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法荟聚:预设与生成,助力初一学生享受学习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法荟聚:预设与生成,助力初一学生享受学习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教师应做好预设与生成,凭借教学智慧来应对生成性问题。下面,笔者将介绍三则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案例。案例1:“享受学习”生成性教学一、教学背景初一新生在新的初中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变化,因而会产生畏难情绪。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法荟聚:预设与生成,助力初一学生享受学习

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得到发展与进步。在动态教学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将会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不断碰撞,擦出新的火花,学生也必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学习需求,产生新的学习方向。在此类动态发展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活力的涌动。为此,教师应做好预设与生成,凭借教学智慧来应对生成性问题。另外,教师还应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预测,为动态生成留出适当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下面,笔者将介绍三则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案例。

案例1:“享受学习”生成性教学

一、教学背景

初一新生在新的初中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变化,因而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乐趣,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是重中之重,应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材分析

“享受学习”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题是让学生认识学习。它有两目内容:第一目是“学习中的苦与乐”,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的苦与乐,帮学生克服苦,享受乐。链接讲解教育法的相关内容。第二目是“探索世界的奥妙”,从探索世界奥妙的角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体会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本课可以运用互动生成、反思生成来组织教学生成。根据对学生学情特点的分析,为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两条教学线索:一条为明线——学习是快乐的;另一条为暗线——学习是需要克服诸多困难的。教师通过采取辩论赛、案例分析、活动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体验、领悟学习给人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使学生喜欢学习,珍惜学习权利,端正学习态度,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享受学习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首先,在讲课前,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其次,在讲课中,以教材为主体,联系学生和历史名人实际事例,再加上图片,让学生了解在学习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所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特点,认识学习的苦与乐,懂得克服学习中的苦,体会学习中的乐。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懂得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认识到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通过学习、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互帮互助,学会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学习的苦与乐,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与乐。

难点: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实现自我超越。

六、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针对这一框的内容大多数教师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论有关自己学习的各种情境。其次,教授新课,让学生讨论自己学习生活的苦与乐,同时教师写板书,对学生的回答只做简单的回应。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学生谈自己这几年的学习感受,看谁说得最多。接着,教师进行总结。有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和表扬,对和讲授内容无直接联系的知识几乎不做说明和讲解,一心只为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只简单地这样讲:“苦与乐是孪生姐妹——苦随乐、乐伴苦。学习生活是苦的,但其中的乐也不少,只要我们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充实。而且,同那些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上学机会,同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比起来,我们能够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然后以图片展示失学的孩子,贫困地区、战乱地区的学童等,并配合扩展资料的使用。

其次,教师结合教材、图片进行讲解与总结。教师的总结大多是把教材中的内容再念一遍,让学生把重点内容画出来去记,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最后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要好好学习、喜欢学习、享受学习。可是初中一年级的新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学习任务如此繁重的初中生活。如果这一节课就这么讲下来,学生很难明白学习怎么会是享受。教师这么生硬地讲不但没有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享受,反而还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和对教师的反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可能也采用探究、互动等教学方法,但这一切都是在教师掌控下进行的,是教师带领下的互动,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思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如果采用生成性教学进行授课,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就会是如下这样的。

(一)导入新课

以一首很多学生知道的歌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学费高,学费贵,让我心里很怪味;好好学,学不会,明天的生活如何去面对;教师说,家长批,如此的生活真受罪”导入今天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这首歌谣在一定程度上很现实地反应了大多数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的导入不仅轻松自然,而且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听课的兴趣。

(二)具体内容

1.学习中的苦与乐

问题:学习中有哪些苦?有哪些乐?是苦多,还是乐多?

正方:学习是乐多;反方:学习是苦多。

教师结合学生在开学到现在这段时间内出现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自己的新的学习生活,组织学生对学习中的苦与乐进行辩论。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还要语言温和,且不能夹杂对不好现象的批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应抓紧时间写板书——“苦”与“乐”。

正方:学习是快乐的,学习中的快乐多。

生1:每当我考了第一名或学习进步了,爸爸妈妈就会给我买好吃的,带我出去玩,我觉得学习挺快乐。

生2:我感觉学习成绩好,其他同学都崇拜我,也是学习的快乐。

师:很好,很有道理。正方的同学,你们再好好想想还有其他快乐吗?反方同学该你们接招了,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反方:学习是痛苦的,学习中的苦多。

生3:学习中的苦多,初中开设的课程太多了。

生4:课程内容太多了。

师:就是啊,一下让你们学习这么多课程,掌握这么多知识是挺苦的,还有呢?

生5:教师对我态度不好,老让我回答我不会的问题。

师:我上学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的确挺让人讨厌的(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戒备,使其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克服困难)。

生6:回答对了问题,教师的表扬使我觉得很自豪。

师:你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所以就会快乐。

生7:我爸妈老逼我学习,都不让我玩。

师:父母这么做是不太合理,但这也是为我们好啊,我们应该和父母沟通交流以解决这一问题。

生8:学习好可以使别人崇拜我,但早起晚睡的,累啊。

生9:学习××课程没有用,是浪费时间。

生10:我认真学习了可是成绩还是不理想。

……

(几分钟之后,学生感觉都在说重复的内容,辩论理由以及自己的看法意思都差不多。)

生11:通过学习,我知道的越来越多了。

生12:我帮助同桌解了一道难题,我感觉很快乐。

师:这个角度很好,你俩真棒,以后还要继续帮助同学啊(此时语速要慢、声音要洪亮)。

生13:学习使我对新领域、新的世界有了了解,所以我会感到快乐。

师:对。

生14:宇航员进入太空一定很快乐。

师:是的,这也是宇航员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得来的快乐。

生15:福特发明了汽车后也一定很快乐。

师16: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说的都对。

生17:我明白了许多小时候不明白的事,不学习我就不会答卷子,不会考高分。

……

教师借“学生知道得越来越多和帮同学解了一道难题”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学生不知道再怎么往下回答的时候引导学生自然回归到教材内容——探索世界的奥妙。这样不仅顺着学生的思维讲解,易于使学生接受,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表扬,鼓励了有同样想法的其他学生,使他们更有信心,思维更加活跃,而且教师的一句“这个角度很好”又很好地指引着学生的讨论与教学内容相关,这样生成的教学资源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内容。当这一问题讲完的时候,学生对学习的“乐”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打破教材内容的安排,接着讲解第二部分“探索世界的奥妙”,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为后面讲解“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供教学材料。

2.探索世界的奥妙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探索了新领域后就会感到快乐”时,教师设计一个较难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的指导最终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互相帮助(虽然这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有必要在这里进行强调),体会难题解决后的喜悦,享受学习。

师:当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世界的奥妙,当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当我们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时,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心中。

生1:可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更多的是我们很难解决的问题啊,学习还是很苦啊。

生2:就是,学习××课程根本没有用,是在浪费时间。

生3:我认真学习了,可是成绩还是不理想。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转到这几个学生的回答上了,而且回想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着急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应鼓励大家继续说自己学习中还有那些“苦”。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学生说完后,教师也不要直接给学生讲怎么克服这些困难以及教学生怎样端正认识,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帮助同学、同伴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生成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自觉地端正态度,提升自我。

3.如何面对学习中的苦与乐(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说完自己学习的“苦”与“乐”之后,教师发现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加上学生前面对学习的“苦”还没有忘记,又对其他学生学习的“乐”很是羡慕,这时学生对“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苦’、享受学习中的‘乐’”的讲授是倍感兴趣的。教师应及时把握此生成资源,抓住学生困惑的时机,及时讲解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苦”。可以先让优等生和认为学习是享受的学生讲述他们是怎么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进而享受学习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发言的学生,并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最后,再结合学生的方法和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以及教师补充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提高了教学效率。

师:众爱卿,为了克服学习的“苦”,享受学习的“乐”,你们可以尽情地献言献策(以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不仅让学生得到放松,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生1:建立学习合作社,互帮互助。

师:这个想法很好,你下去再仔细规划一下怎么实施,咱们再进行商讨(不仅鼓励了学生,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规划、组织等能力)。

生2:成立兴趣小组,丰富学习生活。

生3: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我们克服心理障碍

师:很好,这个我课后可以帮你们联系心理学教师(给学生的想法一个可以延续的机会,激励学生学习)。

生4:多和任课教师交流,多和父母沟通。

……

然后,顺着学生的讨论回归到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教材图片和材料讲解相关内容,耐心、认真地讲解、明确重点和难点。此外,可能还有个别学生有疑惑,这时应及时布置作业,让有困惑的学生在课后自己找那些理解了的学生或找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当然,也要要求其他学生积极配合,并把这作为平时素质考核的一项。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师可请学生观看贫困地区学生读书的照片和汶川地震中学生的照片。然后设疑,即“看到刚才的照片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既然学习很辛苦,那我们又何必知其苦而为之呢?”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照片资料,让学生把自己的周围环境与照片中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相对照,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使其体会到自己学习生活的优越,意识到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也是一种特别的快乐,进而分析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要珍惜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4.拓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该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5.简单讲解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意义:①适应社会上人才的竞争,为社会做贡献。②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通过学习防止落后和挨打。③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开发,所以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最后,进行整节课的回顾与整理,并再次明确和强调重点知识。在幻灯片中展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警言来激励学习。

6.总结

“苦”: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乐”: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了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苦乐交织的过程。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当我们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懂得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时,我们又是愉快的、满足的。

七、教学反思

第一,课堂教学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便于引领、掌控学习方向。采用这一形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整体感不强,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但是疏忽了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将来的应试。

第三,问题“如何克服学习的‘苦’”难度比较大,在课堂生成教学中处理得有点仓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讲解需要向同行请教,然后再进行更科学的设计。

第四,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手段是很多的,教师要灵活、及时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生成手段或综合运用几种生成手段。

案例2:“融入新集体”教学设计——以课堂为基础促进教学生成

一、案例背景

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教师是一盏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八年前,当我踏上这三尺讲台时,我就面对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我是学管理的,可我从事的职业是初中政治教学,对教材、课标了解得不够深入,且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对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我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呢?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在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设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力争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有“意外”发生,偏离了我事先所设定的方案。当然,课堂“意外”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所难免。所以当发生无法预见的突发性课堂“意外”时,教师应该面对现实,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并引导、启发学生。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此,才能将课堂意外转化成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www.xing528.com)

本节课是围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融入新集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对象是本校七年级学生。本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使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深刻领会“团结就是力量”“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出力”。上课时,我通过展示2004年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场景导入新课,让学生领会到女排的成功在于集体有强大的凝聚力。前面的教学很顺利。作为班主任的我,又想进一步了解一个月来初一(2)班的学生对新集体的一些真实看法,我问道:“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初一(2)班是一个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吗?”话音刚落,我就看见有不少的学生私底下讨论开了,“我们班的同学一点也不团结”“我们班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班级”“上次我被某班的同学骂了,××同学还在看热闹呢”……这些声音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认为学生应该挺有集体认同感的。该怎么办呢?如果我继续照着我的教案设计完成任务,而忽视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就会显得很可笑且不能解决班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愿看到的。于是我将这堂课交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自由辩论的形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其他学生来反驳或认同。下面是学生辩论的对话摘录。

生1:上次我们女生在教室里吃零食,被教师发现,罚做一天清洁,男生在旁边偷笑,这说明我们班没有凝聚力。

生2:这只能说明有些同学在那儿幸灾乐祸,不能说明我们班没有凝聚力。

生3: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当我们班获得流动红旗时,同学们都面带笑容,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这说明同学们都爱这个班集体,也说明我们班有凝聚力。

生4:大家想想我们的运动会,虽然我们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在有我们班同学参与的项目中,都能听到我们啦啦队的声音,这就证明了我们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同学们都不停地点头)。

……

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最后,我结合即将举行的主题班会、校足球联赛,让学生谈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为班级争荣誉。

三、课后反思

成功的课可以不拘形式而各具特色,但要出现“亮点”,这个“亮点”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它能让学生兴奋,可以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这意想不到的“意外”,表面上它扰乱了我的教学思路,实际上却是对我的一次挑战,从而使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时常有“意外”发生,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一)教师要沉着冷静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跳出”我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案,给我造成毫无准备的“意外”,有时使我手忙脚乱。但我始终记住,在“意外”出现时,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冷静,可使自己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使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从而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说教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让课堂氛围更加紧张,无法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更听不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二)用心善待“意外”,张扬学生个性

在课堂上,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信息,同时要善于抛砖引玉,提炼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自由畅想,倾听学生的想法,延迟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一刻也不能忽视个性问题。”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民主对话、合作交流”,也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只有为学生搭起张扬个性的平台,教学才有生命,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三)“意外”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可预料的“意外”,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了活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活跃的,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意外”也就这样发生了。如何化解一次次的“意外”呢?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从容地面对一次次的“意外”;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个人素养,做一个学习型、指导型、研究型的教师。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好多“意外”都能生成一堂好课。“意外”的出现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迫使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素养,多方位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学生的迷茫点亮心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材到生活,无处不充满“意外”,把握“意外”就能利用“意外”,利用好“意外”就能使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案例3:“我爱我家”生成课堂

一、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道:“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这是本课内容的依据。”

面对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之间矛盾较多且复杂的情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孝”教育,使其树立和谐家庭的观念,教导其孝敬父母,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实用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

初二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感知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生活和家庭的认识更全面了,而且教师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上便讲过“我爱我家”的相关内容。因此,本课内容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设计思想

本课适合运用生活生成手段来组织生成性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收集学生的生活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照片展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借助学生或名人的感人故事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回忆自己过去生活的过程中生成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相关的思想认识,进而能更好地体会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懂得感恩父母。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无私关怀,对“家”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白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通过收集父母为家庭做贡献的具体事例,提升其感受和理解亲情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感受家的温暖,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自己家庭、自己父母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难点:教导学生理解父母,热爱家庭,自觉承担责任。

六、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七、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音乐、相关的flash等资料,并制作成课件。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通过家访或打电话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对家人的态度以及在孝敬长辈方面的表现。了解谁是家中的好孩子,在课上进行宣传,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找出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找自己家不同时期的家庭照,通过与家人沟通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搜集其他感人故事。这是为了课堂上的互动。

八、教学过程

播放flash《让爱住我家》,体会家的温馨。

设计意图:flash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多感官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联想和回忆,使其在课堂活动中有话说。通过音乐、图片、文字以及学生所熟知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完全进入一个温暖家庭的氛围,打开学生的情感体验,勾起学生的回忆。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幸福时光。

活动1:分享珍藏的温馨,讲述感人的故事。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讲述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童趣故事或其他印象深刻的与家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实时展示相关图片,播放相关音乐,学生通过看与听的结合来感受家的温暖。

生成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打破学生生活与教材的界限,把学生无限的生活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生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捕捉新的生成资源。

师:讲述你的感动时刻,将这份温馨的回忆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1:这是我1岁时的照片,妈妈抱着我,爷爷奶奶看着我高兴地笑着,而爸爸还在加班没有回来。

生2:我也有这样的照片,不过我爸爸是在厨房忙着做饭。

生3:我的生日过得更好,爸爸妈妈给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和好玩的,还邀请我的同学为我过生日。生日派对结束后,爸爸妈妈收拾家收拾到半夜十一点多,让我感觉很不好意思。

师:你们的父母都是伟大的,你们感觉你们的家庭_______,父母很_______,我们该怎么……

此时教师适当地给学生留“空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索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对教学相关内容的思考。

生4:我妈妈是聋哑人,我们常常以手势比划、写纸条和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投影妈妈写的几封信)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篇让我最感动的。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忘记带作业了,教师认为我是因没有完成作业而故意这么说的,还批评了我。我很伤心,觉得很委屈。下午回到家中后,本想向妈妈诉诉苦,找点安慰,我说了好几遍还比划了半天,妈妈却只是一直笑,给我写了“没事孩子,你先吃饭”后就不管我了。由于没有得到安慰,我本来就不好的心情更坏了,于是我把碗一甩,饭都没吃就睡觉去了。第二天我才知道,晚上妈妈拿着我的作业,走了十几里的夜路到教师家给教师看了我的作业。

师:母爱是无私的、默默的、真切的。凡事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爱是永不停息的。这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感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亲情里爱的流动。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感谢亲人伴我们成长!

活动2: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反思。

根据邓恩夫妇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是场依存型的。在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谈论与交流的环境中,学生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就可以使教学目标在很自然的教学活动中被完成。

生1:一次放学回家,因为下雪路滑,爸爸就背起了我,可是背着我,爸爸走起路来更加小心、更加艰难。

生2:下雨天,爷爷把雨伞都举到我这边,自己却淋雨感冒了。

师:父母关爱、呵护子女,完全是出自天性,毫无保留和怨言。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涌现了许多歌颂母爱、父爱的诗篇。为了全家的幸福生活和我们的健康成长,父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你们了解父母的辛劳吗?下面同学们来说一说父母对家庭的贡献。

生3:妈妈为我们洗衣、做饭。爸爸在外工作,挣钱供我们读书。

生4:妈妈早早就起床为我们做早餐。

师:对,我们看到父母做饭、做家务等,是不是也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家中都学到了什么(跟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结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生5:学会了洗衣、做饭、打扫房间。

生6: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

生7:学会了替别人着想。

师:很好,但只有这些吗?

生8:懂得了要懂礼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生9: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你们都是好孩子啊。看来教材中的这些内容都不用给你们讲了,因为你们都已经懂了,在生活中也这样做了,而且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好。不信你们看教材中第24页的图片。

师:第一幅图讲了什么事?

生(齐答):孩子向妈妈学习做饭。

师:第二幅图讲了什么事?

生(齐答):孩子学会了做饭。

师:第三幅图又讲了什么事?

生10:父母教育孩子要孝敬长辈。

师:那么第四幅图讲了什么事?

生11:奶奶夸孩子懂事。

师:这些你们是不是都懂?而且以后会不会做得更好?

生(齐答):是。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段文字,结合自己和同学讲的故事,概括出家庭的作用。

(学生在回忆和讲故事的过程中,心里已经有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体会到了家的温暖;这样在学生有了自我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记得也更久。)

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全家的幸福生活和我们的健康成长,父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生12: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那么好。我家小区就有一对父母整天打麻将,不管孩子,那孩子每天放学就在小区里玩。

(这一句话打破了刚才教学的和谐氛围,这些事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此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应不理或是批评,而应抓住这一良好的生成资源教授相关教学内容,因为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破坏”氛围的一句话上,这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想你们也一定经常观察你们周围的生活,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这个同学所讲的情况。假如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你身边,那位同学就是你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他呢?

生13:找他的爸爸妈妈谈话沟通。

生14:帮助他的父母戒掉打麻将的毛病。

生15:向法院起诉,寻求法律帮助。

生16:把他请到我家和我一起学习。

师:感谢你们的热心帮助,同学们懂得真多啊,你们的方法也都很好。(结合学生的方法,讲解养育子女也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链接教材相关材料,并对材料分析说明。)

活动3:感受家庭温暖,感谢父母之爱。

这是一项给父母写寄言的活动。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一次体会父母的关怀,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情感触动更深刻,从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打算写出来,要写得详细、可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要进行跟踪考察,并在下一节课中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

小结: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要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九、教学反思

第一,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教师引领学生在分享自己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生成性教学的运用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中学生叙述的内容较多,故事情节各不相同,教师要抓住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父母这条主线来引导学生发言。在结合学生的故事讲解相关知识时,还要重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生成资源,对其一定要特别讲解、反复强调,让学生自然又轻松地理解、吸收教学知识,进而提高自己。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组织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生成过程中来,尽可能多地去观察、回应、评价每位学生的课堂活动。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这一节课甚至以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