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子能否成为节日“还取决于该日是否具有节日的艺术因素——祭祀和纪念对象,节日仪式以及有关饮食特征”。[6]清明由农时节气转化为节日和寒食节并入清明密切相关。寒食节又称为冷节、禁烟节等。寒食节形成的原因,根据现在的研究,可能有几个原因:祈雨的火禁忌,火星崇拜,介子推的传说等等。
农耕社会,望天吃饭,风调雨顺,就会五谷丰登。因而,就有祈雨之俗,火禁之忌,龙神崇拜。寒食源于火星崇拜的说法是因为“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大火星,即商星。参星和商星是相对的,三月叁伏,则意味着火见,也就是火出。自八月至来年二月,黄昏时都见不到大火星,故后人推广而统称为内火。所谓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出东方。二十八星宿的龙神位于农业生产的最关键的季节,受到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间禁火出火之俗”。[7]如果仅仅只有基于生存压力而成的禁忌,寒食节不可能广泛而长久地被人们接受。而把春秋时的介子推因义孝而被晋文公烧死于山西介休山的传说附会于寒食节,从而使寒食具有了情感符号的意义。寒食节广泛传播有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核。“传说故事是传家宝,是叙事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节日的历史积累和人文魅力,奉献节日文化财富。”[8](www.xing528.com)
寒食禁忌本在冬季,在东汉中期长达一个月。后经曹操等人的宣导,罚令,寒食由冬移到春,时间也缩短为三天。寒食在清明之前三天。寒食的日期与清明相邻后,人们习惯把二者联系到了一起。寒食禁火,清明改火,内容也相连了,二者渐渐地连为一体。唐朝官员放假“寒食通清明四日”,宋时“寒食假五日,前后各二日休务”。这证明在唐宋时人们已经把清明寒食视为一体了。(《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清明寒食并联,寒食禁火,清明改火,二者前呼后应,从文字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呼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