥卡”导弹受到军方强硬派的极力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奥卡”导弹的射程为400千米,在《中导条约》限制之外。为压制住军方的反对,戈尔巴乔夫命令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进行“奥卡”导弹的发射试验。试射“奥卡”导弹必须得到该型导弹的设计者——苏联机械制造设计局总工程师谢尔盖·涅波别季梅的签字,但是涅波别季梅拒绝签字。戈尔巴乔夫仍下令将导弹运到发射场,并在发射场周围部署了一个警卫团。但是当时的国防部长亚佐夫和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都不愿意在没有涅波别季梅的签字情况下试射导弹,所以“奥卡”导弹的超远程发射试验终究没能付诸实施。

尽管如此,“奥卡”导弹最终也没能逃脱被销毁的命运,106部“奥卡”导弹发射装置、306枚“奥卡”导弹(含出口到华约其他国家的导弹)及其生产线,在美国专家的监督下被彻底销毁,就连设计图纸也被烧毁大半。

拆卸了弹头的SS-23导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受到美国和北约的打压,安全形势日益恶化。特别是1994年,北约提出东扩计划,大大刺激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及时做出反应,支持机械制造设计局复活“奥卡”导弹。

73岁的涅波别季梅带领学生四处搜集流失的资料,走访曾参与过“奥卡”导弹研制的人员,逐渐复原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最终于1995年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随后在继续试射的同时展开指挥车、发射车、保障车的研制工作,并于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进行了展示。为了吸引潜在的国外客户,该导弹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波斯语“伊斯坎德尔”来命名。亚历山大大帝在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影响至今仍然很大。

2004年,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完成一种新型导弹的试验,这种导弹采用了全新技术,即使美国“爱国者”导弹织成反导“天网”,对其也无能为力。这种神秘导弹就是苏联“蜘蛛”导弹的转世之作——“伊斯坎德尔”导弹,西方编号为SS-26。该型导弹作为“蜘蛛”的后代,它身上有“蜘蛛”的痕迹,但不是“蜘蛛”导弹的简单复制,而是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许多高新技术,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有进一步的提升,能够做出较大幅度的机动规避动作,有效突破反导系统的探测和拦截。它不仅是俄罗斯陆军最先进的短程精确打击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地地战术弹道导弹,代表了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展趋势,是俄罗斯反制美国反导系统的一张王牌。俄罗斯将其部署在边境地区,对美国在东欧国家部署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构成直接威慑。

“奥卡”导弹主要是满足军方作战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利益,“伊斯坎德尔”则要灵活得多。它有两种型号:出口型“伊斯坎德尔-E”和本国使用型“伊斯坎德尔-M”。本国使用型与“蜘蛛”导弹的最大变化是导弹的射程为480千米(增程后射程可达2 000千米),完全符合《中导条约》限制的500千米以内。每套发射系统有两枚导弹,导弹弹头重480千克。这一重量符合国际上对500千克以上弹头载荷的限制,因为核弹头载荷一般都在500千克以上。该系统可用于打击敌战役纵深目标,能很容易地突破敌防空反导防御,而且它采用了新的任务规划系统,打击的目标不仅可由卫星和飞机指示,还可由常规情报中心和炮兵观察所提供,目标照片还可通过扫描输入计算机,自动瞄准定向装置甚至可在雾天和暗夜工作,据称全球只有该导弹系统具备这一能力。因此,它在世界武器市场上地位特殊,只需要少量购买就可以大大改变力量对比。由于国际上禁止出口300千米以上的导弹,为了导弹出口,通过增加弹头重量,将其改进成射程50~280千米的出口型。这种导弹主要用于摧毁各种地面火力武器、航空系统、反导系统、机场和指挥所等目标,正常反应时间为4分钟,抗干扰和突防能力都非常强。(www.xing528.com)

“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

“伊斯坎德尔”为陆基机动型战役战术导弹,由弹头、仪器舱、发动机和尾段组成,可搭载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仪器舱内装有制导控制系统。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复合推进剂。尾段外侧固定4个可折叠栅格翼,出口型改为“十”字形配置的三角形尾翼。“伊斯坎德尔”有着显著特点。

一是命中精度高。采用惯性制导加卫星导航加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单独采用惯性制导时,导弹在280千米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约为30米;采用惯性加景象匹配制导时,理论上CEP优于2米。2007年5月29日,俄军在“伊斯坎德尔-M”导弹武器系统上发射R-500巡航导弹获得成功,监测数据显示,CEP达到1米。

二是毁伤能力强。可携带集束子母弹(装填54枚子弹)、高爆弹、侵彻子母弹、钻地弹、空气燃烧弹和电磁脉冲弹等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对不同类型目标实施有效打击。据透露,若突击敌防空连、反导连发射阵地、机场、指挥机构等典型目标,通常只需1~2枚导弹,毁伤能力是美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2~3倍。

三是突防性能好。使用特殊复合材料,其外形近似锥体,起飞后迅速抛掉表面突出部分,使弹体更加浑圆,能够有效降低导弹的雷达波反射面积,增加雷达的探测难度。此外,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还可多次做偏离发射平面的机动,要对其实施拦截十分困难。该武器系统既能发射弹道导弹,又能发射巡航导弹,可使敌方导弹防御系统顾此失彼,降低拦截概率。俄军方表示,其突防能力可与“白杨-M”媲美,能穿透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导弹防御系统。

四是使用环境条件要求低。可在±50℃范围内使用,在除沼泽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可实施发射。其光学导引头(末端景象匹配制导)在暗夜、有强烈的电磁干扰等环境条件下仍能稳定地工作。此外,该型导弹服役时间为10年,在野外条件下使用可连续3年不需进行大的保养。

五是反应速度快。可直接通过空间、空中、地面侦察平台获取目标信息,并可在10秒钟时间内完成弹着点确定,导弹飞行参数计算,光学导引头匹配用地形、地物信息准备等实施导弹突击必需的工作内容。其发射车可随机选择发射地点并自主确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标,战斗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发射操作。从展开设备到导弹发射仅需4分钟,即使由行军状态转入阵地发射,也可在6分钟内发射导弹。

俄罗斯研制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

“伊斯坎德尔”导弹于2005年开始列装。到2006年底,组建了第一个导弹营。2007年,一个装备“圆点”导弹(俄罗斯编号9K79-1,北约编号SS-21)的独立导弹旅开始换装“伊斯坎德尔”导弹。预计到2016年前,俄军装备5个“伊斯坎德尔”导弹旅。

在2011年5月9日的胜利日阅兵中,由8辆“伊斯坎德-M”尔导弹发射车组成的机动战术导弹方阵,仅先于最后出场的“白杨-M”洲际导弹在红场上亮相,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其发射车采用俄制BAZ-6909型四轴卡车作为底盘,方方正正的驾驶室后面是电源箱和双联装导弹发射系统。其“隐式”储藏车厢上设计有可折叠开合的舱盖,发射导弹时,舱盖需提前打开,随后两枚并列放置的导弹缓缓在车尾竖起,最终与地面成90°夹角。机动部署时,导弹储藏车厢完全闭合,与一般的重型厢式运输卡车差别并不大,从外观上甚至看不出装有导弹的迹象。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披露,“伊斯坎德尔-M”系统配备有两枚采用固体推进剂的单级9M723K1型导弹。这种先进的导弹有效射程为400千米,可携带常规弹头或核弹头,具备“类似弹道导弹”的能力,并在末段飞行过程中释放诱饵,突防能力惊人。

吊装“伊斯坎德尔-M”导弹

至2011年,俄罗斯对战区纵深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主要依靠空军战斗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以及陆军的战术导弹来实现。但俄空军现役的苏-24、图-22、图-95等空中打击平台多为苏联时期的家底,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与美欧先进战机有不小的差距,对战区纵深目标的打击的重担自然落到了地对地战术导弹的肩上,而“伊斯坎德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俄军在阅兵式上高调亮出“伊斯坎德尔”,就是想告诉外界,单凭先进导弹,俄军照样打得准、打得狠。

2014年9月20日,据俄罗斯之声报道,在俄罗斯东部军区举行的“东方-2014”军事演习期间,俄陆军成功发射了“伊斯坎德尔-M”机动战术导弹训练导弹。实践表明,“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综合体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可在20分钟内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并可以命中几百千米外的目标,精度约为30米。

知识卡

圆概率偏差

圆概率偏差是指在弹着平面上,以平均弹着点为中心,包括50%弹着点的圆半径值。又称圆概率误差、圆公算偏差。它是衡量导弹弹着散布或密集度的尺度之一。导弹的散布,像炸弹、炮弹散布一样,是典型的随机现象。即从一次投射结果看,带有偶然或不确定因素,但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从大量投射结果看,却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弹着散布有以下特点:①各弹着点环绕着一点散开,该点叫弹着散布中心或平均弹着点。②越接近散布中心弹着密度越大,越远离散布中心弹着密度越小。③具有对称性,且在以散布中心为中心的同一圆或椭圆上各处弹着密度相等。具有上述特征的散布叫正态散布或高斯散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