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翁显良认为汉诗英译应该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通过“种子移植”,原诗的意象可以在译诗中复现。由此可见,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原诗的意境构建有着重要作用的意象在译诗中必须有着很好的传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的译作。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国内外的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呈现出理论构建多元化的趋势,整个意象翻译的全部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是一个整体,而每一个流派自身也是一个整体。国内主要从三个方面触及意象的传递问题:第一,作为一种翻译技巧进行讨论,着眼于成语、谚语、典故和形容性的词语;第二,从心理学角度谈形象语的翻译,强调读者心理反应;第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研究某些意象的理解与表达。[3]近年来,主要以阐释学、美学理论探讨意象的营构和翻译。翁显良认为汉诗英译应该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

19世纪初,施莱尔马赫提出“要给译入语读者传达源语文本的意象”。[4]作为美国现代意象派主要发起者,庞德(Pound)确信诗歌的本质在于意象,认为“正因为……通过意象表现一切,人们才不辞繁难去翻译中国诗歌。”Bassnett通过“种子移植”及文化构建探讨意象的翻译者巴斯奈特[5]和勒夫维尔提出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认为“翻译绝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译文和原文不可能以一种纯净对立的对等物为参照,……翻译要适应文化的要求,适应此文化中不同群体的要求”。[6]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进行“种子移植”(transplanting the seed),采用一种“内容派生,或有机/整体形式”(content-derivative,或organic-form)的翻译策略,创作一个类似文本(analoguous text)。通过“种子移植”,原诗的意象可以在译诗中复现。由此可见,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原诗的意境构建有着重要作用的意象在译诗中必须有着很好的传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的译作。(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