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动机问题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动机问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人认为通过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升学校形象和地位,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如果狭隘理解文化软实力,为了一所学校偏颇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高自己所谓的“软实力”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优质学校可以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但不要“卖弄”自己的软实力,而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扬文化的传播精神,为其他学校做出“文化”表率。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动机问题

学校文化过去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得不到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办学体制的开放,学校类型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许多学校搞特色建设,打文化建设牌子,借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图在学生竞争、资源争取、现实功名上占据优势地位,甚至有的大打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牌子,这种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机和做法值得斟酌。

一些人认为通过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升学校形象和地位,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如何理解文化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还说“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没有或者不能有力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权益”性质和以人为本的目的性。

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现状不如人意,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许多优秀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待整理和挖掘,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外宣传推广和对内普及教育都远远不够;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顾此失彼和定位不当等问题,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例如,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我们过去往往是从否定的思维出发,把传统文化当作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吸取其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成分。1988年,诺贝尔奖金的得主们汇聚巴黎,把年深日久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写进他们发表的《巴黎宣言》之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 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争鸣。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可见,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文化软实力既是非常重要的,又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可是,我们一些学校又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建设呢?(www.xing528.com)

如果狭隘理解文化软实力,为了一所学校偏颇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高自己所谓的“软实力”是值得商榷的。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太公平、学校发展不均衡、薄弱学校有待建设提高的当今,一味鼓吹自己学校的优势地位,也是社会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我们应当克服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优质学校可以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但不要“卖弄”自己的软实力,而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扬文化的传播精神,为其他学校做出“文化”表率。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核心竞争力提法从企业逐步扩展到其他组织和一般单位,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基础教育学校是否可以讲、是否恰当讲核心竞争力呢?我的看法是,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不宜提核心竞争力,但可以大力提倡优质学校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当然,优质学校和学校特色发展必须有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我们有些学校,把资源配置的优势、师资配备的优势、政策运用的优势当作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值得反思与质疑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和普惠性,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且指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些提法体现了国家从公平、正义的立场出发来办教育和管理教育。义务教育需要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逐步普及,我们一些学校不可以自身的各种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实行“垄断经营”的策略,这根本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有密切关联,我们倡导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目的是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不是搞恶性竞争,不是搞歧视,目的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