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最有可能马上会写出下面的测交:
白雄(XbY/XbYb)×红雌(XBXb)。白雄为突变的那只,红雌来自F1。分析:很明显,不管白眼雄果蝇为这两种基因型的哪一种,结果肯定一样,则无法确定眼色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还是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再者该实验结果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现象一致,不能对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做出验证(注:此项试验即是摩尔根当时所做的F1回交,并非像课后所说的白眼果蝇在第一次交配后就死亡了)。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既要验证眼色基因是否在性染色体上,又要确定是否在X,Y染色体同源区,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箭双雕的设计方案呢?我们知道测交是未知基因型和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我们不清楚Y染色体是否有眼色基因,则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一定未知,所以我们在测交实验中选择隐性的个体为雌性,即为XbXb(上述测交的后代中选取)。而关于雄性个体的选择,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做出假设,关键点,假设Y染色体上有控制眼色的基因,我们必须要取Y上面是显性基因的个体来做实验,因为Y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与Y染色体上没有相关基因是区分不开的。所以可以做下面的假设:
(1)假设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不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则:(www.xing528.com)
(2)假设红(白)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则:
野生的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蝇杂交的实际结果符合假说(1)而不符合假说(2),所以假说(1)成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不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另外如果有学生提出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在这只白眼雄果蝇出现之前,X染色体上只有B,而Y染色体上只有b,也就是野生型的红眼雄果蝇XBYb,则上述新设计仍然不能做出排除,但是这种特例是不可能的,因为比利时细胞生物学家Janssens(1909)指出交叉互换,即假如Y上有b则X上也一定有b,那果蝇里面则应该早有了白眼个体,所以这种特殊设想也不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