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启了国家和民族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交叉、相互纠缠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生存主旋律。在中国社会的革命进程中,随着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加深,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关头,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实践改造方案,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不同,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分歧自然是泾渭分明。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社会价值观的对立与分歧,体现在文化教育上更是大异其趣。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仿照苏联“以党治国”模式,突出政治上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上实施“党化教育”的前提具备。“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推行“党化教育”,意图在国民党指导下,实现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按照国民党的“党义”改组学校课程,培养为其服务的人才。“党化教育”后因进步人士的抨击和反对改为“三民主义”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确定的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1936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还公布了一个教育方针,即“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按照“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建立了学校管理制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同时,国民党通过“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推行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宣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使得国民党时期的教育既具有专制独裁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客观地看,从19世纪2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几年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批教育思想家的学说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具备,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基础初步奠定。
与国民党的专政独裁统治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崭新的教育方针,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就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8]
1938年,在延安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又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提出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9]毛泽东还提出苏区教育的三大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干部的干部教育。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一直延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蓬勃发展,为新中国教育建设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基本雏形及价值取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政治主张、治国方略及社会管理政策的不同既是其立场、观点和价值观的不同,又是文化教育价值观的不同,这种不同又造成其统辖区域的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区别。(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看,国民党和共产党统治地区的学校文化价值观还是继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体价值观,即爱国、民主、科学和道德,但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国共两党的具体政治意识形态及教育价值取向来说,又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对于爱国和科学这两种价值观来说,各个阶段和国共两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对于民主和道德这两种价值观来说,各个历史阶段国共两党则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共产党始终是把民主作为自己的价值主张的,并且全面推行到各项工作之中,包括学校教育。国民党在宣传上推行民主,但实施的是专制统治。如果说在民主上至少两党还有共识的话,那么,在道德价值观上,两党则大相径庭。
国民党所主张的道德虽然也讲民众道德、国民道德,但推行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目的还是要培养忠于国民党政府的顺民,带有封建落后性和专制等级性的特征。除此以外,国民党所讲的道德从立场来说,代表的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具有普遍的人民代表性。当然,我们今天来看,国民党时期教育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不仅仅是从政治上来分析,还可以从文化传承上进行分析,这也对我们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共产党所讲的道德首先就要从阶级立场、阶级观点上来看,直到今天,我们所讲的道德总是以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观点来说明,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道德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产物,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0]
中国共产党所讲的道德就是讲代表天下劳苦大众的人民的道德,是无产阶级的道德,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也是和国民党道德的根本分歧。从这种道德观出发,中国共产党把社会理想、治国方略、人民生产生活及对人民的教育都作为一种伟大的道德的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种道德观的确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开创了一种新风,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社会风气良好,人民道德高尚。这种风气体现在学校教育之中,无产阶级道德占据学校文化主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