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普洱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飞机、汽车、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大大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便利了经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的新茶路的开发。同时,由于制茶技术改进,制茶机械设备的进步,包装、仓储条件的改善,使得进入西藏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运输时间由曾经的100天左右缩短到40天左右,因此,过去在自然条件下的长期运输和后发酵条件不再重现,“普洱茶”的自然后发酵过程较难自然完成。
广州、香港、台湾的茶客由于消费习惯和嗜好性较为喜欢喝老茶,其“暖胃、消食”的特点受到众人追捧,但香港当时售卖的“普洱茶”大多并不产于普洱,在普洱茶销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各个茶厂开始考虑到采取人工陈化普洱茶工艺,在这一工艺当中就涉及20世纪50年代中所使用的人工冷发酵(下关茶厂)和蒸汽热发酵的工艺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东和云南两省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对渥堆发酵技术进行逐项深入性的研究。
于1975年,昆明茶厂成功研制人工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并逐渐推广到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1979年在全云南省的各茶厂推广。由于人工渥堆快速发酵陈化新工艺的利用,加速了茶叶的后熟转化作用,这样使得茶叶既能保证汤色的红浓,滋味纯和,又能显著提升陈香显露的效果,这样的茶叶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至此,普洱熟茶诞生,普洱紧茶由普洱散茶经蒸压塑形而成各种形状,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沱茶,圆形的七子饼茶,方形的普洱茶砖茶等,开始在市场上流通,进入消费者的茶杯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无酒精保健饮品。
同时,将生产于云南地界范围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大量收购并集中于普洱府(古属银生府)蒸揉压制成各种形状(蒸揉成形后的团茶、沱茶、砖茶)后,再运销到全世界各地区的蒸压“普洱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也被完好保留传承下来,并发展成为当今的普洱生茶。因此,逐渐形成了普洱茶生茶与普洱茶熟茶两大花色品种并存发展时期。
到了1976年,云南省茶叶公司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对外贸易出口的需要,对普洱茶唛号进行规范化制茶,其中饼茶使用4位数字,其中最初的两位是饼茶的制作年份,第三位则是毛茶等级,最后一位是茶厂的编号。在当时那个阶段,昆明茶厂为1号,2号和3号分别为勐海茶厂、下关茶厂。
进入1978年,刚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普洱茶区也跟着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官方开始主动参与推广和宣传普洱茶。
1979年,云南省为了能够不断地扩大茶叶的产量,当时就决定在元阳召开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且本次研讨会非常成功。
1980年,选定在昌宁正式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次会议的低改风对云南古茶区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于整个云南省的茶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九十年代,首届普洱茶叶节在思茅地委、行署成功召开。虽然原来的几届开展的普洱茶节对于该茶的推广等方面并不能产生多大的作用,但是基于当前的情况来看,正是因为当时的坚持与努力,才有了后来普洱茶的壮大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推进,普洱茶现代商业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在这短短的30年间,大公司纷纷进行改制和重组,逐渐形成今天的茶叶市场格局。
1994年昆明茶厂停业。
1994年下关茶厂改为“下关茶厂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改为多元化股份制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勐海茶厂改为“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被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整体兼并。(www.xing528.com)
199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业分公司”停业。
1996年“中国云南思茅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又改名为“云南思茅龙生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西双版纳昌泰茶行”成立。
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有限公司”。
1999年双江县茶厂改制为“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勐库戎氏)”。
1999年邹炳良成立“安宁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1983年,提出人工接种微生物,缩短发酵周期,并研究普洱茶发酵原理及生化变化规律,摸清人工接种优势菌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2000年以后,基本上能够有效地把握好有关于现代人工快速后熟普洱茶的发酵方法,其主要的发酵基质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主,其中胞外酶(主要是由微生物分泌)促作用、微生物呼吸及其在代谢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定的热量,同时营造出茶堆的湿热环境,在两种力的作用之下,推动了茶多酚的氧化、缩合、聚合等反应。基本掌握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及优势菌种的种群多样性;探索了人工接种渥堆的新工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因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资本的推动,普洱茶原产地也一再扩大。
直到2003年《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将普洱茶产区扩大到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州全境21个县(区)。2006年云南省重新制定普洱茶标准,之后2008年又公布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普洱茶产地扩大到云南省11州市(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75个县所属的639个乡镇。
标准规定在云南省地界范围内,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C.sinensis var.assamica)鲜叶为原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进行制作,这样才能制成紧压茶,这些流程分别为杀青—揉捻—日光干燥。随后需要经过高热蒸汽蒸压成型等工序,这种流程形成的茶叶称之为“普洱生茶”,其主要品质为:整体看起来色泽墨绿,香气恒定持久,滋味较为浓郁,经过煮沸之后形成的茶汤则较为清亮黄绿;在原料的选取上主要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主,这是普洱茶熟茶制作所需要原料,主要产自于云南地区,在工艺上需要经过特定发酵技术,在经过发酵技术处理后,可制成散茶或者是紧压茶,统称为是普洱茶熟茶。这种普洱茶熟茶具有非常典型的特点,外形主要为红褐色,其汤色较为褐红浓亮,尤其是香气非常的独特,有花香、果香、陈香等,层次非常之丰富。
从标准可知,此时期根据原料产地(云南)及品种(C.sinensis var.assamica)、加工工艺(蒸压、后发酵)、品质特征确立普洱茶的花色类型(普洱茶生茶和普洱熟茶)和归属(独立成为一类具有独特性质的特种茶——普洱茶)。
正是因为如此,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关联造成的,一是需要云南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二是需要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三是经过市场化的运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传承、发扬与创新。
在普洱茶产业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奇闻异事,如天价普洱、减肥普洱、药效普洱等,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成为人们在茶桌上谈笑的轶事。尽管这些传闻对普洱茶的推动有利有弊,但不可否认都对普洱茶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今,普洱茶已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以较为理性的姿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众多茶品一起,在氤氲的烟气中,抚慰着当代人的内心。
小贴士
2005年7月28日,“普洱茶”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经云南省民政厅批准,云南省普洱茶叶协会在宁洱隆重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