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导气场修炼术:有效沟通胜过命令

领导气场修炼术:有效沟通胜过命令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1——没有气场,就没有沟通聪明的人做什么事都讲究一种气场,讲究一种氛围,讲究一种火候。在与员工沟通时,一定要注意上述语言细节,这不但会给你的气场加分,也会提升沟通效果,让你说出的话更有分量与感染力。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心目中就会显得俗气,而少些雅气。详细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于是,他在大会上向员工灌输这种观念;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他会把这句话强调十来遍;与客户谈判时更是把它摆在台面上。

领导气场修炼术:有效沟通胜过命令

h1

——没有气场,就没有沟通

聪明的人做什么事都讲究一种气场,讲究一种氛围,讲究一种火候。一个领导有气场,他就会将个人的能量扩散、传递给自己的下属。

让动听的声音为气场加分

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领导说话的音量、语调有时甚至比说了些什么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动得体的话会让人变得更有气场。而要使自己的言语有分量,能够吸引、打动下属,一定要注意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语态等,如此,才会让说的比唱的好听!

1. 让声音充满活力

在一份“魅力调查问卷”的回答者中,有高达90%的人认为,声音是个人魅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响亮的声音会给人以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旺盛之感,会折射出强大的气场,而这样的气场也足以带动和感染你的下属,扩大你的影响力。

一个领导讲话时的声音,跟他受欢迎的程度及在下属中的影响力密切相关。如果你有一副好听的嗓音,那么,它就是你参与说话或讨论的天生资质,你因此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进而改变你的说话气场。如果你没有一副悦耳动听的好嗓音,也不用灰心,因为完美动听的声音也可以靠自己训练得来的: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放给自己听,如此反复练习,就一定能提高声音质量。

2. 注意说话时的语调

语调是一个人感情流露的窗口。悲伤、愉悦、轻松、压抑、失望、坚定等复杂的感情都会在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表现出来。恰当的语调运用可以增强一个人说话时的感召力

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次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充满了凄凉悲怆之感,不由得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到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影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

当人们知道了他的“台词”的具体内容后,虽然觉得很可笑,但无一不对对罗西佩服得五体投地。

巧妙地运用语调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大家的青睐。所以,我们在谈话或演讲时,要注意语调的高低变化,不能总保持同一种音调,否则就不会引起别人感情上的共鸣,只会使听的人昏昏欲睡。

3. 控制说话时的音量

每个人的音域范围变化都很大,或高亢,或低沉,或单一,或浑厚。但无论你属于其中的哪一种,在与人交谈时都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然而,生活中很多人没做到这一点,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发出的声音往往又尖又高。

其实,一个人气场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与音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影响他人,声音过大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与音调一样,我们聊天的声音大小也有其范围。试着发出各种音量不同的声音,并仔细听听,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最易为人所接受的音量。

4. 注意交谈的语速

要知道声音的力量足以影响世界。而且,我们说话的语速总是随我们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感知自己以及他人反应的方式。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保持恰当的语速,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并在谈话时不断地调整。当你想和下属沟通时,选择合适的语速十分重要。偶尔的停顿无关紧要,不过不要在停顿时加上“嗯”或时不时地清嗓子。

5. 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由一个个最基本的语音单位组成,然后加上适当的重音和语调。正确而恰当的发音,将有助于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提高你沟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清晰准确地发出每一个音节,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相反,不清晰的发音将有损于你的形象,有碍于你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

在与员工沟通时,一定要注意上述语言细节,这不但会给你的气场加分,也会提升沟通效果,让你说出的话更有分量与感染力。

气场悟语

好听的话总是像悦耳的铃声,不但听着悦耳,而且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升沟通效果,赢得下属的尊敬与信赖。

讲出的话不要太俗气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说话的方法:“与智者言依于传,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川,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要见识广博;和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有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说话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情;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好斗的人说话要态度谦逊;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虽然对不同的人说话应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方法,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不要让说出来的话显得太过中庸,或太俗气。尤其是领导讲话太过俗气,缺少品味,就会缺少威信,缺少感染力。在下属面前,自然就讲不出气场。

如,有些领导习惯找员工谈话,一开口,就啰唆一大堆,甚至会把多年以前的陈词滥调翻出来,动不动就喜欢说:“你眼中还有没有我这个领导?”

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心目中就会显得俗气,而少些雅气。还有些领导,讲话没水平,还时不时表现,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那么领导如何与下属沟通才会显得“不俗”呢?详细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多次进过的话,不要反复重提在下属眼中,这样的领导最可怕:腹中空空,嘴上却说得漂亮。这种领导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不断强调自己的主张。如,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他突发灵感讲到过一句漂亮话,那么在日后的工作中,他就会反复强调自己的这句话,总以为这句话会越说越出彩,其实不然。

有位厂长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句“名言”:态度决定成败。于是,他在大会上向员工灌输这种观念;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他会把这句话强调十来遍;与客户谈判时更是把它摆在台面上。除此之外,他再也讲不出一句哲理性很强的名言。时间久了,员工都摸清了他的这个套路,所以,在被厂长请去沟通前,员工都会说:“阿弥陀佛,态度决定成败!”果不其然,厂长一开口便会说:“你要知道,态度决定成败。我说过多少遍了……”如此讲话,怎么能让人说他不俗气呢?

有些领导可能是出于习惯,会把说过的话反反复复强调很多遍,以为这样可以提升说话的气势,突出说话的重点,其实不然,反复念叨老话题,或是重复说过的一些话,会降低说话的分量,会削弱说话的气场,也会让沟通变得低效。

2. 就事论事,讲话不要太随意

有些领导在与下属沟通过程中,讲话随意性太强,俗话太多,所以气场较弱。主要表现为,与下属沟通的目的性不强,说话喜欢绕来绕去,没有重点。如,有位领导想找员工了解一下业务状况,他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找你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想了解一下最近你的业务状况;二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就这么简单,员工一听就懂,并且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回答。

如果领导不能就事论事,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太随意,就会给员工一种俗气的印象。如他这样说:“小李啊,找你也没有别的事,只是想随便聊聊,公司最近业务很忙,大家都很努力,你也要加把劲,争取做得更好,当然,不是说你做得不够好,每个人做得好坏,我都看在眼里。”

如此,员工便不知你找他谈话的目的何在,也不知你是想夸他,还是想贬他,这难免会引起员工的不安与猜忌。

有些领导这种毛病很突出,关键时候话不往清楚里说,总是让员工顺着他的思路去猜,碰上单纯的员工,很可能就会造成误解。

3. 说话算话,少喊空洞的口号

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什么话漂亮说什么话,也是缺少说话气场的一种表现。做领导,总要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所以,许多时候,领导讲话都要喊一些口号,不管这些口号有无现实意义,能否实现,只要感觉喊出来提气,就会喊个不停。

喊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只说空话、不做实事的领导靠什么赢得说话的气场?

例如,有的企业领导在与员工沟通时会说:“我们的口号是:客户就是上帝!”一方面告诉员工,要以服务客户为上,一面却大骂一些客户太难伺候,不识好歹。如此一来,就会给员工造成一种错觉:这个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就会忽悠我们。

4. 知书达理,注重说话礼节

有句话叫“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领导在与下属沟通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必要的礼节,不要因为员工犯了错,就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语气生硬,出口伤人;员工作出了贡献,就喜上眉梢,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没有下属愿意跟随粗鲁、低俗的领导。在与员工沟通时,说话要有分寸、讲礼节,内容要富于学识,表现出一定的言语修养。这样,不论你与员工谈什么问题,都会受到对方的尊敬,都会表现出良好的气场。

领导要让自己讲出来的话尽可能优雅,在有些言词的把握上要讲究分寸,不可胡言乱语。另外,在与不同的员工沟通时,也要掌握好对方不同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以员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说话,才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优雅动听。

气场悟语

只要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说得太俗,就会严重损害自己在下属心目中的形象。在与下属沟通过程中,保持低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讲出来的话不要太俗气,要尽可能给人以亲和力、新鲜感。

先给“苦头”,再给“甜头”

领导在说话时,只有注重策略与技巧,才能提升说话的分量与力道。尤其在批评、教育员工时,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什么样的话先说,什么样的话后说,都是有技巧可言的。

如果表扬一个员工,你从头到尾总是在说他的好,他的优点,而只字不提他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别说听者有意,或许连你自己都会觉得这样的谈话有些不真诚。高明的领导在赞美别人时,都讲究一些策略,不但会显示他们的真诚,而且会把话说到点子上,让人心服口服,听着舒服。

下面有两个故事:

一段时间,小李工作业绩很差,经理找他谈话:“小李,你是一位很棒的技工,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作也有好几年了,你修出来的车子也都很让顾客满意。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赞扬你的能力很强。希望你再接再厉,拿出更好的业绩来。”小李听后默默地走开了,他知道经理对自己工作不满意,但是却不知对方是否鼓励自己,还是在拐弯抹角批评自己。

小赵一向是一名好员工,可近来表现却很糟糕,老板也找他谈话:“你是一位出色的技工,只是近来工作效率降低了,而且质量也下降了不少,我对这种情况不满意。但是我还是想说,我不是在给你压力,只是想告诉你,你只要调整好自己,恢复甚至超越从前的工作状态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对你有信心。”

事后,小赵知道老板既肯定了自己,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慢慢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很快就让老板刮目相看。

显然,后一位老板在对待下属的问题上显得更高明。完全的肯定或是否定别人都不容易让人接受,事实证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赞美对方之前,先点一点对方的不足,这样更容易让对方信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赞美员工之前,如果可以适当时点一点他的不足,会让赞美更显得有分量。这种赞美在对方看来,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最需要赞扬的不是那些能力出众的员工,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错当成“丑小鸭”的“白天鹅”。

优秀的领导在赞美员工时,不会针对他身上众所周知的、明显的长处,而会集中在那些潜藏在他身上的优点。

如果对方有某种不足,不一定要点到实处,如果对方没有某种缺点,而你非要给对方“制造”一个,那就会适得其反。同样,赞美的话也要讲到点上,若对方明显不具有某种优点,你却要去极力赞美,就会让对方有些难为情。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真诚的赞扬来激励员工,来给员工打气鼓励的话,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优、缺点,并且学会坦诚地指出对方的不足,然后奉上你对他的认可与赞美,那么不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自然会表现出友好与合作的态度。

气场悟语

废话损人半句多,好话助人千句少。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如果你想说服他人,给他一个英名,并使之努力保全。

Chapter 07

圆融地指出下属的错误

指出别人的错误时,一定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领导,在批评下属前,一定要考虑这些问题:你在批评一些人的时候,可能会伤及其他人;你的批评一些人容易接受,另一些人却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你的批评太直白,让人理解起来容易,但接受起来较难。

现实中,常见的批评无非是:上司批评下属;老师批评学生;父母批评孩子。而很少见到朋友批评朋友,或同事批评同事的情况。作为上司,批评下属的话一定要圆融、理智,对事不对人。这样才能在表现自身气场的同时,让人心服口服,真正达到批评的效果。

1. 不要一竿子打倒一片

刘经理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多年,人缘儿一直不怎么样,一次,几个同事在一起谈论一件事情,其中有个同事说了句:“某某那人也太不实在了,像这种情况怎么也得有个礼让吧。”刘经理接过话茬儿,讲个不停:“你还说他呢,现在的人都是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如果是你,你能保证你不会是某某那样吗?”

那个同事默不作声,接着,刘经理又冲着另一个同事说:“如果是你呢?”对方也不理睬他。他一连说了几个人后,又总结道:“所以说,咱们谁也别说谁,要我说句实话,现在哪还有什么朋友,有利益才有朋友。”

他本以为自己这番言论很在理,没想到大家都不闻不问,没有人接他的话茬儿,而是把话题叉开了。刘经理一时又插不上嘴,场面好不尴尬。

像刘经理这种批评人的话,说的就有些过了头,或者说,说的有些绝对。

有些时候,一些话看似很真诚,也很合情合理,但是,打击面太大的话,也容易伤及无辜。想想那些被伤的人怎么看你,更何况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接近完美的,所以,在你批评别人的时候,对方就会有抵触心理,如果你再用诸如“现在的人”、“大家”、“同事”等一些词汇时,自然不受人听。(www.xing528.com)

正如爱默生所言:“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

2. 不要让赞美成为另类的批评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许多自称聪明的人都自愧不如。

在管理工作中,如果领导过分地夸奖一个人,其实也是对其他人一种另类的批评。如,你对同样努力工作的员工说:“某某工作努力,认真负责,值得表扬啊。”这无形中就会给别人一种暗示:其余的员工还不够努力,还不值得表扬。

所以,不要让赞美也成为一种批评,当着一个人的面赞美另一个人,一定要理性,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要想清楚了再说。最好不要因为你的批评或是赞美,让别人心里面产生多余的想法。

3. 不要抬高自己来批评别人

有一次,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正在家中向朋友展示一张典雅高贵的椅子,他满面春风地介绍这个由学生们集资买来的精美的生日礼物。

正当他兴致勃勃地炫耀时,突然进来一位诗人朋友,由于外面正下着大雨,这位朋友被淋得像落汤鸡,鞋上还溅满烂泥。可气的是,他竟然一声不响地踩到椅子上跳起来,并说:“各位,你们不要以为我是疯了,我这样做是在救人哪!因为柏拉图正沉溺于骄傲之海,身为朋友的我,不能见死不救,现在我要用脚踹去他的骄傲!”

柏拉图听后一惊,接着又赶快对他说:“朋友!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必定要报答这份恩情,请等一下。”说完话,立刻跑进屋内拿出一把刷子,将椅子上的泥巴刷干净,再请诗人坐下,然后又拿起刷子在朋友身上刷起来。

他一边刷一边以同样的腔调大声说:“各位,今天我柏拉图不小心落在骄傲之海,幸好我的朋友及时赶来,用脚踩死我的骄傲,使我重生。我也用刷子刷去这位朋友身上的嫉妒,免得他落入嫉妒之海。”

这个故事要讲的道理是: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太过优越,否则容易遭来嫉妒、羡慕与恨。作为领导,在批评下属时,一定不要太过自我感觉良好,太过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会让下属感到心理不平衡,会曲解你的话语。正确的方法是,低调表现自己的优势,多以建议性的方式间接指出下属的错误。

4. 不要直白地指出别人的错误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在臣子张思先面前说下大话:“因你这次为君为国作出如此重大贡献,我决意让你官拜司徒。”

张思先左等右等,总不见任命下来,可是又不好当面质问,这会让皇帝面子上不好看。左思右想,觉得只能幽默一下,来个皆大欢喜。

有一天,张思先故意骑着一只瘦弱的马从赵匡胤面前经过,并惊慌下马向皇帝请安。

赵匡胤问道:“你这匹马为何如此之瘦?是不是你不好好喂它?”

张思先答:“一天三斗。”

皇帝说:“吃得这么多,为何还如此之瘦?”

张思先答:“我答应给它一天三斗粮,可是我没给它吃那么多。”

于是,二人大笑不止。赵匡胤是个聪明人,马上有所顿悟。第二天,就下旨任命张思先为司徒长史。

在与下属沟通时,领导也要学会含蓄、幽默、机智地指出下属的错误,这样,下属才更容易接受。反之,如果过于直白,把对方的缺点逐一罗列出来,会让对方的面子有些挂不住。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当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还是个小青年时,有一天,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边,尖刻地训斥他说:“富兰克林,你简直不可救药!你到处指出别人的错误,自以为比所有人都高明,谁受得了你?!你的朋友已经讨厌你了。他们对我说,如果你不在场,他们就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已经没有人打算再告诉你些什么事情,因为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的知识。其实,你的旧知识也没有多少,非常的有限。”

这是富兰克林经受的最惨痛的一次教训。他由此而发现了自己正面临着为人处世失败的命运。富兰克林决心改掉傲慢和武断的个性。后来,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不论与什么样的下属交谈,都不要轻易说“你错了”,更不要试图去正面纠正对方的错误。要学会以谦虚的态度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而且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气场。在面对下属的一些错误时,应该就事论事,既不要渲染,也不要讲太过武断、太过绝对,更不要与对方争辩。

即使再正确、事情再糟糕,也不要正面指出下属的错误:“你错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圆融地指出别人的不足与错误,使其洗耳恭听,再漂亮的话也不能使人信服,让人接受。

气场悟语

仅仅指出下属的错误不足以表现你的高明,但是以错误的方式指出下属的不足却足以表现你的愚蠢。

有效沟通要多几种面孔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相关的特定问题,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对人太宽厚了,气场不足,便约束不住下属,使其更无法无天;对人太严格了,气场太强,则万马齐喑,毫无生气。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两全。

高明的领导者深谙此理,为避此弊,非常善于运用多面战术。这就要求领导们能够像“千面观音”一样,运用不同的面孔来“对付”不同的人。

领导可以摆出一张微笑的面孔,点头向大家说:“可以,很好。”不时地感谢一下员工。也可以说几句“辛苦了,谢谢,谢谢”,以使大家工作起来更有劲头,更有激情。然后,领导也可以再摆出一张严肃的面孔,用一种无可置疑的口气向员工们讲“你去那里”、“让他来这里”、“就这么办”、“加一把力”、“马上就要成功了”,如此才会指挥有方,工作有条不紊,更有效率。

有时,领导又需要摆出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或者说:“不行!重来!”或者说:“不能这么做!”然后再摆出一副慈善的面孔,对员工悉心教导,循循善诱,如“要吸取教训”、“对你的责骂实际上是对你的关心”、“你这样做有不对的地方”等。

任何事情,通常都不能用“好”“坏”二字来下一个过于简单或绝对的结论。正如“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样,衡量一件事情做得正确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实践”。实践证明:在当时多摆几个面孔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

有的领导坚持只用一副面孔,说什么“是就是,否就否”,习惯将一切事物简单化。这实际上是标准的形而上学,时间久了,也就拿不出什么气场。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

总而言之,面孔的摆放不是一成不变的,又不是毫无根据来回乱变的,领导不能当毫无原则的“千面人”,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随机应变,使得面孔的摆放恰到好处,不温不火。

古人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合乎实际情况,合乎道理。

变是一定要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生活瞬息万变。想单凭一张面孔就能应付所有的场合,是痴人说梦。

领导要清醒冷静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境地,由此选择应持有的面孔。摆出笑容,摆出气场,对属下赞扬和感谢固然很好,自己也落得轻松自在,但是也要看准时机,看准场合。

不必要感谢的时候,乱感谢既浪费自己的感情,又贬低自己感谢的价值,久而久之这种感谢在员工那里就变成了廉价的商品,等同于买大件商品时搭送的小礼物。该批评的时候,要以批评为主,不能变成只赞扬不批评,做事出了差错当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适当地批评一下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公司上下懒散成风,员工干好干坏都差不多,这就会严重损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这时站出来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是最合适的,话该说得重一些的时候就说重一些,该剥人面子时就剥人面子。

某大公司的领导,因一桩大生意赔了本,使公司蒙受了重大的损失。这个领导深知职责很大,于是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但董事会并没有批准他的辞呈。董事长握住了他的手,深情地说:“我们已为你的学习交了这么多年的学费,不希望你就这样走了,学了不要白学。”他立刻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为了挽回自己的过失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果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愤图强,拼命苦干,为公司赚取了一笔又一笔的巨额利润。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董事长的大气场!

设想一下,如果董事长当时大发脾气,一脚将他踢出门去,换一个新手从头干起,那么日后这个公司未必会有那么好的业绩,企业股东也不能获那么多红利了。

可见,各种面孔的使用都很重要,关键是看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哪一种适合的面孔。其中绝不是用与不用的关系,而是用得多、用得少的问题。

气场悟语

领导变换着面孔说话,要合乎情理,该变时不变,不该变时乱变,这样什么事情都不能办好。

留心忌讳,保护气场

领导在与员工谈话过程中,一定要留心别人的忌讳,说错话不要紧,要紧的是犯了别人的忌讳,自己却又不知道,还在那意犹未尽。那会让场面变得尴尬,也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气场与形象。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与喜好,如果专捡对方爱听的说,三分话可以达到七分效果;反之,哪壶不开提哪壶,令人生厌不说,容易让人怀疑你的用心与品德问题。

一天,公司新来了一位40多岁的女同事。这位新同事身材不怎么样——又矮又胖,私下人们都习惯称其“大妈”;但由于“大妈”为人不错,人们都爱叫她“大姐”。为了自我解嘲,“大妈”也会当着同事的面多次说:“瞧我这身材,再好看的衣服到了我身上都要走样。”但是很少提“胖”字,知趣的同事都清楚,她一定非常忌讳有人说她胖。因此,在与她交流时经常会说:“哎呀,您看上去多富态哦。”但是始终不会提一个“胖”字。

在一次会议上,为了活跃气氛,年轻的经理当场秀了一段口才,由于说得过快收不住嘴,突然蹦出一句:“……朋友的身材就像水桶……”虽然他自己觉得很幽默,气场很足,但是这话刚一出口,就感觉场面有些不对劲,众人低头不语,不像他预想的那样跟着一块乐,场面显得很尴尬。

大家都清楚,他并不是故意的;但是,那句话对别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造成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说话太投入了,而没有考虑到身边的人与事。在与下属沟通时,是什么就说什么显得直接、干脆,给人以爽快的形象,但要学会避开别人的忌讳,如一些敏感的话题、人或事,对方一旦理解了你的善意,一定会从心里感激你。

所以,领导在说话前,要做到“三看”,即看对象、看身份、看场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才能提升自己的气场与沟通效率。

1. 看对象说话

同样的话,不同的听话对象做出的反应往往是不一样的。有些话,女性比男性反应更敏感,有些话老人比年轻人更在意,而有些话对心境不同的人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如,老人一般很注重健康,所以与他们说话时,最好不要提什么“死”、“病”之类的词。有位大爷身体不太好,一受点凉就咳嗽不止,周围的一些邻居会善意地提醒他:“您老要多注意身体,天气凉要多加件衣服。”大爷听了心里热乎乎的,如果换一种说话方式,如这样说:“您老是不是得病了,要赶快看医生啊。”对方就会感到很不爽。

另外,对于不同心境的人,说话也要讲究一些。如大龄女青年都害怕听到别人结婚的消息。如果不凑巧在她面前提别人结婚的事,那可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了。再如,当别人正为被老板减薪的事烦心的时候,就不要在他面前提起你刚刚被加薪的事。也就是说,不要对失意的人谈你或是别人得意的事。

所以看对象说话很有讲究,拿捏好了其中的分寸,便可以让话说得更受听,也会让沟通变得更愉快。

2. 看身份说话

对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话,在用词、用句方面一定要得体,既要与对方的身份相配,又要显得贴切,让对方听着舒服。如,有位领导到一间办公室视察,这时,小王正好要出去办事,于是起身告辞:“领导您好,您来了,我走了。”一句话把领导搞得很纳闷,还以为对自己的到来有意见。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或许效果更好,如可以先问:“领导有何吩咐?”如果领导说没有,可以接着说,“那我正好有点工作要忙,失陪了。”这样,既给足了领导的面子,又让自己的话显得很得体。

又如,有位年近古稀的老科学家在一次学术会上第一个作报告,他的开场白很特别:“先让我这个老猴来耍一耍,然后是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不过总得带个头吧。”下面的人听了觉得很有意思。把自己比作老猴,把别人比作中猴、小猴很生动,也符合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身份、辈分关系。一会儿有一位中年人上台发言,他也想风趣一把:“我是个中猴,接下来让我先耍一耍,耍完之后,让老猴接着耍……”于是台下的人开始交头接耳,认为他的表述不妥。老科学家听了,心里也是气不过:“没大没小的,真是对我大不敬。”虽然中年人把自己也比作猴,但是面对年长自己、资历也较自己深的前辈,这个“玩笑”就开得有点过了。

3. 看场合说话

在不同的场合,同样的话说出来味道会是不一样的。同时批评别人的几句话,如果双方私下坦诚地谈,对方就容易接受。若是在公共场合批评对方,就会让人觉得是在揭对方的短,伤人的自尊,对方因此很可能会变得激动。

场合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场合说话要严肃,最好事先有所准备,非正式场合则可以东拉西扯,放得开一些。老刘小名叫黑豆,是一家工厂的总工程师,平时人们都称他刘总工程师。一次,他隔壁的大爷到厂里找老刘,当着许多人的面,一口一个“黑豆”,叫得老刘很难为情。

再如,你要出门看一位朋友。可以说:“我顺便过来看一下你。”也可以说:“今天特意过来看看你。”两种表达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尤其在正式场合,一定不要采用前一种表述。

在不同的场合中,往往有“自己人”与“外人”之分。通常为人处世我们都讲究“内外有别”,对“自己人”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对“外人”或多或少会有所保留。所以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说话,也是看场合说话的一种艺术。

场合还有喜庆与悲痛之分。说话一定要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既不要弄出笑话,也不要破坏了气氛。有位老太太参加邻居小孙的婚礼,拉着小孙的手说:“我家的小儿子跟你一般大,从小和你一块耍大,要不是因为意外事故,到现在也和你一样该娶媳妇了。”说着说着,难过地抽泣起来。这显然与气氛不合拍,让人听了不舒服。

俗话说:“水无常形,话无定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保护自己的气场,一定要多留心对方的忌讳,尤其对待一些敏感话题、敏感人物,说话不仅嘴巴要兜着点儿,脑子也要想着点儿。否则,一不留神就会坏了一件事,说不定还会让你失去一位朋友。

气场悟语

技艺高明的针灸师不但可以准确把针刺到患者的病痛处,而且会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沟通好比针灸,领导既要学会把话说到位,说到点,又要减少下属的疑虑,回避下属的忌讳。

你不能靠过度打压去领导,那是侵犯,不是领导力。以德服人,才有王者之气,才是一个领导者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成功领导别人,请将50%的时间投资在你自己上:包括目的、伦理、原则、自我激励、行为;将30%的时间投资在比你权威高的人上;将20%的时间投资在你的同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