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关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优化内部认知负荷,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及其同事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关注工作记忆负荷的教学设计理论。认知负荷是在某种场合下施加到工作记忆中的智力活动的总的数量,对认知负荷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作记忆必须注意的内容数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认知是对信息的加工,是通过选择性注意、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1]
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内在本质特征、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因此认知负荷可分为三类: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负荷称为内在认知负荷,它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外在认知负荷也称无关认知负荷,意指无关于学习的认知活动所引起的认知负荷,教学设计不当会引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优化内部认知负荷,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2](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