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四时期报纸副刊与文学结缘,文人办报与报业竞争至关重要

五四时期报纸副刊与文学结缘,文人办报与报业竞争至关重要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报纸副刊从诞生之日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申报》上的文艺性内容由此成为报纸副刊的雏形,中国近代报纸的体例也由此基本形成,即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大块构成。由上述可见,从可有可无的报纸补白到成为报纸的必备内容再到第一个副刊正式诞生,文人办报与报业竞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文人办报为副刊的发生提供了可能,那么报业竞争则直接促成了副刊的发生。

五四时期报纸副刊与文学结缘,文人办报与报业竞争至关重要

中国的报纸副刊从诞生之日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近代早期报刊均由文人所办。

中国是一个文艺大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培养了无数的文人,这些文人一旦中举,便顺利地走上仕途,从知识者变为权力者。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幸运,初试不中再试不中者比比皆是。鸦片战争后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为这些文人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办报。文人办报有三种情况:一种按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洋人出钱,秀才办报”,即报纸的老板是洋人,主编却是中国的秀才们,如1872年创办《申报》、1882年创办的《字林沪报》、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等当时较有影响的大报,都是这种情况;第二种是中国文人自己办的报纸,如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第三种是较之大报出现得稍晚一些的文人办的小报,以1897年李伯元的《游戏报》为其开端。

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中,文人办报并不容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小农经济开始自然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信息有了一定的需求,这一切为报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毕竟有限,交通不便,封建统治的言禁未开,这使得报纸的信息量严重不足。当时报纸“有关中国的政治新闻,其主要来源,只能是来自北京的《京报》和所在省的辕门抄”[2]。查阅当时的材料,“偶尔发现报馆人员向外国驻华使馆探听消息的事,还不曾发现有关中国官员(或官方机构)接受报馆采访的记载”[3]。即使探访到官方的某些新闻,也会受到干涉,难于见报。比如《申报》曾刊登江南提督谭碧理到沪的消息,谭即派人来报馆交涉,横加指责[4]。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指出:“甲午以前,报纸罕言政事,对于官场中人尤不敢妄加只字。”[5]

担任过《新闻报》总编的老报人孙玉声则在《新闻报三十年之回顾》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犹轮轨未通迟滞。各埠访函之来,远道者十数日或数十日不等。即近如苏杭亦须二三日始达,电报则仅上喻(谕)可传外,其余无只字。故主政者于每日报中材料,颇感困难。一届冬令封河,京津各道消息不通。岁除各官署封印以后,未至开印,公牍俱无。致巧媳妇尤难作无米之炊。[6]

可报纸每天得出,空出来的版面由什么填补呢?当时的报人们并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文学熏陶,新闻文体的文学化是当时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当时的许多新闻报道和标题都非常文学化,报纸的言论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而是脱胎于古代政论文的报刊政论文。一旦报纸出现空白,文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拿他们最熟悉的文艺性内容如诗词、寓言、对联、杂谈游记、笔记文等来填补。比如王韬曾自述,他主编《循环日报》的时候,因“交通未便,消息难通”,“常述野语稗史以补之”[7],这就是早期报纸的补白。(www.xing528.com)

当然,文艺性内容并不仅仅被当作补白的材料,也有聪明的报人看到了文艺性内容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将之作为报业竞争的有力手段。1872年上海《申报》创刊时,为了和早于它十年创刊占领了一定读者市场的《上海新报》竞争,不再像《上海新报》那样将文艺性内容视为可有可无的补白与新闻、言论混编在一块儿,而是将文艺作为每天报纸必备的内容,集中放在报纸末页,时人戏称为“报屁股”。在创刊号的《本馆条例》中,《申报》申称:“如有骚人韵士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取值。”[8]《申报》的这一创举,在当时出版物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吸引了大批喜好吟风弄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征稿启事登出后,投稿非常踊跃,报纸末页的版面有限,容纳不下,《申报》于1872年11月又创办《瀛寰琐记》月刊,主要刊登诗词、骈文、笔记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也少量地刊登天文、地理等知识小品和时事论文,《瀛寰琐记》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份文学期刊。1877年《申报馆书目》曾介绍说:“是书皆近时诸同人惠投本馆嘱刊之作,本馆延请名人详加选择。”[9]由此可见报纸刊载文艺作品之受欢迎。而《申报》在创刊当年就击败了《上海新报》,独霸上海报坛,除了重视言论、扩大新闻报道面、实行价格战,重视文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申报》上的文艺性内容由此成为报纸副刊的雏形,中国近代报纸的体例也由此基本形成,即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大块构成。

1882年,《上海新报》改名为《字林沪报》卷土重来。吸取十年前失败的教训,《字林沪报》开始也重视文艺,登出“凡有诗词歌赋嘱登本报者,概不取资”[10]的征稿启事,并开辟专栏,取名为“花团锦簇楼诗集”,专门刊登诗词歌赋。1888年,《字林沪报》又成功地将长篇小说连载引入报纸。其实,《申报》创刊时也刊登过连载小说,但未能吸引读者,很快就取消了,改刊登诗词为主。而《字林沪报》的连载小说选择夏敬渠的《野叟曝言》连载,十分受欢迎,吸引了大量读者。

1897年,李伯元创办的文艺小报《游戏报》大获成功,报界兴起了一股大办文艺小报的高潮。小报的兴起,抢去不少读者,使《字林沪报》等大报面临新的竞争对手。尽管《字林沪报》每天有固定的版面刊登文艺性的内容,但和小报比起来毕竟版面有限、影响有限。《字林沪报》的编辑高太痴等人“因而就想摹仿小报,在《字林沪报》上搞些新花样。不过,他们又觉得小报上那些‘游戏笔墨’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便想出了在‘正张’之外另出‘附张’的办法,用专门版面来集中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消闲性质的作品”[11],取名为《消闲报》,随《字林沪报》附送。《消闲报》的诞生,不仅使副刊较之过去内容更为集中、丰富,而且使副刊具有了完整的编辑形态,独立性更强,地位更为稳固,影响也更大,因而学界一般把《消闲报》作为我国报纸的第一个正式副刊。

由上述可见,从可有可无的报纸补白到成为报纸的必备内容再到第一个副刊正式诞生,文人办报与报业竞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文人办报为副刊的发生提供了可能,那么报业竞争则直接促成了副刊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