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初中思政教学内容生活化

促进初中思政教学内容生活化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选择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全面、及时地分析社会发展的动态,考虑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能力,从而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时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乡土资源,必将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进而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时长,使其主动投身于思想政治知识的探索活动之中。

促进初中思政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本身的内容是初中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而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便是在思想政治课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认真安排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初中生能够发现思想政治知识中的生活元素,进而产生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也会因此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使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得以充分拓展,使其感到学习思想政治的巨大快乐。

在选择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全面、及时地分析社会发展的动态,考虑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能力,从而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时效。

新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服务于教学的,并不是教学的“法定文本”,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精心打造与提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将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有利资源都整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为此,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意识,全面甄别、辨别各种资源,以便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丰富课程资源。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从自身修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引出适宜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的现实生活与乡土资源来展开思想政治教学,有意识地将课内外、校内外联系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程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是与初中生的生长与生活地区紧密联系起来的。学生具有的一部分知识源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便是自己的家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乡土资源,必将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进而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时长,使其主动投身于思想政治知识的探索活动之中。乡土资源具有“近、熟、亲”的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来展开爱国教育。另外,乡土资源的丰富性不仅可让学生产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还可让学生接受本地乡土文化教育,受到浓烈的历史文化熏陶。下面,笔者将介绍湖南省乡土资源德育课程的开发案例。

湖南省乡土资源德育课程开发

【乡土化德育资源开发过程】

湖南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湖南乡土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极强,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事实证明,厚实的乡土文化能为德育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学校德育需要现代经济政治文明的支持,也需要传统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转化为新时期学校德育课程资源,为中学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和蓬勃生机,不仅有利于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使德育更具有地域人文的特质和风采,散发无穷的魅力。几千年来,这方土地积淀的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社会、生活等人文教育资源是那么丰厚,乡土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德育资源,帮助德育工作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整合,拓宽了师生的德育视野。

一、着眼本土开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共识,社区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越发明显。在这样协作互助的背景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乡土教育资源,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利用社区所辖单位,如山群、风景区、民居、工厂、机关、部队、商场,来建立校外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就是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拓展到校外的一种有益尝试。近年来,我校在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贾谊故居、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等地建立了多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与基地的周边学校结为友好单位,组织学生共同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帮困助学活动,借助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将这些单位建成校外德育基地,充实了校外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为学校德育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政策,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切实提高了德育活动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全方位地得到陶冶,全过程地受到熏陶,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走进风景名胜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名扬海内外的宝地。千年的古城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学校提供了更为宽广和深刻的人文视野与开发空间。每年春、秋两季,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登岳麓山”“观橘洲美景”“游汉墓,赏汉代三绝”等系列活动,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家乡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能够初识家乡的美丽,还变得更加热爱历史文化遗产,热爱长沙。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和利用湖南乡土文化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德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进了学校德育实践的深化和改革。

三、搭建特色体验平台,注重德育实践

学校应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科学理论指导德育工作,搭建体验式德育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开展崇尚地域人文精神的德育实践活动。倡导德育走出课堂,在广阔的社会实际生活中获得锻炼与提升,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例如,学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暑期调研、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师生走进乡土文化,将教育的视角伸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以潜移默化、互动体验的方式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学校在传承乡土文化时注重打造特色,在学生中成立各种乡土文化的兴趣小组。在每学期开设富有湖南乡土文化特色的劳技课和兴趣活动课,如湘绣、剪纸、陶艺、器乐、灯谜、戏曲,内容丰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各个班级的活动丰富多彩,有组织“家乡名胜古迹知多少”知识问答赛的,有对与长沙名人有关的街名、巷名开展调查的,有搜集与太平街、药王街、三泰街等有关的人和事的,有为天心阁、橘子洲公园等设计导游词的,还有举行“走近浏阳河”活动的。利用主题班会,各个班级确立适合本班的乡土德育主题,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的班级主题是“了解家乡”,学生收集相关图片,编童谣俗语集,唱家乡民谣;有的班级主题是“赞美家乡”,办以水乡为主题的小型书画作品展,讲家乡的逸闻趣事;有的班级主题是“热爱家乡”,唱耳熟能详的民歌,写自创的诗文,办演讲会,同时发动学生编排精彩纷呈、喜闻乐见的各种乡土文艺节目。学校平时便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长沙革命烈士纪念馆、新民学会旧址、雷锋纪念馆等革命传统遗迹,让学生忆苦思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热情。组织学生参观省博物馆、岳麓书院、爱晚亭、马王堆、天心阁、开福寺等,探寻先贤们的成就足迹,感受先辈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体味乡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德育素材进行寻访收集活动,开展“体味一方乡土文化,践行一方乡土美德,寻访一名乡土名人,游历一处乡土名胜”的大型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营造乡土文化气息

在汉文化千百年的浸润与熏陶下,湖南乡土文化的民风民俗朴实淳真,歌谣民谚谈谐幽默,民间艺术美轮美奂,人文古迹历经沧桑……它们都是学校德育资源的源头活水。基于此认识,学校可致力于营造以楚汉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环境,旨在以湖南人杰地灵的乡土人文风尚感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心智,提高人文修养。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是精神、物质文明的标志,又是学子抒发美好感情的对象。为了营造教书育人的优良校园环境,学校在校园设计布置上独具匠心,在“名人文化广场”,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品格事迹让学子经常自省、深思;在“历史长廊”里,我校精神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成功彼岸;“攀登”纪念碑激励学子追求卓越;“向往”雕塑鼓舞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延伸的石级催人奋起,参天的古樟引人遐思;幽静的“琢园”、秀丽的“镕园”,一步一景,鸟语花香,如诗如画;宣传栏内,标语无声却引人驻足凝思;电子屏上,格言警句无不给人启示与熏陶。校园环境美不胜收,处处诗情画意,一步一景,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实施效果反思】

第一,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锻炼了科研型教师队伍,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者转向课程开发的平等参与者,由知识概念的传授者转化为德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由学生课堂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研究型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增加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激起了教师的科研热情,涌现了一批科研骨干,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教育广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德育实践,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提升能力的目的。首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激情日益减退。而综合实践活动完全避免了那些形式主义,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他们从综合实践中得到了情感体验,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他们就能把自己放到实践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学习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其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进行社会调研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真正的调研要求,学会了编写科学的调研实施提纲,还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写调研报告时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所以说,这样一个活动使学生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道德意识。在社会化大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学生在富有兴趣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了很多实际的技能与本领。在自己确立的社会综合性小课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了社会并看到社会文明建设中亟待改进的方方面面,进而树立为家乡、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服务意识。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在反馈材料、评价信息及成果展示中获得肯定、荣誉、自豪感和价值体验,并能通过对活动经历的反思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潜能,凸显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学校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兴趣型课程。例如,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校本课程选修机会,形成了专题性、自主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型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组织、实施、管理与评价机制,自编了《兴趣型课程指南》《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来指导学生。此外,学校还通过乡土文化探究活动丰富了德育活动的模式,拓展了青少年的文化视野,逐步形成了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亮点。五年来,学校先后开展的特色活动如下:红色文化韶山行,岳麓山风景、山林遗迹的摄影和专题探究活动,清明节烈士公园的“追忆先烈、缅怀历史”专题参观活动,望城靖港小镇民间故事和民俗风情采集活动,湖湘精神麓山论坛研讨会。

其次,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拓展学生思维。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应多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上,撰写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的作业体现,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社会实践调查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敢想敢做的成长特点,能够激励、唤醒并鼓励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确定实践任务、实践对象,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策划与实践分析,成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初中生能够感受到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亲历祖国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位初中教师所组织的实践性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

“新学校、新同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链接新课标

一、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初中生活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小学到初中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和小学相比,中学无论是在同学、教师、校园环境上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能够给七年级新生带来新鲜感,所以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的最初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适应中学生活的关键。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和其他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教案特色】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教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第二,熟悉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第三,知道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能够积极建立新的友谊。

二、能力目标

第一,面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第二,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第二,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地与朋友交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言(板书)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教师就成功了一半。

二、讲授新课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1:校园里的新鲜事。

1.设计目的

开展“校园里的新鲜事”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使学生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2.准备工作

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并相应地做以下准备。

第一,准备有关本校校史、校貌、校风的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第二,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

第三,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写好“我爱学校,爱我学校”的赞美诗词。

第四,关于中小学的学习特点和规章制度的比较,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

3.过程指导

第一步:组织“校园里的新鲜事”竞猜活动。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言。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间的竞猜活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教师选择问题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和补充学生的回答。

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第七步:教师总结。

4.评价指导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于最后的补充填空可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教师应对学生在竞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学生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查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进入新的环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既感到很高兴,又感到孤单。怎么消除孤单呢?这就需要大家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2:“认识你,记住我!”

1.设计目的

让学生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2.准备工作

每个学生自制5~10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教材中的11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些。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互赠名片并进行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交往,教师在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

第三步:请学生介绍自己新认识的伙伴。

第四步: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受,大家分享。

4.评价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三)“与新朋友结伴同行”(板书)

活动3:短剧表演。(www.xing528.com)

1.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2.活动准备

第一,教师事先了解班级的人际关系情况,并通过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其原因。

第二,上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将课桌排列成圆圈。

第三,教师事先针对本班的人际关系编制学生和睦相处和吵架的实例或故事,或组织学生一起编写,要求故事能切合本班实际。

第四,教师事先挑选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自编的短剧故事。

3.活动过程

第一步:将学生分成两组,各组自行设计并表演一则短剧,短剧内容为学生和睦相处和吵架的实例或故事。故事可以由学生自编,也可由师生在课前一起编制。

第二步: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第三步: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谈谈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第四步: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教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

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是佼佼者,有的同学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应为曾经拥有的荣誉背上包袱,也不必为曾经有过的失误而懊恼。关键是怎样把握住新的机会,在新学校、新集体、新教师面前展现新的自我。在中学,大家将出现的新面貌是什么?

最后,聚焦时事,拓宽视野。时事教学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引入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可以真正扩充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范围,有利于让初中生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观点与原理还原为真实、生动、具体的生活观点。如果教师可以经常开展时事教学活动,那么便可激发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与热点问题的激情,让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初中生还可在时事新闻和热点问题中剖析社会现象,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以热点、焦点与时事政治来导入思想政治观点,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知识的说服力,深化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恰当的时事材料和热点问题,以材料来为初中生创设问题情境,进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时事热点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明白何为真善美、假丑恶,进而学会做人、做事,体验生命和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下面,笔者将介绍一则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引入时事教学的教学案例。

“实施可持续发展”实践性教学设计案例与教学反思

【课标依据】

本案例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的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材分析】

本案例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中第三框的内容,与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对应。它紧紧围绕“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这个中心展开,包括“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以及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内容。

【学情分析】

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已经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他们只是通过网络、影视等媒体了解到一些问题的表象,对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不清楚。学生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较少,很难理解我国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因此,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设计理念】

第一,立足生活,给学生一个互动对话的课堂,一个情感体验的课堂,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交流与教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

第三,关注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答案,而是根据活动展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第四,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立体—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资源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目标: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情感,并勇于同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做斗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本课重点。

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我国资源国情的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即空气、土地、森林、水等资源。水是生命之源,这节课就从水资源开始。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要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和我国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新授

呈现目标(多媒体显示):我国的资源国情是什么?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对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组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多媒体展示)材料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水资源拥有量居世界第四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六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草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

老师(以下简称师):结合这则材料分析,谈谈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板书: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学生(以下简称生):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学生回答不完善,教师可补充完整。)

(多媒体展示)材料2: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国家的23倍。

师:结合这则材料,大家谈谈我国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多媒体展示视频《珍惜水资源》。)

师:在刚才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挑水的少年、因水污染而生病的人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同学们居住在美丽的家乡,因为水资源丰富,可能感受不到水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大家一定感受过水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今年夏季自来水发臭大家都记得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生: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今天我们又了解了水资源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呢?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生: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实质都是发展问题。在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板书: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实质都是发展问题。)

师: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如何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对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一味索取。

师:面对这些影响,人们达成共识,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生:可持续发展之路。

师:因此,我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生: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师板书:坚持可持续发展。)

师: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是子孙借给我们的。大家可以谈一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师:同学们想一想,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讨论、展示,教师引导、归纳:必须坚持一种战略;努力建设“两型”社会;推动“三生”发展之路。)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感想(点评)。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的资源国情,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四、课堂练习

例1:“十一五”纲要指出了节能和环保的约束性指标,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这一目标的提出( )。

①表明我国资源压力依然十分严峻;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④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例2:下列措施有利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 )。

A.退湖还田

B.讲究卫生,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C.禁止开发不可再生资源

D.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一下,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有哪些好的建议和做法?

六、结束语

(多媒体展示视频《喝完最后一滴水》。)

师:同学们,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今天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喝完瓶中最后一滴水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