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对于普洱茶到底是老到几分才能算是老茶?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如果要说到隔年能称之为陈茶,那么这个时间段与当前的食品保质期是一致的。参照我国的相关食品规定来看,处于常温下,保质期一般为18个月,比如说较为常见的有炒青、烘青、蒸青等。这类茶若处于常温下保存,且已经超过了18个月,是不建议饮用的。
以白茶为例,超过3年可以入药处理。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加以理解,超过三年可视为是老白茶了。
在青茶当中,陈香型铁观音国家级标准规定,贮存时间超过5年,可以被称之为老茶。
根据云南普洱茶2004年出台的农业行业标准当中有相关内容来看,能存放10年时间则可被称之为是老茶。那么根据这个标准,普洱茶存放10年,则被称之为老茶。所以结合本标准对于普洱茶的存放要求如下:本品在合适条件下可长期贮存。
有关于老茶的文献内容记载,可根据明代的李元阳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贮藏的时间越长,那么其味道会更为醇香。根据民国时期《路南县志》当中的内容来看:茶叶贮存的时间越长,其味道则更佳。再从邓时海撰写的《普洱茶》来看:越陈越香。在上述描述老茶的语言当中,往往带有艺术化的语言表达,这属于模糊美学的范畴。结合邓时海教授对于老茶的判定依据为:新茶是指贮存时间在20年以内;旧茶则是指贮存时间在超过20年,少于40年这一范围内;能被称之为是老茶的则是指贮存时间超过40年。如果说普洱茶的存放时间超过100年,则可被称之为是古董茶。
根据邓时海教授所作论断,目前市场上几乎不存在普洱茶老茶,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不具备形成老茶的条件
明清时期才出现“普洱茶”其名。因明、清时期,滇南所产之茶聚散于普洱府(古属银生府——是链接云南和毗邻的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交通要道必经之地)加工成饼茶(芽茶)、团茶(女儿茶)、散茶后运销到其他地方,故称“普洱茶”。
此时所谓的“普洱茶”并非茶叶的名称,而是采摘种植于云南地界范围茶树上的鲜叶加工制成的各色茶品的通称,史书中记载的蒸压成型的饼茶(芽茶)、团茶(女儿茶)、散茶(红茶、绿茶)等皆称“普洱茶”。
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初置普洱(府),又以思茅等(澜沧江东)六版纳设流官,而车里(今景洪)宣慰则统辖焉。自此,滇南所产之茶皆聚散于普洱府(古属银生府)集中加工成饼茶(芽茶)、团茶(女儿茶)、散茶(红茶、绿茶)后运销到其他地方,故称“普洱茶”。
19世纪,出现了“外细内粗”的改造茶。即老嫩拼配压制团茶的技术把毛茶筛分为细嫩盖面茶和粗老的里茶(包心),然后蒸压成包面的团茶。
20世纪,随着清王朝的覆灭(1912年),普洱贡茶已不存在。由于商人的介入,“普洱茶”开始主要以商品茶形式供应给广大消费者。20世纪上半叶,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上如柴萼《梵天庐丛录》(1925年)中所记载的一样,是经蒸制后以竹笋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
初制是将鲜叶经锅炒杀青、手揉、晒干而成毛茶,即现在的云南晒青茶,简称“滇青”。按采茶季节命名,最早采的称明前春尖,清明后十天内采的称春尖,农历二月未采的称春中尖,三月采的称春尾,春茶又称春尖,夏季称二水,秋季称谷花。
复制分毛茶筛分(即精制)和蒸揉二阶段。
精制是把毛茶用筛、簸、拣等方法,剔去片、梗、末,依条索粗细分成三种茶胚。最细的为头盖,大部分是春尖白毫;其次为二盖,多数是春夏产的细茶;最差的为里茶即包心。
蒸揉之前先按各种花色规格配料。如碗形的沱茶每个重八两(250克),配料为头盖10%,二盖20%,里茶70%。心脏形的紧茶每个重7.6两(237.5克),头盖、二盖和里茶各占1/3。饼茶为沱茶的副产品,每饼重1.6两(50克),谷花20.5%,春尖21.2%,春尾58.3%。
蒸揉时按配料准确称重,一层一层放入蒸甑,好茶放在最外层,汽蒸约20分钟后,装入三角布袋,揉成各种大小圆扁不同形状,然后置放干燥的地方,风干即成。沱茶五个为一筒,外包笋叶,用细藤、篾扎好,装进篾篓,捆紧。每28筒为一篓,净重70市斤,两篓为一驮。紧茶7个成一筒,18筒装一竹篮,每篮净重60市斤,每篮为一驮。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筹集抗战外汇,受国民政府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到达勐海(旧称佛海)筹建茶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佛海实验茶厂(现为勐海茶厂的前身)在勐海正式成立,开始收购并加工紧茶和圆茶。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成功注册,准许使用20年。从1952年起,中茶公司生产的茶叶包装,最上面的文字是“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个“中”字紧密相连的中茶商标,下方是“中茶牌圆茶”繁体字。(www.xing528.com)
八中茶商标中间有一个“茶”字,由工人手工印上,因印色有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就是所谓的“印级茶”。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藏销紧茶原来是带把的心脏形,为了能够确保包装当中带有一定的空隙,其目的是为了能通风透气,这样可以在运输期间起到保证茶叶质量的作用。后来为了减少机器制茶的劳动强度,在得到有关方的同意之后,则采用砖块形状的紧茶,其配料和加工工艺不变,从此紧茶形状由原带把的心脏形演变为现在的砖块形。
1972年,“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并在其下方跟了一排细小的英文。饼身中部仍然是八中茶商标,下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同样跟有英文。八中茶中间的“茶”字仍是手工加盖,根据印色的不同而分为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至此拉开了“饼级茶”时代的序幕。
从20世纪50年代,下关茶厂开始人工冷发酵、蒸汽热发酵的工艺研究。1973年以前,广东口岸用云南晒青毛茶混合广东本地的茶、遇难青茶制成“普洱散茶”独家经营出口。随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也先后用小叶种制普洱茶出口。鉴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昆明茶厂于1973年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试制普洱茶,成功研制人工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开创了普洱茶熟茶时代,并逐渐人工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推广到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1979年在全云南省的各茶厂推广人工渥堆发酵熟茶。
如果我们从这段历史进程来看,从1729年设普洱府,第一次出现“普洱茶”至今(2019年)共290年的时间。
清朝时期:1729年~1912年,这期间183年的时间,“普洱茶”包括集散于普洱府加工的所有茶品(各等级散茶、红茶、蒸压团茶、饼茶等),并且主要以贡茶、藏销茶、边销茶为主。到了1910年,滇越铁路顺利开通了,当时云南战略目标当中有一项就是将茶叶纳入出口贸易商品。出口至与云南毗邻的缅甸、越南、老挝、印度、泰国、柬埔寨等周边国家。
民国时期: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自1938年成立“省茶司”后,相继于1938~1941年先后建立各大茶厂。1939年3月建立顺宁茶厂(1950年3月更名为凤庆茶厂);于1939年筹建,建成于1941年佛海茶厂(1953年更名为勐海茶厂)、1941年春建立新康藏茶厂(1950年7月2日更名为下关茶厂)、1939年10月建立复兴茶厂(1950更名为昆明茶厂)、1939年5月建立宜良茶场(1970年更名为宜良茶厂)等茶厂。
1942~1949年,由于国内战争因素,直接导致了云南茶叶销路受到阻碍,其产量下降,内销市场萧条、外销业务一蹶不振、茶价下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恢复茶叶发展和生产。云南茶叶负有内销、外销、边销三大任务。从1950~1984年间(34年),茶叶属于国家统一收购和计划分配,茶叶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三大分配任务。为此“省茶司”结合云南实际制定了“保证边销,适当安排内销,积极扩大出口”的分配原则。1973年以前的内销市场按计划优先供应工业、矿山、林区和部队,对城市和非产茶区及产茶不足的城镇给予适当照顾。有关于省际内进行的茶叶调配,应该适当提供一些优质的名茶、特产茶,以便于更好地满足规模较大城市的需要。为满足省内个体饮茶的需要,则需要按照凭证进行限量供应。到了1973年,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这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内茶叶的需求量;1980年,各个地区取消了购茶凭证的办法。
1984年,根据《关于调整茶叶收购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相关要求,云南省实行了这样的一个茶叶分配原则——“边销茶代购,出口茶合同订购,内销茶彻底开放”。
种种记载表明:1729~1984年,几乎不可能有大量的历史记载的“普洱茶”(以集散地命名)、传统普洱茶(自然氧化的紧压茶)产品被保留下来,但不具备形成现代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及蒸压的紧压茶)产品的条件。
1973年自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创制到1984年间,也不具备现代普洱茶熟茶(人工渥堆发酵)产品被大量保留下来的条件。所以,根本不存在历史记载“普洱茶”(以集散地命名)、传统普洱茶(自然氧化的紧压茶)、现代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老茶一说,更不可能存在上百年的老茶。
1985年,云南省政府发195号文件,调整茶叶发展方针,确定“扩大出口、保证边销、搞活内销,实行边销茶派购,出口茶合同订购,内销茶彻底开放,内购内销,多渠道经营”的分配原则,指出“茶叶市场彻底开放后,产区可以精制茶厂为依托,改茶厂加工型为加工经营型,建立茶叶交易市场”,茶叶生产单位和茶农可以精制加工,可以自由销售。因此,在198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国内市场会有极少部分传统普洱茶(自然氧化的紧压茶)、现代普洱茶(普洱茶生茶、普洱熟茶),在流通过程中,被“残留”下来。为什么说“残留”?由于当时的年代,没有客观条件可以认识到普洱茶是好茶,即使万幸地保留下来,也是……
至此,后来茶人普遍认识和认可的“号级茶”也不能被完全确认。基本上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才有喝茶的群体认可“普洱茶是好茶”。而有更多大众意识到“普洱茶是好茶”,大致上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直到2003年才全面爆发,波浪式腾飞。
20世纪90年代末,普洱茶在中国内地开始萌芽,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2000~2001年,随着普洱茶的逐步普及,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始迅速进入市场。在此期间,消费主要集中在普洱生茶。2001~2002年,来自台湾和香港的茶叶商人进入广州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南部茶叶市场,普洱茶“老茶”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对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也逐渐提上日程。2003~2005年,普洱茶发展迅速。大量生产企业涌入,收藏、拍卖、消费,礼品市场迅速扩张,进入你争我夺的混乱时代。2007年,普洱茶市场泡沫被击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接踵而来。
1985~2019年,共34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国内市场保存下来的普洱茶,最长时间也就是30多年。
自然创造了水,人却创造了普洱茶。
普洱茶是这世上最文明的存在之一,也是来自自然再经人工发酵的最完美的饮品。享受它,欣赏它,你会发现,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及一杯普洱茶所触发的感官愉悦。
杯中普洱茶一饮,千姿百态随之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