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国的洲际导弹的研发,就不能不说到美国空军的“机弹之争”。美国与中国、俄罗斯都不同,美国将陆基洲际导弹视为无人驾驶飞行武器,因此,其研发由空军负责。这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即洲际导弹与轰炸机任务有交叉重叠,以谁为主,资源怎么调配。美国空军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以战略空军司令部司令柯蒂斯·李梅为代表,力挺战略轰炸机;另一种声音以空军参谋长托马斯·怀特为代表,力主发展洲际弹道导弹。“机弹之争”谁占上风,直接影响美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研发的命运。
柯蒂斯·李梅将军
托马斯·怀特
1948年至1957年,柯蒂斯·李梅担任美国战略空军的司令,执掌战略空军司令部近10年。他将重型轰炸机视为知己,是美国战略轰炸思想的信奉者与实践者,人称“冷战之鹰”。李梅从空军少尉一直干到空军的四星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参谋长。一生中获得了别人所无法比拟的荣誉勋章及奖章,他得到了美国所能给予的每一个褒奖,还接受了其他许多国家的勋章。作为公认的空战英雄,李梅在空军中地位和威望极高,一直强势。在自己管理的地盘上,他一直把洲际导弹计划列在战略空军司令部资金优先名单表的最后面,将洲际导弹视为仅仅是一种“政治和心理武器”,并坚持认为,如果将洲际导弹的预算用在他的轰炸机“穿透辅助装置”——空对地导弹上更有价值。1948年12月,李梅说服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成立了美国空军高级官员委员会。在李梅的鼓动下,该委员会支持将战略轰炸作为年轻空军(于1947年9月18日正式成立)的主要任务,并授权李梅改革战略空军司令部。按照李梅的计划,战略空军司令部规模扩大了3倍以上。由此不难看出,他是不会接受洲际弹道导弹取代轰炸机的。
托马斯·怀特于1953年6月担任空军副参谋长,1957年至1961年担任空军参谋长,他强烈反对李梅重视轰炸机、轻视洲际导弹的做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空军的主流观点是对待导弹和其他任何武器系统没有什么区别。1952年9月空军发布的有关文件宣称导弹不是革命性武器,不应该享受特别待遇。事实上,美国空军甚至指定导弹是“试验性轰炸机”,“宇宙神”导弹被指定为XB-65(试验性轰炸机编号)。1953年初,时任美国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司令的厄尔·帕特里奇中将对此持不同看法。他给怀特写了一份备忘录,对洲际导弹不是一种革命性武器的说法提出质疑,并敦促怀特考虑研制洲际导弹以保卫国家安全。他预测到空军内部的两派之争。他说:“其中一派很小但颇具活力,将坚持完成可以完成的导弹工作。另一派代表着传统思想,将继续坚持发展我们久经考验的飞机。”怀特告诉帕特里奇:“你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
1954年5月,怀特决心不顾李梅的强烈反对,将洲际导弹计划提升到美国空军研究和开发优先级列表的顶部,下令加快“宇宙神”洲际导弹的研发,并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技术提高到极致。怀特深知李梅可不好惹,而且晋升上将比他还早两年,但为了美国国家安全和长远的战略利益,他还是决定捅“马蜂窝”。李梅收到指令后,非常生气,不甘俯首称臣。1954年6月,李梅巧妙地安排他的副手、亲信托马斯·鲍威尔主管美国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企图使洲际导弹的倡议者无法控制该组织,实际上是架空怀特。怀特也不含糊,他针锋相对,说服新任空军参谋长内森·特文宁下令成立美国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西部开发分部,启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空军基地作为办公地,负责导弹研发,由力主发展洲际导弹的伯纳德·施里弗准将领衔,虽然名义上是美国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的一部分,但其资金单独拨付。另外,西部开发分部被授予承包权,因此它不依赖于美国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指挥官,实际上瓜分了托马斯·鲍威尔的洲际导弹研发的控制权。
伯纳德·施里弗1910年9月14日出生于德国,1916年随母亲来到美国,和父亲团聚,全家在堪萨斯的德语山村里生活。他父亲是德国工程师,一战时移民。1923年施里弗加入美国国籍,1942年6月获得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航空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施里弗在空军开始了33年的军旅生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驾驶过多种型号的飞机执行过38次作战任务,是美国空军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在很多资料中,施里弗被誉为“美国战略导弹之父”,美国空军在他的官方传记中,称他为“空军弹道导弹和空间计划的设计师”。
早在1953年,施里弗还只是个上校的时候,就敏锐地认识到,苏联计划未来国防重心不在轰炸机而是在洲际弹道导弹上。这种导弹能够仅在预警15分钟后打击美国。同时,苏联还在加紧改进地对空导弹,来对付轰炸机。施里弗担心如果五角大楼不立刻将重心从轰炸机转移到导弹上来,苏联几年之内就会称霸世界。施里弗晋升为将军后,被任命全权负责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他在担任美国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指挥官时,率领美国科技界和工业界在8年的时间内研制出4个型号的战略导弹,“民兵”洲际弹道导弹是其中最受人敬佩的业绩。由于精通专业技术,过人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在必要时敢于在上司面前直抒己见,施里弗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尊重。
1954年11月,怀特宣布,实现初始作战能力是“宇宙神”导弹计划的近期目标,因此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生产而不只是研发。被激怒的李梅则发誓说:“这些东西将永远不会执行。”
当西部开发分部负责人施里弗向李梅介绍“宇宙神”导弹的研发情况时,李梅对施里弗充满敌意且态度简单粗暴。他质问:“你们的导弹最多可以搭载什么级别的弹头?”
施里弗回答:“一个百万吨级。”
李梅讽刺挖苦道:“当你们可以把比鞭炮威力还大的东西安装在导弹上时再来向我汇报。”
李梅利用一切机会煽动轰炸机的支持者对抗洲际导弹发展计划,而当时大部分空军高级将领都支持发展轰炸机,这令怀特越来越感到失望。他训斥空军参谋部的军官说,洲际导弹计划停滞不前,他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推动它。
李梅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拒绝将发展轰炸机的资金转到导弹计划上来。对于李梅来说,轰炸机不只是武器,还寄托了他深厚的感情。他在1955年的备忘录中概述了他的立场。“这是我坚定的信念:在未来一段时期载人轰炸机必须是我们进攻的骨干……各种导弹计划应该重新审查,并尽可能多地取消,以便为扩展轰炸机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资金。”
1956年6月,李梅曾告诉国会:“未来的形势仍将和过去一样保持不变,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轰炸机部队将能够突破任何可以设计出来的防御系统。”后来他甚至宣称:“我认为任何使用载人武器系统的部队与选择无人驾驶系统的部队相比,肯定会有优势。”
面对李梅的强力反击,怀特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1956年,他在空军军事学院的一次讲话中抱怨:“这段时间,我们在空军几乎看不到真正符合逻辑的、有远见的创造性思想。在我看来,我们的人并不考虑是否需要改变做法以满足新的形势,也不考虑是否需要新方法应对新问题。”
“大力神”弹道导弹发射阵地地下设施
1957年6月,怀特召开了空军高级军官会议,会议由负责导弹研发的副参谋长唐纳德·普特中将主持,议题是评估导弹部署到空军的前景。大多数与会者对普特的报告缺乏兴趣和理解。怀特思考着如何贯彻他的意图、约束住李梅,他知道自己既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强制李梅服从,也不能慢慢等待这位战略空军司令部指挥官自己出局。因为李梅于1951年晋升为四星级将军时,刚刚44岁,这使他成为继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之后美国最年轻的四星级将军。李梅比怀特小4岁。
当怀特于1957年7月晋升为空军参谋长时,他想出了一招来控制李梅:任命他担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李梅作为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指挥官,自己是老板,而作为空军副参谋长,怀特是李梅的老板。作为交换,他向李梅保证,李梅将接替自己担任空军参谋长(事实也正是如此)。怀特此举可谓一箭双雕。首先,他可以有效利用忠诚于李梅的指挥链,忠诚于李梅是战略空军司令部严格遵守的信条。其次,作为空军副参谋长,李梅不仅要协助怀特工作,他还被要求居住在弗吉尼亚州迈尔堡军事基地隔壁。随着李梅在怀特的严密监督下受到约束,1957年9月30日,怀特召集他的指挥官们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在会议上,怀特批评这些指挥官对导弹计划所持的消极态度:“空军高级军官对飞机的感情根深蒂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绝不允许这种感情导致空军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不能忽视基本的规则,那就是所有的真理都会随时间而改变。”怀特对他的下属说,随着导弹的问世,美国空军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空军最需要这样的新型武器系统来保卫国家。为了保持所需的能力和作战的灵活性,在可预见的未来,空军保持一支有人驾驶飞机部队也是必要的。可用的资金将允许采购洲际导弹或大型轰炸机,但不能同时采购这两种武器系统。洲际弹道导弹将取代轰炸机。根据空军部要求,导弹将迅速形成作战能力,它们将分阶段部署到空军,完全或部分取代有人驾驶飞机。
1957年10月4日,即怀特举行这次特别会议后不到一个星期,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2月17日,美国不甘示弱地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1959年9月,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了3枚“宇宙神”导弹,为国家提供“应急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美国空军部署了11个“宇宙神”导弹作战中队。为了防止李梅对羽翼未丰的导弹武器系统搞什么不利活动,也为了安抚李梅,怀特批准了李梅提出的准将晋升名单。怀特于1961年退休时,美国《空军杂志》发表文章评论说:“怀特将军从来就不是一位战斗英雄,但是他杰出的才能使他成为空军所需要的非战斗英雄型指挥官。”“美国空军不太可能再出现像怀特将军这样通才型的空军参谋长。”
“大力神”弹道导弹发射阵地地表景观
怀特将军确信,洲际导弹是保卫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因此,他不顾空军内部许多人的强烈反对,艰难地做出不受欢迎的关于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事实上,正如怀特在空军参谋部许多场合所说:“发展战略导弹并不适合传统的空军,但它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早期研制的“宇宙神”、“大力神”、“雷神”和“丘比特”导弹都是采用液体火箭推进,固体燃料导弹只是处于探索阶段。伯纳德·施里弗将军领导的空军空中研究与发展司令部西部开发分部,主要任务是发展采用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制洲际导弹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需要总统的支持。1955年6月,施里弗在白宫向艾森豪威尔总统汇报,阐述了洲际导弹的重要性,介绍了他为此在洛杉矶附近建立的科研机构,以及他为何不按照惯例把该项目承包给商用航空。“这完全是为了节省时间,研制工作刻不容缓。”施里弗将总统带进了核导弹时代。总统说:“这武器无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全球每个角落,无论是军事、社会,还是政治。”艾森豪威尔秘密命令五角大楼集中全力研发洲际导弹。同年夏,施里弗通过情报组织了解到苏联已经开始了洲际导弹的试射,他们的时间并不充裕。
“大力神”导弹发射
美国空军希望获得一种廉价的轻型洲际弹道导弹,来取代第一代重型低温液体燃料推进洲际弹道导弹。1956年,美国空军与几个地方大公司签订合同,支持他们进行固体燃料的燃烧控制、大型固体火箭壳体等专项研发。1957年,施里弗任命刚刚结束在英国筹备部署“雷神”导弹事务的霍尔负责考虑研制美国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问题。被后人称为“民兵”导弹方案之父的爱德华·霍尔(美国洲际导弹计划总工程师)论证提出了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初始结构方案。陆基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开始受到重视。有感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民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施里弗决定将他们研发的新型固体燃料导弹命名为“民兵”。1958年2月,波音公司推出先进的“民兵”固体燃料推进洲际弹道导弹设计。同年年底,美国空军确定了导弹研制阶段的各分承包商,并与波音公司签订了导弹总装与测试合同,拉开了“民兵”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生产序幕。
首批量产型洲际弹道导弹是“民兵-IA”,1962年底开始列装,标志着美国地地战略弹道导弹固体化时代的开始。该型导弹仅生产了150枚,因为该型导弹弹头当量太小,弹头重量约450千克,携带60万吨当量核弹头;制导系统计算机内只存有一组目标坐标,从而严重制约了洲际弹道导弹的灵活性;其最大标准射程只有8 000千米,即使把它部署在离莫斯科最近的美国本土基地,也打不到莫斯科。因此,“民兵-IA”并不能完全满足美国空军的要求,必须改进。“民兵-IB”导弹是“民兵-IA”导弹的作战型,该型洲际弹道导弹安装了一颗更加强大的弹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发的这种先进热核弹头重量仅比老式设计弹头重20千克,但是当量却是老式弹头的1.5倍,当量达到100万吨,而其投掷重量增加非常多——从450千克增加到600千克,最大射程增加到10 000千米。“民兵-IB”于1963年开始列装。美国总共部署了650枚此型导弹。
“民兵-I”导弹
1961年12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取消了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改型的要求,洲际弹道导弹有机会通过现代化改造增加发射重量和尺寸,直到其适合安装在发射井内。(www.xing528.com)
1962年初,美国空军决定在“民兵-IB”基础上再改进,研制“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民兵-Ⅱ”与“民兵-IB”相比,有多项重大改进。一是采用了全新的第二级,直径增加20厘米,由112厘米增加到132厘米,推进剂装药量随之增加1 500千克;同时,导弹第二级发动机不再是固定式的单喷管,而是4个摆动喷管的更先进的发动机,装药也换成新型高比冲燃料的推进剂,第二级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和推力都大大增加。二是大量采用最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高精度控制元器件、高性能弹上计算机,使导弹制导控制系统效能大大提高。三是采用了新型弹头,并加装了导弹突防装置。四是导弹第一级发动机装填了性能稳定、燃烧效能更高的燃料。“民兵-Ⅱ”的性能明显提高:起飞重量增加约2吨,弹头重量达到了725千克,最大射程达到12 500千米,命中精度提高到1 200米,弹头爆炸当量为120万吨。这种洲际弹道导弹参与战备值班时,陀螺稳定平台的所有陀螺仪都会旋转,能保持较高程度的发射准备状态。
1964年9月,首枚“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进行飞行试验。1965年10月第一批“民兵-Ⅱ”开始部署到发射井下。到1967年4月,美国共计部署了500枚“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大多数原有的“民兵-IA”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安装了此种导弹。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大力发展反导防御系统。如何突破反导防御系统,成为发展进攻性战略导弹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当时美国奉行的是“饱和攻击”和“确保摧毁”的核战略,需要提高“民兵-Ⅱ”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多目标能力。1965年7月,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签订合同升级“民兵-Ⅱ”,研制分导式多弹头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即“民兵-Ⅲ”导弹。它虽然是以“民兵-Ⅱ”导弹为基础研制的,但却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分导式多弹头的运用上。
发射井中的“民兵-II”洲际弹道导弹
“民兵-Ⅱ”导弹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企图通过先发制人来打击苏联的核军事目标,一举彻底解除对方的核武装,从而将美苏核对抗、核战争导向美国希望的方向。但是美军发现,要打击的苏联军事目标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国可用的核导弹的弹头数量。于是,有专家提出建议,把一枚导弹的载荷分成几份,让一枚导弹携带多个核弹头,用来打击不同的目标,这样就解决了导弹数量少而打击目标多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苏联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推动下,多弹头又成为对抗导弹防御的重要措施。1966年4月,美国空军提出了对新的武器系统的需求,其中一项关键需求就是在洲际弹道导弹上安装热核分导多弹头。根据分包合同,洛克达因公司开发多弹头分发机构和RS-14型发动机,通用电气公司开发整流罩和MK12型新一代弹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负责W62型热核战斗部开发。
1968年“民兵-Ⅲ”导弹进行第一次试验,1970年6月开始服役,1975年6月完成550枚的部署任务,到1978年停产时共计生产了830枚。导弹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最大射程13 000千米,起飞重量35.3吨,命中精度约500米,反应时间32秒,从抗核加固的地下井中发射,对目标选择更灵活,命中精度高,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该弹是“民兵-Ⅱ”的改进型,其第一级、第二级与“民兵-Ⅱ”完全相同,导弹第三级改动较大,直径加粗到132厘米,与第二级一样粗,使用与第二级相同的装药,“民兵-Ⅲ”看上去不再是三段,而是由两段组成,装药量增加后,导弹推力也随之增加,可运载更重的载荷。导弹弹头整流罩由铝改为钛,制导与控制技术改用NS-20系统并提高了惯性单元的精度,命中精度达到500米左右,在当时也是世界洲际弹道导弹的最高纪录。导弹的制导系统进行了全面抗核加固,可防核辐射和电磁脉冲效应,提高了导弹在核大战中的生存能力,使得美国二次打击核报复能力更为可靠。1枚“民兵-Ⅲ”导弹可携带两个或3个W62/MK12型弹头,每枚弹头当量17万吨。
“民兵-Ⅲ”导弹
“民兵”洲际导弹发射
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决定在1978年和1979年升级“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以增加其对苏联坚固的第四代导弹发射井的摧毁概率,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建议升级MK12型弹头,使其准确性和当量都提高一倍,至少要达到MK12A标准。美国空军赋予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发新型热核弹头的任务,该实验室在开发适合安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高当量重量比微型核弹头方面经验相当丰富。1974年,研制出W78型战斗部,其尺寸与W62型战斗部的尺寸相同,可以安装在MK12型弹头内,使分发机构设计不必修改。升级后“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三级投掷重量从1 150千克增加到1 350千克,尽管增加得不多,但还是影响了导弹射程。
1979年12月至1983年2月,550枚“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中300枚的W62/MK12型弹头被先进的W78/MK12A型弹头取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战术效果不断增加,但射程从13 000千米减少到11 300千米,部署在苏联南部的一些洲际弹道导弹师超出了其射程。“民兵-Ⅲ”重返大气层飞行器的横截面积也在减少。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一些配备了老式的、较轻的W62/MK12型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仍然保持战备值班。
目前约有500枚装有核弹头的“民兵-Ⅲ”导弹在服役,作为“硬目标杀手”,它们主要的目标是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场址。其中200枚部署在蒙大拿州的马姆斯托姆空军基地,属341太空联队,下辖4个导弹连;150枚部署在北达科他州的迈诺特空军基地,属91太空联队,下辖3个导弹连;150枚部署在怀俄明州的沃伦空军基地,下辖3个导弹连。部署在马姆斯托姆和迈诺特基地的每枚“民兵”导弹携带3个弹头,部署在沃伦基地的“民兵”导弹只携带1枚W62弹头。这些导弹的戒备率高达98%,能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发射。
按照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总数为50枚的美军“和平卫士”战略弹道导弹已于2005年10月全部退出现役。该型导弹最先于1986年部署,四级火箭推进,可以携带多达10个核弹头,曾经是美国与俄罗斯进行核武器谈判的重要筹码。尽管“和平卫士”导弹比“民兵”导弹的型号要新,但是谈判的结果还是要削减“和平卫士”导弹。
“和平卫士”战略导弹在发射井中
随着美国“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在2005年全部退出现役,“民兵-Ⅲ”成为美国唯一的陆基可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是维持美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的陆基支柱,对内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对外发挥战略威慑的作用。为了在洲际导弹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美国的战略威慑,美军一直致力于对“民兵-Ⅲ”导弹进行升级。从1997年开始,美国制定了一个为期15年、价值60亿美元的“民兵-Ⅲ”导弹现代化改造计划。“和平卫士”导弹上的部分弹头和零件移植到“民兵-Ⅲ”型导弹上,以便将“民兵-Ⅲ”这支战略威慑力量维持到2020年。据了解,直到2020年,美军不会有新型战略弹道导弹投入部署,所以在“和平卫士”导弹退役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民兵-Ⅲ”导弹一直是美国唯一的陆基可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有消息称,美国空军不希望对导弹再进行改进,如搞“民兵-Ⅳ”型导弹,而是期望到2020年能够以一种新型武器系统取代“民兵-Ⅲ”导弹。
过去几年,美国空军一直在试射携带常规弹头的“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根据《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这些导弹将被视为等同于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2013年岁末,美国媒体在热炒中国“东风-41”导弹的同时,又低调地报道了美国“民兵-Ⅲ”导弹成功试射的消息。其实,美国几乎每年都会发射“民兵-Ⅲ”导弹,以检验导弹的性能和可靠性。毕竟,这种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装备部队的洲际导弹,到现在已步入不惑之年,在世界各国洲际导弹中堪称最为长寿的一个。
“东风-41”导弹
冷战结束后,按照有关条约规定,美国大量裁减核武器。到2010年,美军仍然装备了450枚“民兵-Ⅲ”导弹。“民兵-Ⅲ”导弹是美俄洲际导弹中受核裁军影响最小的一个,自1990年以来的20年时间里,“民兵-Ⅲ”数量只减少了大约50枚。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民兵-Ⅲ”又是诸多导弹当中比较老迈的,从1978年底“民兵-Ⅲ”导弹停产算起,最新的导弹也已经服役了30多年,而其最终寿命将超过60年。“民兵-Ⅲ”导弹如此长寿,其原因如下。
首先是导弹设计理念先进。“民兵-Ⅲ”导弹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部件组装方式,即由不同公司按照相应的规格完成再入飞行器,制导系统,导弹一级、二级、三级推进系统,突防装置,地面电子系统等分系统,部件的研制、试验和生产,尔后将这些分系统部件等装配、组装成一枚整弹。这种导弹构成方式,为导弹改型和延寿提供了极大便利。通常只需要更换已经达到使用期限的部件,无须更换其他部件或者系统,即可达到提高导弹性能或者延长导弹寿命的目的。
其次是对导弹不断改进。“民兵-Ⅲ”导弹正式装备部队之后,相关的改进工作就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初,美军为“民兵-Ⅲ”研制了MK12A型分导式弹头,携带3个子弹头,子弹头的威力达到33.5万吨,同时弹头命中精度进一步提高到185米。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命中精度优于200米的洲际弹道导弹,具备了打击硬目标的能力。随后,美军启动了多个“民兵-Ⅲ”的延寿计划,更换了制导计算机、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燃料,重新制造并替换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改造和替换末助推系统发动机等。经过如此大动干戈的改造和延寿,今日的“民兵-Ⅲ”早已脱胎换骨,今非昔比了。
第三是导弹的维持费用相对低廉。据美国国防部1996年公布的数据,从1962年到1995年,美国用于“民兵”导弹中队的直接费用为1 016亿美元(按1996年美元计算,以下同),用于“和平卫士”导弹中队的费用为124亿。考虑到“民兵”总共装备1 000枚的规模,以及超过30年的部署时间,均分到每1枚“民兵”导弹上的费用比“和平卫士”要低得多。
最后是导弹的性能先进。“民兵-Ⅲ”导弹并不落后于同期俄罗斯的洲际导弹,完全能够满足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需要。
知识卡
导弹弹头
导弹弹头是导弹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亦称导弹战斗部。它由弹头壳体、战斗装药、引爆系统等组成。有的弹头还装有控制、突防装置。战斗装药是导弹毁伤目标的能源,可分为核装药、普通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等。引爆系统用于适时引爆战斗部,同时还保证弹头在运输、贮存、发射和飞行时的安全。弹头按战斗装药的不同可分为导弹常规弹头、导弹特种弹头和导弹核弹头。战术导弹多用常规弹头,战略导弹多用核弹头。核弹头的威力用TNT当量表示。每枚导弹所携带的弹头可以是单弹头或多弹头,多弹头又可分为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战略导弹多采用多弹头,以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