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构成个体身心素质结构的重要资源,而教学是人类文化遗产转化成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并优化其教学过程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增加活动课程比重,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
调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适量增加活动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按照对知识侧重和活动侧重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由于两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制。在课程目标方面,学科课程侧重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系统学习和掌握,而活动课程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直接经验的积累;在课程实施方面,学科课程重视教师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传授,而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等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优缺点互补,相辅相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然而,从高中生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和掌握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和创造的间接经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由于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质疑和创新,为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内部条件。活动课程由于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直接经验,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适度安排一定量的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以必修课为主,适当增加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必修课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素养,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而选修课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而选择学习的课程类型,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正确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以必修课为主,适当增加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2)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现实保障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的活动。教师的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学生的学是教的目的性活动。尤其是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为了顺应这种发展需求,在各教学环节中,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保障。
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对学习的不同需求,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以此为指导,调节和控制学习活动。在授受新知识阶段,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方式上,正确处理讲授和自主学习之间关系,讲授方式应该注重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和创造,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不能一味地灌输和注入。在教学评价上,应注重发挥学生自评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在教学总结阶段,充分承认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并注重在“精讲”的前提下“多练”,鼓励学生课后复习和下次课的预习,提供相应的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调动全员育人意识,创设“自主型”学生教育工作模式之外,需要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积极渗透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育。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识和责任感等高贵品质来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两者统一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