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组成,它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常见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本节重点。
新教科书之所以把“电荷守恒定律”单列一节来处理,目的是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过去教科书常常习惯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作为单独两个知识来处理,而新教科书是把它们放入从属于“电荷守恒定律”的地位。教学中要通过对这两个现象分析,使学生思考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微观上认同和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从而深化对电荷守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其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第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www.xing528.com)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体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预设:
(一)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高效的功能,同时尽量保留黑板功能,始终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二)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要清楚明白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
实验激发兴趣 问题突破难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学感悟
我省进入新课改,使用新课标教材刚好一轮,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的参与者。在新课改中,不断提出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探究性学习。如何协调探究与有效课堂之间的关系,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近几年的教研教学活动中,我也亲身经历了不少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协调有效课堂与探究性学习,我有些许体会,想就“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堂课谈谈我的体会。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中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验电器等知识和概念初中都已学过,因而我把重点放在静电感应中,静电感应对学生是个全新的东西,不能想象,理解上有难度,更别说把它和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放在同一本质当中。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