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写道:“(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多种情境,倡导体验和参与”,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初中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并以此为基础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初中生亲自体验使用思想政治知识的过程,使其逐渐形成应用意识。
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表情与上课的激情,因为教师恰当的言行举止可发挥正向的教学导向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初中生的紧张情绪,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探究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一个初中生提供均等的思想政治学习机会以及提问与回答问题的机会,重视每一名初中生。在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教师可适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情境的真实性与吸引力,进而让初中生将学习看作自己的生命需要,将学习行为内化为自己的本性行为。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学工作者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笔者将介绍一则以生活情境来组织初中思想政治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我与父母交朋友”生活化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明白如下要点: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与父母沟通的程序,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输赢不可。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掌握如下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透视能力,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行为能力,对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在家庭交往中权衡得失利弊的能力。
让学生做到如下几点: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
【本课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面对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可避免地表现于家庭的交往之中。代沟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要学会与人交往,这是立足社会的基本,而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练习交往的第一课堂。所以,思想品德教师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安排这一教育内容。
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善于合理宣泄情绪,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行为后果,对自己负责,分辨是非善恶”等内容,尽管不是本课着重讲解的重点,但都与本课内容有关。“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则是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与父母的交往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难点:
代沟。代沟是指年轻的子女与父母辈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的距离、鸿沟,并导致两代人彼此不理解、产生隔阂。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教学方法】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阅读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法和集体讨论法,辅之以教师必要的点拨。课后要求主要是践行,即把课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实践中。
【课时安排】
本课用2课时授完。
一、情景预设
(导入:见教材引言“有户人家,……我们就能为和睦的家庭增添温暖”。)
师:怎样才能走近父母、和父母沟通、超越代沟,为家庭增添温暖呢?当我们学完第二课就清楚了。
(教师板书课题:“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二、教学活动过程
板书:严也是一种爱。
(一)成长也会有烦恼
1.产生烦恼的原因
活动1:指名学生朗读教材“我的烦恼”资料内容,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紧张了?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个人的喜好,与朋友交往的兴奋,不注意考虑家长的忧虑和感受,对于服装的偏爱,以及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戒备等,都是初中学生普遍遇到的现实中的问题。这些是基于青春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小时候崇拜父母,认为父母无所不能;到青春期后,开始产生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长;过了青春期,又客观地看到父母的价值。
从家长角度讲,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要求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孩子听不进去时,会觉得家长特别唠叨、啰嗦,于是就与父母产生了矛盾。这说明两代人之间有代沟。
设问:为什么两代人会出现隔阂、产生代沟?
2.产生代沟的原因
相关链接:“我眼中的爸爸”(详见教材)。
想一想:“我眼中的爸爸”说明了什么(学生谈谈看法后教师总结归纳)?
(说明: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家长的看法是不同的。)
做一做: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探讨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
教师小结,如表2-1所示。
表2-1 教师小结
(www.xing528.com)
续表
产生隔阂、代沟的直接原因:年龄差异。
代沟的实质: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种代际差异。
子女与父母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产生较大差异,由此产生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
3.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是一种爱
望子成龙,自古以来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大多基于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他人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学生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二)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对父母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严格要求产生反感。
活动2: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想一想:逆反心理都有哪些表现呢?
具体表现:“要我这样,我非那样”“你说这好,我非说那好”“让我信这,我非信那”,这些是青春期学生普遍性的反映。
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身上的逆反心理都有哪些表现?
相关链接: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几种具体情景和心理原因。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我们要独立,家长不让我们独立。”
——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我们要做主,家长不让我们做主。”
——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我们要出点儿圈,家长阻止我们。”
——强迫学生接受某种观点。“我们要赶新潮,家长非要我们接受老观念。”
从学生的角度看,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心理原因: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学生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即自制能力弱;学生的独立意识比小时候明显增强,有了不同于家长的兴趣和追求。
2.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
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具体分析,逆反未必都错,有的反抗不无道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代际不同,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大趋势。具体地来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中的好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家长有意无意造成的。当然,家长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有误区。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的原因。有调查表明,极端问题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家长教育的不当。下面列举七种常见的家教误区。
第一,棍棒之下出孝子(粗暴型)。粗暴的方法易引起子女的不满,而且家长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容易让子女消极模仿,助长其暴力倾向。
第二,可怜天下父母心(溺爱型)。过分否认子女的独立行为并不高明,常常使孩子丧失自主磨炼的机会,并产生心理依赖性。当不如意时,子女也会逆反。
第三,孩子总是自家好(袒护型)。这种不公平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让子女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家里容易表现为“不如意时就发脾气”。
第四,树长大了自然直(放纵型)。这是不懂教育、放弃教育的做法,如果不结合学生的表现及时管教,则会失去教育的良机,放纵的结果是“子女放荡不羁,脾气暴躁,顶顶撞撞”。
第五,冷热无常(情绪型)。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当家长情绪与子女吻合时还好,不吻合时子女就会逆反。
第六,滥施奖励(物欲型)。在物质诱惑很大的今天,物欲型家教的负面影响更大。它有诱导学生不择手段攫取钱财的倾向,当子女的物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反抗。
第七,众星捧月(至尊型)。子女不是完人,过分宠爱会助长子女的虚荣心。当子女的虚荣心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反抗。
教师总结: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就是要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要做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又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
3.逆反心理存在的危害
活动3:想一想,说一说。
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逆反心理造成的危害,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
教师总结: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为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为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有的表现为由对某事的分歧迁怒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造成极大的危害,如离家出走甚至非法越轨、伤害父母。
从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父母。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怎样才能克制自己呢?
相关链接:教材内容。
自制力源于修养的境界,理智是自制的前提。只要学生能理智地处理问题,就能减少或者消除逆反心理所带来的危害,就能为和睦的家庭增添温暖。
(三)课堂小结
师:我们相信父母是爱我们的,有时他们的做法我们可能难以接受,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不要与自己的父母对立,不要有逆反心理,应多与父母沟通、交流,相信父母是最爱你的人。
知识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只有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在学习中加以应用,才能使其理解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应该用生活理念来构建思想政治教学大课堂,促使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做到为生活所用。至此,笔者对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研究便告一段落。接下来,笔者将从问题探究法这种以学生探究为主、能够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出发,来分析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
【注释】
[1]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中英.主体教育的文化透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01):5-8.
[3]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4]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