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本解读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文本解读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飞“磨刀不误砍柴功”,文本的成功解读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建设有效课堂的前提便是师生对文本的成功解读。文本分析理解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对高一上册《致橡树》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立足于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有的则选择结合创作背景了解朦胧诗歌的特点。

文本解读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田 飞

(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437100)

磨刀不误砍柴功”,文本的成功解读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回归课本,考察能力是当下高考热点,如2006年安徽高考卷题目: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

第1组:孔子庄子 第2组:项羽刘邦

第3组:李白杜甫 第4组:林黛玉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此类文字表达运用题主要考查学生两个能力:一是认知能力,二是表达能力。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学生在分析项羽与刘邦时,竟然误把“破釜沉舟”的典故用在刘邦身上,此题平均得3分。再比如2009年湖北高考卷题: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

示例:(www.xing528.com)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  )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  ),得分情况同样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毋庸置疑试题都来自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这些人物形象分散在高中六册课本中,因为学生并未真正把握人物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出现张冠李戴和不知所云的现象就不足为奇。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如何有效建设课堂,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建设有效课堂的前提便是师生对文本的成功解读。高中语文教学采取文本式教学,教师通过传授指定篇目,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何谓“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整体上说,可以是整篇文章;从局部说,可以说是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什么是解读?《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没有收录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分析理解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中,因教师选择对文本解读的角度侧重点不同,导致教学重点不尽相同,虽然高中教师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为参照,但在实践教学中难免失之机械。比如对高一上册《致橡树》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立足于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有的则选择结合创作背景了解朦胧诗歌的特点。而这全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提出的教学重点,试问孰轻孰重?有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那么如何有效解读文本呢?一、立足原著的主旨,杜绝节外生枝。比如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给文章续尾。有的学生以女主人公重回上流社会为结尾;有的学生则大胆想象,提议女主人公找佛来思节夫人索赔。而教师为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听之任之,课堂的确是热闹非凡,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殊不知,早已经脱离了文本的原意。而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试问一个健康的价值观都无法在课堂内生成,如何达到教育目的呢?二、还原教材的本意,抠细节,绝不可好高骛远。就是要细究教材中每一句话,每一个练习题,都要想一想“为什么”,体会它的意图,发现它存在的价值。教材是很多专业人员研究编写的,作为教学例子,里面包含着诸多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如果不能一一追究,就品不出里面的奥秘。还原教材的本意,并不意味着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达到“入书”与“出书”的境界。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笔者在讲授鲁迅祝福》时,抓住了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模样还周正,手脚却壮大,又是顺着眼”,表现出她安分耐劳,忠厚老实的性格。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是在丈夫贺老六和儿子阿毛相继死去之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讲起阿毛之死时,“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当第一次不让她参与祭祀活动,遭到人们的冷遇后,她的眼睛变化了,“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而且讲着讲着,“于是淌下眼来,声音也呜咽了”。《祝福》中14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真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三、既要背教材,又要背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避免教师的“一堂言”或“满堂灌”。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教师应该在教学思考中将学生的认知特点、方向、角度考虑进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应该成为学生不开口说,不动笔写的理由。只要我们备课时考虑进来,就完全可以让我们的文本有声有色,我们的课堂有滋有味。

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立足在文本的成功解读上,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对高考备考有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