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洱时代:茶马古道的断裂断代

普洱时代:茶马古道的断裂断代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洱茶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二战爆发,中原、南洋两条茶马古道断裂,仅存滇藏茶马古道,云南茶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冷战与计划经济影响,南洋茶马古道难以恢复,普洱茶产业仅靠中茶公司的出口计划勉强维持。虽然说普洱茶早就有了销往南洋的红汤茶,但五十年的历史断代,使得红汤茶的制作技艺已经消失,无人记得。当代熟茶的发展,与红汤茶已无甚关系。

普洱时代:茶马古道的断裂断代

普洱茶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二战爆发,中原、南洋两条茶马古道断裂,仅存滇藏茶马古道,云南茶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冷战与计划经济影响,南洋茶马古道难以恢复,普洱茶产业仅靠中茶公司的出口计划勉强维持。20世纪90年代,港、台、南洋茶商才再次进入云南,普洱茶可以说断代了50年。

20世纪90年代,港台南洋茶商循着旧记忆,拿着老茶饼,进入西双版纳寻找普洱茶,却发现普洱茶产业几乎破败,易武人甚至不知道有普洱茶饼。

从恢复普洱茶记忆这个层面来说,吕礼臻、陈怀远等人对普洱茶的贡献非凡。

历史往往功过参半,赞扬与褒贬皆有其片面性。

回溯历史,辩证分析,重新理解普洱茶,对于喝茶人而言,不仅增加了茶汤的历史厚度,也令人神思更加澄莹。

当代熟茶发展史,源于1973年。标志性工艺创新是1973年昆明茶厂的大堆发酵熟茶。

虽然说普洱茶早就有了销往南洋的红汤茶,但五十年的历史断代,使得红汤茶的制作技艺已经消失,无人记得。

当代熟茶的发展,与红汤茶已无甚关系。

在此之前,有个故事:

20世纪50年代,澳门市场,茶叶分两种:红汤茶与绿汤茶,且红汤茶贵于绿汤茶。

当时澳门英记茶行的卢铸勋偶然发现绿汤茶遇水受潮后会变成红汤茶,于是自行研究,将绿汤茶泼水后晒干,研制出红汤茶,卖到港澳、南洋等地。

这就是当代熟茶的雏形:南洋泼水茶。

泼水出来的红汤茶使广东省茶业公司注意到了卢铸勋,并将卢铸勋请到茶叶公司内传授泼水茶技术,导致了“广云贡饼”的诞生。

由于广云贡饼的茶叶调配了云南的晒青毛茶,云南省茶业公司也注意到了这种泼水茶,继而派吴启英、邹炳良等八人前去广东学习,以便在云南自行生产。

泼水茶技术经过云南试制研究,于1973年用大堆发酵工艺正式成功,往后的熟茶工艺迭代,都奠基于1973年的大堆发酵技术。

(1)小堆发酵、离地发酵的创新(www.xing528.com)

虽说1973年就有了大堆发酵技术,但由于这些熟茶主要用于填补香港市场的需求,港九商会长期压低熟茶价格,使得熟茶的品质难有提升的空间。大堆发酵对于茶叶的消耗量也使得较高等级的原料很难用于发酵。

2000年以后,市场繁盛,促使了小堆发酵技术的诞生,熟茶自此摆脱了大堆发酵的量体限制。

清洁化生产的需求导致了离地发酵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大堆发酵贴地层容易滋生低温杂菌、产生堆味的问题。

这两项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市场上熟茶的发展,客观上让更多人喝到熟茶,也让更多人制作了熟茶。

(2)微生物,精准控制的技术

熟茶发展史中,人们逐渐加深了对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认识。在熟茶发酵中微生物的影响很早就有科学报道,这在普洱茶飞速发展的新年代影响极大。伴随着对微生物发酵的认识深化,利用人工添加菌种的生物发酵工程的方法发酵生产普洱熟茶,成为一种重要的普洱熟茶制茶方式。

到了2019年,科学界对微生物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促使熟茶发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新技术通过创造发酵中适宜微生物的环境,让有益于熟茶品质的微生物大量生长,解决了以往熟茶发酵工艺的许多问题。

(3)有效转化率

熟茶发展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看,即有效转化率。有效转化率,指的是普洱茶发酵中的“活性替换醇厚度”。假设一款毛茶活性100分,发酵出来,醇厚度只有50分,那么就只有一半的转化率。

通过创造微生物有利的环境来发酵,可以大幅提高熟茶的有效转化率,发出来的熟茶品质也就越醇厚。

有没有发现,回过头来,讲的还是活性?没错,活性就是普洱茶审美的核心。不论是自然陈化还是人工发酵,没有活性,一切免谈。

(4)题外话

本文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茶叶审美体系。

这里的茶叶,不单指普洱茶,还包含所有茶类,普洱茶,不过是一个审美分支罢了。

多数中国茶,都会面临江湖与学术的问题,有的相处融洽,有的互不往来。当我们着眼于更高层面,也就是多数人的品饮来看,审美体系的提出,不仅对于制茶业来说更为长久,对于茶叶文化的发展也赋予了更多可能。

以后喝茶,不谈玄论道,我们来谈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