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影响力超越《新青年》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影响力超越《新青年》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是作为各种主义之一种来进行宣传的。就理论深度而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四大副刊”不及《新青年》,但从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这一点看,其影响或许超过《新青年》。“四大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对马恩列原著的翻译,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这里面以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影响最大,“四大副刊”上曾多次刊载其译本。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影响力超越《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是作为各种主义之一种来进行宣传的。就理论深度而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四大副刊”不及《新青年》,但从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这一点看,其影响或许超过《新青年》。“四大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对马恩列原著的翻译,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

1.马恩列原著的翻译

“四大副刊”上马恩列原著的翻译虽说不算多,但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篇目,主要有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农税的意义》、《马克思政治学》、《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等。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是由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译本转译成中文的,在1919年5月《晨报》副刊的《马克思研究》专栏与1919年8月《学灯》的《译述·名著》专栏上发表,这是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最早中文译本。

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与《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节译本,发表在1920年1月的《觉悟》副刊上,译者为衡石。1925年2月,《觉悟》副刊又连载了《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全文,翻译者署名为“丽英女士”,实际上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柯柏年的化名,这是此书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前6章,1924年5月在《觉悟》副刊连载,翻译者李春蕃即柯柏年。李春蕃还翻译了列宁的《农税底意义》即《论粮食税》发表在1924年2月的《觉悟》副刊上。张太雷翻译的《马克思政治学》,实际上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部分章节,1924年11月在《觉悟》副刊连载。此外,1922年2月《晨报》副刊连载的《劳农俄国的建设事业》即列宁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四大副刊”上这些理论原著的翻译为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与“四大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形成了一种互补。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

(1)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大副刊”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有关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诠释与论述所占的分量最重,其中包括域外马克思唯物史观研究成果的译介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唯物史观的研究阐释。

“四大副刊”上域外马克思唯物史观研究成果的翻译主要有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译自日本《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的《马氏唯物史观概要》、译自日本《改造》杂志的《马氏唯物史观的批评》、芬兰人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德国考茨基的《伦理与唯物史观》等。这里面以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影响最大,“四大副刊”上曾多次刊载其译本。1919年5月,《晨报》副刊开设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开门之作刊发的就是渊泉(陈溥贤)翻译的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这篇译文,《学灯》副刊予以了转载。1920年6月与1921年5月,《觉悟》副刊又分别连载了陈望道翻译的河上肇的《马克斯底唯物史观》与施存统翻译的河上肇的《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

渊泉、陈望道、施存统的三篇译文均译自河上肇《近世经济史论》中“马克思唯物史观”这一部分。施存统翻译的《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与渊泉翻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基本一致,主要是对阶级斗争学说这一部分的翻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信从唯物史观的许多论者多以为阶级斗争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而很少注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问题”[52]。陈望道翻译的《马克斯底唯物史观》则较为完整,包括序论、社会进化论、阶级斗争学说三部分。

从陈望道的译文看,河上肇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起初稍有系统的,便是一八四八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更有一定的公式的,便是一八五九年著述的《经济学评判》一部书底序文”[53]。因而在“社会进化论”这一部分,河上肇首先翻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文》的全文,然后对序文中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河上肇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公式列了一个表,然后举例说明:“社会底生产力一有变动……那生产关系就一定随着变动。里面的分配关系,不消说,也就随了他变动。生产分配两关系,综合起来便是经济组织;这就无异说生产力生了变动,经济组织也生了变动的了。经济组织即然生了变动,表现这实质的法律和政治也就要生变动,于是广义的社会关系也便全部生出变动了。这些社会关系生了变动,那社会上流行的宗教哪、道德哪、艺术哪、哲学哪,一切精神的文化底表现形式——就是马克斯说的‘社会底意识状况’或‘观念上的状况’——也都生变动了。”[54]?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河上肇也进行诠释,他认为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生产力正相调和,生产力底发展很调顺的时代。但社会底生产力一发展到了某程度以上,社会组织和社会生产力底调顺就被破坏,向来助长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组织,也就变成了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这是第二期。第二期里,社会底生产力虽然受社会组织一定的束缚,他底发展仍然是继续的。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组织中间的矛盾冲突越厉害,厉害到极点,社会的革命,就是社会组织改造,就到了。社会的革命一显现,旧社会组织从此告终,新社会组织从此发端,社会组织便又进化去了。”[55]在“阶级争斗学说”这一部分,河上肇专门就《共产党宣言》中“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阶级争斗底历史”这一论断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说,“不妨看作将唯物史观‘应用’在生产工具私有的阶级社会里的一种学说,因为这样,所以它底效用是限于一时的,只有阶级的社会里适用的,不像那唯物史观,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适用”[56]

河上肇对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影响极大,李达、李汉俊留学日本时则曾师从河上肇。“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里,就特别说明关于唯物史观的原著译述是河上肇博士胡汉民在他的《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一文里,在说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关系时,特别注明‘以上本河上肇的解说’。”[57]因此,“四大副刊”将河上肇《近世经济史论》中“马克思唯物史观”这一部分的原文翻译稿刊载出来,应该说更加有利于国人了解、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四大副刊”在刊载域外马克思主义者唯物史观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刊登了不少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于唯物史观的阐释,这其中以《觉悟》副刊最为突出。(www.xing528.com)

胡汉民发表于1919年12月《建设》杂志上的《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被认为是“五四”前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译述最为全面,说明最为清楚”[58]的一篇力作,《觉悟》副刊全文予以了转载。在文中,胡汉民指出:“马克斯的史观,因为没有专书,令人骤然间不得要领,就是有名的经济学社会学者,也往往有因解释上的错误,致下不当理的批评的。现在先把马克斯著作中包含唯物史观主要的部分,释述于左。”[59]接下来,他摘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著作中有关唯物史观的论述。在译述的基础上,胡汉民概括和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指出:尽管以经济为中心的历史观,古代哲学家也略有论及,可是“到马克思才努力说明人类历史的进动的原因。以为人类因社会的生产力而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定法律上政治上的关系。更左右其社会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其间社会一切形式的变化,都居于经济行程自然的变化。以此立经济一元论的历史观”[60]。“唯物史观的意义,简单说,就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历史观”,其中“包括社会组织进化论和精神生活之物质的说明两大部分,而阶级斗争说又是当中一个重要关键”[61]。在正面阐发马克思唯物史观之后,胡汉民还对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非难进行了批驳。他将种种非难归纳为:“以法律的概念代经济的概念而非难唯物史观者”、“以历史的进化不认经济有最强决定之势力而非难唯物观者”、“否认经济宿命论而非难唯物史观者”、“以为与(阶级斗争学说)矛盾而非难唯物史观者”、“以一元论过于单纯而非难唯物史观者”等八种观点,然后逐一进行剖析驳斥,捍卫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觉悟》副刊还刊载了施存统、李汉俊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有关阐述。施存统的《马克斯主义底特色》、《关于马克斯主义的一个误解》特别强调了唯物史观对于物质条件的重视。在《马克斯主义底特色》中,施存统指出:“马克期主义底特色,一言以蔽之,就在于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底特色,即在于注重物质的条件。”[62]在《关于马克斯主义的一个误解》中,针对有人提出“马克斯主义,似乎太偏向物质的一方面”的观点,施存统辩驳说:“马克斯主义之所以为马克斯主义,也即在于重视物质的条件这一点,我们不但不以此为马克斯主义病,反而以此为马克斯主义胜于其他一切主义的证据。”同时施存统指出:“马克斯没有说‘社会只有经济一面的关系’。他底意思不过是说:经济的关系,是社会底根本关系。除了经济关系以外还有别的关系,马克斯本来明明白白承认。否则,他那唯物史观就不能成立,他那所谓‘下层基础’‘上部构造’就变成了无意义。”[63]

李汉俊的《唯物史观不是什么?》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各种哲学流派的比较批评中来阐释唯物史观。在文中,李汉俊从唯物史观不是哲学,唯物史观不是哲学的唯物论,唯物史观不是物质唯一主义,唯物史观不是诡辩的唯物论,唯物史观不是赫格尔(黑格尔)哲学这五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旧唯物论、形而上学的诡辩论、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创刊较晚的《京报副刊》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面虽不及其他几家副刊,但也曾刊登了高一涵的演讲《马克斯的唯物史观》。高一涵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革命发生的原因”、“革命的思想与物质变迁的关系”、“新制度的发生”、“演进的社会革命论”[64]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五四时期是“中国译介唯物史观的正式展开”[65]时期,“四大副刊”刊载的中外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阐释,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四大副刊”也刊载了一些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述。前面我们提到的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序论中便首先论及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上肇说:

照我看来,马克斯底社会主义实在可以分作关于过去的理论、关于现在的理论、关于未来的理论,三分。第一所谓关于过去的理论,是指唯物史观说的,这是关于过去的社会组织到底是因为怎样的原因和经历变迁过来的问题的理论。第二所谓关于现在的理论,是对于那第一历史观说的经济论,是在现在经济组织的资本主义组织上,下了分析的解剖的研究,断定他必然的运命的理论。所以那第一部分的理论,如果另起名称,叫作“社会组织进化论”,这第二部分的理论,便可叫作“资本主义的经济论”。所以他那同这有关的大著,名叫“资本”。第三所谓关于将来的理论,是关于推行社会主义所要用的方法手段的政策论,就是同第一关于过去的历史的部分和第二关于现在的情状的部分对立的、关于将来的政策的理论。所以这部分,也不妨叫作“社会主义运动论”,如就那政策底内容起名,那便该叫作“社会民主主义”了。

总而言之,唯物史观和资本论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三样是贯穿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马克斯主义的三大原理。这些部分,……是决难分离,极有密切的连络的,连络的那条金线,便是所谓阶级争斗说。[66]

河上肇这一阐述,可以说是“四大副刊”上较早介绍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章。李汉俊1922年6月发表在《觉悟》副刊上的《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明显受到河上肇的影响,文中指出:“马克思学说,可以分作理论与政策两方面。理论底方面,又可以分作‘唯物史观说’、‘经济学说’、‘阶级斗争说’三大部分。政策底方面,就是所谓‘社会民主主义’的部分。这中间,‘唯物史观说’是关于过去的理论,是研究过去社会组织变化的原因和经过的,亦可以叫作社会组织变化论;‘经济学说’是关于现在的理论,是用分析剖解的方法研究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并预言了这组织必然的运命的,亦可以叫作资本主义经济论;‘社会民主主义’是关于将来的理论,是研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的,亦可以叫作社会主义运动论;‘阶级斗争说’是像一根金线一般把上述三大部分的根本缝起来。”[67]

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觉悟》副刊用两个整版另加半版篇幅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的长文。这篇文章由于是转录没有标明作者,但却是“四大副刊”上最为明晰地阐述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学说的文章。文章分“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争斗”、“劳工专政”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告诉读者:马克思是一个大经济学者,他的学说代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其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特点“是在说明剩余价值之如何成立及实现”,“二千几百页的资本论里面反复说明的,可以说目的就是在说明剩余价值”[68]。那么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乃是货物的价值与制造这货物所费的价值之差额。”剩余价值“虽然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际归到资本家底荷包,但是夺取底方法和剩余价值底本质,都不是指流通过程中一件一件生产品的卖价,乃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做‘剩余劳动’的价值”[69]。接下来,文章解释了什么是“剩余劳动”,最后说明“资本家的资本是夺取劳动者剩余价值变成的,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之价值变成的”[70]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其一,说明人类文化之变动。大意是说: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为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是跟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的,经济的构造是跟着生活资料之生产方法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倒是人的社会生活决定人的意识。其二,说明社会制度之变动。大意是说: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有了变动,社会制度也要跟着变动,因为经济的基础(即生产力)有了变动,在这基础上面的建筑物自然也要或徐或速的革起命来……但是一个社会制度,非到了生产力在其制度内更无发展之余地时,决不会崩坏。”[71]紧接着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马克思社会主义所以称为科学的不是空想的,正因为他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观上主张‘当然的’理想。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别家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之要点。”[72]

文章第三部分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简要概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书,这书底精髓,正是根据唯物史观来说明阶级争斗的”,其中要义有二:“(一)一切过去社会底历史都是阶级争斗底历史”;“(二)阶级之成立和争斗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73]。最后一部分,文章论及无产阶级专政,引用马克思的原话说明:“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移到社会主义的社会之中间,必然有一个政治的过渡时期,这政治的过渡时期,就是劳工专政。”[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